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根

吐根

多年生常綠矮小灌木,根呈扭曲圓柱形,暗棕色。花白色,2~3朵簇生於頂部或葉腋,雌蕊比雄蕊長。核果近球形,熟時棗紅色。花果期3~4月至9~10月。

葡萄牙的早期移民發現吐根被巴西和秘魯的土著用來作為催吐葯。后發現吐根在治療痢疾方面有突出的療效。

形態特徵


多年生常綠矮小灌木,高30~35cm。根呈扭曲圓柱形,暗棕色。莖青綠,枝質軟,具縱棱近方形,節間短。葉對生,橢圓形至卵圓形,先端尖,基部狹楔形,邊緣有波狀皺摺。

生長環境


喜高溫、高濕和蔭蔽的環境,要有50%的蔭蔽度。海南引種子年平均氣溫24~25℃,最低月平均氣溫19℃,最高月平均氣溫30℃,氣溫年變幅在10~36℃之間,年降水量2000mm左右的地區生長尚好。在肥沃鬆軟的土壤才能生長良好,根系發育正常。

分佈情況


主產巴西,中國廣東、雲南、台灣等有引種栽培。

藥用價值


幾種吐根鹼分子
幾種吐根鹼分子
葡萄牙的早期移民發現吐根被巴西和秘魯的土著用來作為催吐葯。在巴西呆過幾年的阿姆斯特丹醫生比索(W.Piso)在他所著的《巴西自然史》(1684年出版)中對吐根有所描述。他說吐根是醫治痢疾的特效藥,在西班牙和葡萄牙也曾被作為催吐葯使用,但由於毒性太大而不受歡迎。有一位進口吐根的巴黎商人送給他的醫生艾福蒂(Afforty)一些吐根樣品,以此來對他所給予的治療表示感謝。艾福蒂對此沒有多注意,但卻引起了他的助手海爾維蒂烏斯(J.A.Helvetius)的興趣。海爾維蒂烏斯得吐根,證明其是治療痢疾的特效藥。他被召見去治療法國皇太子和幾個大臣的痢疾,結果證明很有效,作為酬勞海爾維蒂烏斯得到一千金路易。從此,市場對吐根的需求量持續不斷上升。1817年法國高等藥科學校的普拉蒂爾(J.Pelletier)和生理學家曼吉尼蒂(F.Magendie)合作,從吐根中分離出催吐成分,發現這是一種生物鹼,命名吐根鹼。

毒性毒理


性質:汁液和漿果有毒,注射比口服更有有效,毒性可積累
癥狀:噁心,嘔吐,精神疲勞。呼吸困難,心動過速,血壓降低,虛脫,心力衰竭,死亡
發作時間:立刻,死亡在24小時-1周,但復原要1年
解毒:洗胃後用嗎啡,休息
注意:糖漿催吐劑就是用吐根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