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5條詞條名為劉志榮的結果 展開
劉志榮
中山大學(珠海校區)中文系教授
劉志榮,男,1973年5月出生於陝西,中山大學(珠海校區)中文系教授。
劉志榮教授,1973年5月出生於陝西,1990~1994年就讀於西北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獲文學學士學位;1994~2000年就讀於復旦大學中文系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分別獲文學碩士(1997)、文學博士(2000)學位。2000年博士畢業后留校任教於復旦大學中文系,職稱為講師;2006年4月晉陞為副教授;2006年赴西藏民族學院援藏一年。2015年1月晉陞為教授;2014年9月起兼任中國現當代文學教研室主任。2016年6月以中山大學“百人計劃二期”第二類人才引進,現為中山大學(珠海校區)中文系教授。
2002年9月~2003年8月,任教於韓國啟明大學中文系,為客座講師;2007年7月~12月,任教於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文系,為客座副教授;2011年9月~2012年8月,為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交換研究員。
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當代文學批評;目前主要致力的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與學術源流、古典文明與新文化。
本科生:1.中國現當代文學史2.當代文學專題3.中國當代小說選讀4.張愛玲研究5.學術前沿專題6.學術名著選讀
研究生:1.文學研究方法論2.中國近、現、當代文學史論3.中國近、現、當代文學前沿問題4. 中國現當代文學與學術源流
獨著
1.《潛在寫作:1949~1976》,50萬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張愛玲、魯迅、沈從文——中國現代三作家論集》, 22萬字,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3. 《從“實感經驗”出發》(論文集),20萬字,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4月版。
4.《此間因緣》(論文集),33萬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6月版。
5.《“70后”批評家文叢——劉志榮卷》,30萬字,雲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合著:
1.《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陳思和教授主編),為該書主要編者及統稿者之一,45萬字,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有台灣版及韓國語譯本)
2.《百年文學十二談》(文學史對話集),主持,16萬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3.《實感經驗與文學形式》,對話集(與張新穎合作),8萬字,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編選:
1.協編“潛在寫作書系”(共十種),獨立編選其中的二種《懷春室詩文》、《春泥里的白色花》,編輯處理無名氏遺選二種《<無名書>精粹》、《花的恐怖》,並為此四集撰寫長篇研究性後記,均為武漢出版社2006年版。
2.《把人字寫端正——賈植芳生平自述與人生感悟》(與王光東合編),東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
(未標明者均為獨著):
1.《“實感”、經驗與視界——“70后”批評家訪談之劉志榮》(周明全訪談),《邊疆文學·文藝評論》,2016年第1期。
2.《批評的素心》,《文藝爭鳴》,2015年11期。
3.《文學更新與知識更新——談姚偉的<尼祿王>,兼談新世紀的先鋒文學》,《文學》,2014年春夏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4年8月版。
4.《“我始終欣喜有一道光在黑夜裡”——多多論》,《文藝爭鳴》,2014年第6期。
5.《短篇的命運,在現時代——林建法主編<二○一四中國最佳短篇小說>序》,《東吳學術》,2015年第1期。
6.《2013年長篇小說綜述》,《東吳學術》,2014年第2期。
7.《門外讀錢詩——筆記五則》,《文藝報》,2013年2月28日;《國學》2013年6期轉載。
8.《我們時代的內心生活——新世紀三部中國小說的解讀》,《東吳學術》,2013年第1期。
