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微創入路解剖彩色圖譜

中醫微創入路解剖彩色圖譜

《中醫微創入路解剖彩色圖譜》是2010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吳漢卿。該書共收入彩色圖譜近800幅,大部分以人體新鮮實物標本為素材,微創入路局部解剖清晰美觀、本圖譜填補了中醫微創解剖的空白,內容實用,科學性強,適用於廣大中醫微創臨床醫師閱讀參考,對中醫微創教學、科研也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內容簡介


作者經過近30年臨床實踐,在《中華針刀·水針刀微創治療學掛圖》及《脊柱相關病九大診療區掛圖》基礎上,結合大量屍體解剖標本,並與真實人體結構相結合,分為頭面部、頸部、胸背部、腰骶部、胸腹部、肩及上肢部、臀髖下肢部等7大章節,從三維解剖學角度介紹了應用水針刀微創技術及筋骨針法治療常見骨傷軟組織損傷、疼痛疾病及脊柱相關病的體表定位、解剖層次、進針方向、微創入路及刀法要點、部分附以實際診治病例。

作者簡介


吳漢卿,男,主任醫師,教授,水針刀微創新技術及筋骨針法發明人,脊柱相關病九大診療區創立者。現任河南省南陽水針刀新針法研究院院長、南陽水針刀新針法專科醫院院長。張仲景國醫學院教授,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廣東省中醫院特聘主任醫師,國家人事部中國骨傷人才學會微創分會副主任委員,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骨傷教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骨傷微創水針刀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針灸學會微創針刀分會副主任委員,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骨傷教材《軟組織損傷治療學》副主編,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十一五”規劃教材《脊診整脊微創技術學》副主編,南陽市政協委員.

目錄


第1章 頭面部三維解剖及微創入路
第一節 頭顱部境界與分區
第二節 頭顱部筋膜層次
第三節 頭面部的骨骼特點
第四節 頭面部的肌肉特點
第五節 頭面部的血管
第六節 頭面部的神經特點
第七節 舌咽神經痛
第八節 迷走神經分佈及微創入路
第九節 枕部神經
第十節 副神經的分佈
第2章 頸部三維解剖及微創入路
第一節 頸部境界與分區
第二節 頸部層次結構
第三節 頸部骨關節特點
第四節 頸部常見損傷的韌帶
第五節 頸部的軟組織分佈及微創入路
第六節 頸部的血液供應
第七節 頸部危險區的劃分
第八節 頸椎病水針刀微創入路
第九節 頸叢神經分佈及微創入路
第十節 臂叢神經分佈
第十一節 頸部交感神經分佈及微創入路
第3章 肩及上肢三維解剖及微創入路
第一節 肩部體表標誌
第二節 肩部肌肉分佈及微創入路
第三節 肩部骨關節結構
第四節 肩部血液供應特點
第五節 肩關節軟組織損傷及微創入路
第六節 臂部的筋膜分佈
第七節 上臂肌解剖及微創入路
第八節 上肢血管及神經分佈
第九節 肘關節體表標誌及解剖定位
第十節 肘管的解剖及微創入路
第十一節 肘關節的微創入路
第十二節 臂部的軟組織筋膜層
第十三節 臂部肌肉解剖及微創入路
第十四節 腕關節解剖及微創入路
第十五節 手部解剖定位及微創入路
第4章 胸背部三維解剖及微創入路
第一節 胸背部體表標誌及解剖定位
第二節 胸椎的骨骼特點
第三節 胸部血液供應
第四節 胸背部脊髓與神經
第五節 胸部內臟神經節
第六節 背部的層次結構
第七節 背部韌帶及骨骼特點
第八節 胸背部危險區的劃分
第九節 胸背部常見損傷及水針刀微創入路
第5章 胸腹部三維解剖及微創入路
第一節 胸腹部體表標誌
第二節 胸腹部肌肉分佈及微創入路
第三節 胸腹部的血管及神經分佈
第6章 腰骶部三維解剖及微創入路
第一節 腰骶部體表標誌及解剖定位
第二節 腰骶部筋膜及肌肉分佈
第三節 腰椎骨骼特點
第四節 腰部神經分佈
第五節 腰骶部交感神經
第六節 腰部危險區及安全區
第七節 腰骶部常見疾病微創入路
第八節 骶后孔局部解剖及水針刀旋轉分離術
第九節 骶管局部解剖及骶管水針刀分離術
第7章 臀及下肢三維解剖及微創入路
第一節 臀股部體表標誌及解剖定位
第二節 臀髖部肌肉局部解剖及微創入路
第三節 髖關節的解剖及微創入路
第四節 臀部的血液供應
第五節 股部肌肉局部解剖及微創入路
第六節 臀及下肢神經分佈
第七節 膝關節局部解剖及微創入路
第八節 膝與小腿部的肌肉解剖及微創入路
第九節 膝與小腿部的血液供應
第十節 膝與小腿部的神經分佈
第十一節 足踝部體表標誌及解剖定位
第十二節 足部的肌肉解剖及微創入路
第十三節 足踝部血管與神經分佈
第十四節 足部常見損傷及微創治療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