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樵墓

合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亞樵墓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瑤海區原磨店鄉政府以西約3公里處,為合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亞樵墓面向正東,碑後有《王亞樵先生墓表》,由合肥學院許有為教授與王亞樵的外甥郭世均聯合撰寫。

墓地組成


王亞樵墓
王亞樵墓
王亞樵墓位於合肥磨店鄉王圩村,是家族墓,七座連在一起的墓共葬13人:
第一座墓:王亞樵小妾李淑貞墓。
第二座墓:王亞樵父親王蔭堂與母親洪氏合葬墓。
第三座墓:王亞樵墓。
第四座墓:王亞樵弟弟王述樵和弟媳龔淑婉合葬墓。
第五座墓:王亞樵大女兒王繼仁與大女婿王樾合葬墓。
第六座墓:王亞樵大兒子王繼哲與大兒媳季維藩合葬墓。
第七座墓:王亞樵小女兒王繼惠與小女婿史慶義以及英年早逝的外孫女范毓萍三人墓。
【第一個墓是小妾墓,寓意為公婆遮風擋雨。不過這裡沒有王亞樵妻子墓;第七個墓最特殊,父親姓史,母親姓王,女兒卻姓范。范毓萍24歲去世,白髮人送黑髮人。】

墓表全文


【由許有為先生撰寫】:王公亞樵,中國近代史上之奇男子也。公諱玉清,號九光,祖居合肥北鄉,耕讀傳家;齡入塾就傅,聰穎過人。年十七,應童子試,名列前茅。時當清代季世,朝廷腐敗,列強入侵。公激於民族大義,加入同盟會,奔走反清救國。武昌首義勝利,公集同志成立廬州軍政公府,任副都督。功敗垂成,亡命上海。一九一五年晉見孫中山先生,投身護國討袁之役。旋上書孫先生,建議以暗殺手段剷除軍閥,再造共和。先生未許。
公日後之行藏,於此初見端倪。二十年代初,奉命聯合浙督盧永祥。公及刺殺淞滬警察廳長,出任記部縱隊司令。齊記戰敗,返穗。二次南北議和,公為南方代表。一九二六年,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公任安徽副宣慰使;被困洪澤湖。次年寧漢公裂,公突圍到南京,痛斥同室操戈,致力反蔣。
三十年代初,日寇占我東北,侵入華北。公痛感神州陸沉,於一二八淞滬之役,組織義勇軍,率眾抗日;與十九路軍並肩浴血奮戰,名揚中外。淞滬停戰後,日寇在虹口公園舉行祝捷慶典。公義憤填庸,密派部眾配合朝鮮義士,潛入園內,引爆炸彈。敵酋白川大將當場斃命,要員十餘人或死或傷。國人歡騰,舉世震驚。公自此而後,堅持抗日救亡,至死不渝。一九三三年冬,赴福州參加福建人民政府。一九三五年,派人於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之際,刺殺蔣介石未果,重傷親日派汪精衛。
一九三六年,公自香港避居廣西梧州,被戴笠派人行刺,壯烈殉難,終年四十八。縱觀公之一生,可謂特立獨行,無私無畏。公以“暗殺大王”名於世,實則嫉惡如仇,從善如流。為人急公好義,寬厚仁慈。故鄉父老至今猶有口碑。
一九九一年,公之哲嗣繼輔,自廣西負亡父遺骸返滬火化,一九九七年回鄉安葬。今當重修墓園,再鐫碑碣,因記公之生平大略,以告鄉親國人。

人物介紹


生平

王亞樵(1889-1936),字九光,譜名玉清,又名王鼎,別名王擎宇。民國著名刺客,抗日誌士,民族英雄。
1936年,王亞樵被國民黨特務設計殺害,其屍首由老友鄭抱真、徒弟許志遠買棺收殮,安葬於廣西梧州倪庄。1991年王亞樵次子王繼輔將其父屍骨帶回上海火化,並於1997年帶回老家安葬。

後代

配偶:妻不詳
妾:李淑貞
兒子
長子:王繼哲
長媳:季維藩
次子:王繼輔(過繼二弟:王述樵)
次媳:不詳
女兒
長女:王繼仁
長女婿:王樾
次女:王繼惠
次女婿史慶義
外孫女:范毓萍(早逝)

評價

毛澤東曾評價王亞樵:殺敵無罪,抗日有功。小節欠檢點,大事不糊塗。

交通


乘302路公交車到磨店鄉政府下車,下車後走到慶平希望學校路口,左轉向南走到學府路,然後一直向西走到學府路盡頭,經過一座小石橋,右手邊是一片亂墳崗,王亞樵的家族墓就隱沒在亂墳崗的雜草叢中。

事件


2016年1月4日,該家族墓中王亞樵第三夫人李淑貞的墓后側有挖洞痕迹,水泥砌的磚塊豁開個大口子。目前,警方已立案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