9.《打開活生生的民間世界——莫言四論》,《社會科學報》,2012年11月1日。
10.《藏地經驗與當代文學》,《南方文壇》, 2012年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11. 《關於“實感經驗”問題的序言三篇》,《當代作家評論》, 2012年第4期。
12.《近二十年中國文學中的荒誕現實主義》,《東吳學術》2012年第1期。
13.《當代中國新科幻中的人文問題》,《南方文壇》, 2012年第1期。(《新華文摘》2012年第5期轉載;獲2012年度《南方文壇》優秀論文獎;入選《中國文學理論批評文選(2012)》(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14.《大地與天空的遼闊與隱秘——李娟散文漫談》,《文藝爭鳴》,2011年第15期。
15.《莫言小說想象力的兩個特徵及其來蹤去向》,《上海文化》,2011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2011年第4期轉載。
16.《傳奇與日常:張愛玲小說的雙向改造過程》,《學術月刊》, 2009年第7期;
17.《文學的<家>與歷史的“家”》,全文載《一股奔騰的激流——巴金研究集刊卷四》,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版;修定稿刊《復旦學報》, 2009年第6期。
18.《荒誕現實主義:近二十年來中國小說的一個傾向》,《第四屆遠東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出版社,2008。
19.《刁斗<我哥刁北年表>閱讀筆記》,《揚子江評論》,2008年5期。
20. 《絕望中的抗爭與個人主體性的出現——以彭燕郊與綠原1955~1976年的寫作為例》,《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年4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21.《食指與一代人的精神分裂》,《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年4期。
22.《“內在於”時代的實感經驗及其“冒犯”性——談<兄弟>,並談<兄弟>觸及的一些基本問題》(對話,與張新穎合作),《文藝爭鳴》, 2007年第2期。
23.《言情與世情:張愛玲與中國傳統人情小說在精神上的內在聯繫》,《復旦學報》,2006年第2期。(收入中國作協理論組編:《中國文學批評文選2006—2007》,作家出版社2008年3月版)
24.《緩慢的流水,惶恐的輓歌——漫談賈平凹的<秦腔>》,《文學評論》, 2006年第2期。
25.《沈從文與二十世紀中國》(對話,與張新穎合作),《長城》,2005年第5期
26.《打開我們的文學理解和打開文學的生活視野——從<婦女閑聊錄>反思文學性》(對話,與張新穎合作),《當代作家評論》,2005年第1期(選入“21世紀中國文學大系”之《2005年文學批評》,林建法主編,春風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
27.《痛苦的雨滴——50——70年代無名氏潛在寫作中的詩歌、散文和短篇小說》,日本,《藍Blue》雙語雜誌,總第15期。
28.《個人的覺醒與新的詩歌的誕生》,《詩探索》(理論卷),2005年第1輯,時代文藝出版社2005年5月版。
29.《1949年後沈從文書信的文學和精神意義》,《南開學報》,2005年第4期。
30.《現代文學起源、世界視野與中國主體——比較文學已經和可以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意義 》,《中國比較文學》,2005年第3期。
31.《黑夜中漫遊的靈魂:灰娃“文革”時期的詩歌寫作》,香港,《詩網路》,2005年6月號(總21期),獨著;又刊《南方文壇》,2006年第2期;譯為日語(鈴木將美譯),刊《藍Blue》(日本)雜誌總第20期。
32.《流水帶來的,帶走的——評賈平凹的長篇小說<秦腔>》,《文景》,2005年第5期。
33.《漫談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年第2期。
34.《晨曦的兒子》,《文景》,2005年第1期。
35.《生命的傷殘、反抗與堅守:牛漢“文革”時期的潛在寫作》,《黃海學術論壇》第三輯,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5月版。
36.《生命最後的智慧之歌:穆旦在一九七六》,《文學評論》2004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轉載;選入“21世紀中國文學大系”之《2004年文學批評》,林建法主編,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
37.《生命煉獄邊的小花:曾卓的潛在寫作》,《芙蓉》,2003年第1期。
