百侯鎮
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下轄鎮
百侯鎮,隸屬於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位於大埔縣境東部,西接湖寮,東連大東、雙溪,北靠岩上,西鄰湖寮,南依平原、楓朗。總面積110.24平方千米,2020年常住人口為12062人。截至2020年6月,百侯鎮下轄14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
百侯鎮素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幹部之鄉”等美譽。2010年,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榮譽稱號。2019年12月30日,百侯鎮入選首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百侯還是全國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理論實踐基地之一,被譽為“北有曉庄,南有百侯”。
2016年,百侯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6.9億元,同比增長11.5%;農村人均純收入達12160元,同比增長10.6%;地稅收入達358萬元,同比增長12.2%;國稅收入達267.8萬元,同比增長13.5%;共引進招商引資項目2個,引入資金3億元。
百侯鎮
據明、清縣誌載:原在大產(今大東)所設巡檢司署,后曾移駐此。
清朝康熙年間,當地進士楊之徐倡儀改“白堠”為“百侯”,取“白侯轄地,出百位封侯”之意,至民國初年正式採用“百侯”的名字。
民國時期先後置百侯區、梅河區署於此,前者包括今百侯、大東、楓朗、雙溪4區域。
1952年,楓朗、雙溪另立石雲區。
1957年,分立大東鄉。
1961年,析出大東公社。至此,百侯自立社、區。
1986年冬,改為鎮。
截至2020年6月,百侯鎮下轄14個行政村(曹鯰村、軟橋村、舊寨里村、帽山村、曲灘村、橫乾村、東山村、南山村、新樂村、蘇姑坪村、武塘村、白羅村、侯南村、侯北村)和1個社區(百侯社區)。
百侯鎮,位於大埔縣境東部,西接湖寮,東連大東、雙溪,北靠岩上,西鄰湖寮,南依平原、楓朗,總面積110.24平方千米。
百侯鎮
百侯鎮境內東有廓山嶂,西有帽山,中間低平,為大埔縣第二大盆地。境內以帽山為最高,海拔891米。
百侯鎮主要礦物資源有鈉長石、石英石、黏土、陶泥等。
2018年,百侯鎮戶籍人口為30017人。
2020年,百侯常住人口 12062人。
2016年,百侯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6.9億元,同比增長11.5%;農村人均純收入達12160元,同比增長10.6%;地稅收入達358萬元,同比增長12.2%;國稅收入達267.8萬元,同比增長13.5%;共引進招商引資項目2個,引入資金3億元。
相傳,古時舊寨里和馬山頂等山頭設有為兵防互通信息用以報警之煙墩,稱作“堠”。此堠是用白石白土(瓷土)砌成,故為“白堠”,後來成為地名。清朝康熙年間,當地進士楊之徐倡儀改“白堠”為“百侯”,取“白侯轄地,出百位封侯”之意,至民國初年正式採用“百侯”的名字。
百侯鎮
百侯鎮通行客家語。
百侯素稱“文化之鄉”,人才輩出。明清兩代,從百侯走出了5位翰林、24位進士和134名舉人,翰林有清康熙年間的蕭宸捷,楊纘緒、楊黼時與楊演時兄弟,以及嘉慶年間的張翱;進士則有入清后粵東第一個進士蕭翱材、楊之徐及張翱之父張樹勛等。
一腹三翰林
一腹三翰林是說百侯鎮士紳楊之徐的三個兒子,五子楊纘緒、六子楊黼時、七子楊演時先後於康熙六十年(1721年)、乾隆元年(1736年)和乾隆十年(1745年)考中進士,均被欽點為翰林。
同榜三進士
同榜三進士是指乾隆十年(1745年),楊成梧、楊演時、楊文振“同捷南宮”,成為同榜進士。
同堂七魁
同堂七魁是指楊之徐同期考中舉人有七個孫子。但實際上楊之徐的孫子遠不止這“七魁”,其原配夫人吳氏所出的另外四個孫子也在這一時期考中舉人。
明清古屋建築
據統計,百侯現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屋建築共120多座,其中既有官宦富商的深宅大院,又有別具一格的大小祠堂;既有原始典型的客家民居,又有亦中亦洋的建築院落。
通議大夫第
通議大夫第是乾隆年間陝西按察使楊纘緒的故居,是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九廳十八井的府第式客家大院。通議大夫第是三堂四橫屋,上堂懸掛著乾隆皇帝賜給楊纘緒夫人藍氏的“七葉衍祥”匾額,褒獎其敬老愛幼,上見祖、父、下見曾孫、玄孫。
肇慶堂
肇慶堂,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1917年,由侯南村人楊敬修的三兒子楊蔭垣興建。建房時選取優質石材、木料,並從各地請來建築、雕刻、繪畫水平精湛的工匠,建造西式洋樓時還特地聘請外國人監工,歷時3年才落成。正堂的橫匾“肇慶堂”是原國民黨將軍張發奎所書,下堂橫匾“人登壽域”則是民國名人陳炯明所書。
百侯鎮
2010年,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榮譽稱號。
2019年12月30日,百侯鎮入選首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
百侯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