38.《射擊與堅守:胡風的獄中寫作》,《書屋》,2003年第5期。
39.《現代焦慮的精神超越:論“無名書”》,《華文文學》,2003年第1期。(選入周立民主編《新世紀編年文選·2003年文學批評》,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社2004年版)。
40.《狂人康復的精神歷程:<從文家書>解讀》,江蘇省作協主辦《評論》叢刊,2002年上卷。全文刊《一江春水流不盡:復旦師生論沈從文》,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
41.《抗戰爆發: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分界線》,《復旦學報》,2001年第4期。(收入章培恆、陳思和先生主編:《開端與終結:文學史分期討論論文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選入林建法主編:《2001年中國最佳文論》,春風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
42.《關於1949——1976年中國潛在寫作的幾個問題》,韓國,《中國現代文學》雜誌,2001年6月(總20號)。(全文收入王曉明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修訂版,東方出版中心2003年版)。
43.《特殊年代的精神活動:“胡風集團”作家的潛在寫作》,《上海文學》,2001年第5期。(收入《中國年度最佳隨筆·2001卷》,杜漸坤主編,灕江出版社2001年版)。
44.《王小波:先鋒與現實》(對話,與常立合作),《大連日報·星海副刊”》,2000年12月21日。第一作者。主持。
45.《文學的民間精神:以莫言為例》(對話,與王光東合作),《大連日報·星海副刊”》,2000年12月14日。
46.《王安憶:作家的第二口氣》(對話,與嚴鋒合作),《大連日報·星海副刊”》,2000年12月7日。
47.《無名氏與當代文學中潛在寫作的意義》(對話,與陳思和先生合作),《大連日報·星海副刊”》,2000年11月30日。
48.《沈從文:我們如何追憶和想象鄉土》(對話,與聶偉合作),《大連日報·星海副刊”》,2000年11月23日。
49.《我們如何面對都市——談張愛玲》(對話,與宋明煒、孫晶合作),《大連日報·星海副刊”》,2000年11月9日。全文改題《張愛玲的啟示:我們如何面對都市》,刊《上海文學》2003年第2期。
50.《穆旦與現代經驗》(對話,與張新穎合作),《大連日報·星海副刊”》,2000年11月2日。
51.《弱的自我:從郁達夫說起》(對話,與王宏圖合作),《大連日報·星海副刊”》,2000年10月26日。全文刊《郁達夫研究通訊》,總第十九期,2002年2月。
52.《我們今天為什麼回憶魯迅》(上,下)(對話,與郜元寶合作),《大連日報·星海副刊”》,2000年10月12日、19日。
53.《胡適舉起義旗之後》(對話,與常立合作),《大連日報·星海副刊”》,2000年9月21日。
54.《當代文學史的兩個問題的再思考》(與王光東合作),《文學評論》,2000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56.《多民族文學的民間精神》(與陳思和先生合作),《中國文學研究》,2000年第3期。
57.《張愛玲與現代末日意識》,《中國比較文學》,2000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58.《批評的寬度:論說張檸》,《南方文壇》,2000年第1期。
59.《消費時代人與物的疏離——唐穎與都市文化》,《當代小說》,1999年8期。(收入《上海五十年文學批評叢書·作家論卷》)
60.《民族風土的精神升華》(與陳思和先生合作),《學術季刊》,1999年第4期。
61.《關於六十年代文學創作的重新思考》(與陳思和先生合作),《文藝理論研究》,1999年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當代室選編:《中國年度文論選·99卷》,灕江出版社1999年版)。
62.《地火在運行:張中曉與<無夢樓隨筆>》,《當代作家評論》,1999年第3期。(選入陳思和等編:《無名時代的文學批評》,廣西師大出版社2004年版;收入《待讀驚天動地詩:復旦師生論七月派作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
63.《如水的旅程:論1958—1976年唐湜的潛在寫作》,《當代作家評論》,1999年第3期。(獲1999年《當代作家評論》獎。)
64.《審美批評的原創性:生存根基的暢顯與心智的交流》,《南方文壇》,1999年第1期。獨著。
65.《談張愛玲小說的修改》(與朱冠明合作),《修辭學習》,1997年第期。
66.《身在此山,走出此山》,《讀書》,1998年第6期。
1. 專著《潛在寫作:1949——1976》,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類三等獎(2008)、教育部全國高校科學研究成果獎人文社科類二等獎(2009)。
2. 參著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陳思和先生主編),獲教育部優秀教材一等獎(2002)、上海市優秀教材三等獎(2000)、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00)。
3. 個人獲“2009年度上海市社科新人”獎(2010年評出)。
4. 獲選復旦大學“卓學人才”(2011)。
5. 獲選上海市浦江人才(2013)。
6. 獲聘為中國現代文學館第二批客座研究員(2012年10月~2013年10月)、特約研究員(2013年11月起)。
7. 論文《當代中國新科幻中的人文問題》,獲2012年度《南方文壇》優秀論文獎
8. 論文《如水的旅程:論1958—1976年唐湜的潛在寫作》,獲“《當代作家評論》獎”(1999)。
2000 上海,九十年代中國文學國際研討會,華東師大主辦;
2002 上海,第二屆國際胡風討論會,復旦大學、蘇州大學主辦,發表論文;
2006 天津,穆旦詩歌國際研討會,南開大學主辦,發表論文;
2007 上海,海外中國現代文學史教學研討會,復旦大學、哈佛大學主辦;
2007 俄羅斯聖彼得堡,“第四屆遠東文學國際會議”,聖彼得堡大學、復旦大學主辦,發表論文;
2008 法國巴黎,“中國現代十大留法作家研討會”,法國七大、復旦大學主辦,發表論文。
2010 上海,“新世紀文學十年——現狀與未來”國際研討會,復旦大學中文系與哈佛大學東亞系聯合舉辦,發表論文。
2011 日本福岡,日本中國學年會,九州大學承辦,參會,交流。
2012 北京,第二屆國際胡風研究會議,魯迅博物館館主辦,發言。
2013 上海,“新世紀大學文學教育論壇”,復旦大學、中國現代文學館合辦,主辦、發言。
2015年6月 崑山,“潛在寫作工作坊”,復旦大學中文系、杜克大學合辦,參與主辦,作報告並發表論文。
2015年12月 上海,“意義的移位與創造:多邊文化史的路標(中國-法國-歐洲)”,首屆復旦大學-巴黎高師人文學術研討會,作報告並發表論文。
上海市東方青年學社理事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
上海比較文學學會會員
獨立承擔項目:
1. 上海市科委浦江人才項目:“現代中國文學中的虛無體驗及其析解——以張愛玲、魯迅、沈從文為中心”,2013-2016,項目批准號:13PJC013;
2.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神話·歷史·小說——20世紀中國文學的‘文史互證’研究”,2009-2015,項目批准號:09YJA751011,已結項;
3.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0世紀中國文學的文史互證研究”,2008-2014,項目批准號:2008BWY012,已結項;
4.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項目課題:“二十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中國文學的多層次性研究”,2002~2004 ,已結項;
5. 復旦大學“卓學計劃”資助項目:“實感經驗”與中國現當代文學, 2011-2014,已結項;
6.復旦大學金苗項目:“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文史互證研究”,2008,已結項;
7.復旦大學青年教師基金課題:“20世紀50~70年代中國大陸的潛在寫作”,2000-2002,已結項。
主持及參與項目:
1.上海市“高峰”學科項目:“現代文學研究與當代文學批評:基礎重審與前沿拓進”,2016—?,主持;
2.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二十世紀文學史理論創新”探索,2003~2006,主要參與者之一,負責子課題,已結項;
3.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文學史理論創新和當代文學”,2002~2005,主要參與者之一,承擔子課題,已結項;
4.南京大學教育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心項目:“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研究(1999~2001)”,主要參與者之一,承擔子課題,已結項;
5.復旦大學“985工程”三期整體推進人文學科研究項目:“文學史關鍵人物研究”2011-2014,項目主持人:張新穎、郜元寶,承擔子課題:“張愛玲與現代中國的文化和心理危機”,已結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