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同的結果 展開

漢語漢字

同,是漢字常用字,多音字,有tóng、tòng兩個讀音,在“衚衕”一詞中,讀tòng。同可作名詞、動詞、介詞、連詞、副詞。

同的基本含義是相同參與聚集之意。

同的常用片語是相同、異同。

基本釋義


同 tóng ㄊㄨㄥˊ
● ● 一樣,沒有差異;相~。~一(a.一致,統一;b.共同的一個或一種)。~儕(同輩)。~庚(同歲)。~年。~胞。~人(a.在同一單位工作的人;b.同行業的人)。~仁(同人)。~仇敵愾。~工異曲。~室操戈。情~手足。 
● ● 共,在一起(從事):共~。~學。~步。殊途~歸。~舟共濟。 
● ● 和,跟:~流合污。 
● ● 姓。
同 tòng ㄊㄨㄥˋ
● ● 〔胡~〕見「胡」。

詳細釋義


同 tóng
〈動〉
● ● (會意。從冃,從口。冃( mào),重複。本義:聚集)
● ● 同本義 [converge]
同,合會也。——《說文》
同重體合類。——《墨子•經上》
同人親也。——《易·雜卦》
六曰同衣服。——《周禮•大司徒》
● ● 又如:雲同(雲彩聚集);同天(共存於人世間);同合(使相一致;融會);同流(諸水合流)
● ● 相同,一樣,共同(側重於同樣,齊一) [be the same as]
同事之人,不可不審察也。——《韓非子•說林上》
鳥獸不可與同群。——《論語•微子》
同予者何人。——宋· 周敦頤《愛蓮說》
同於真耶。——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同於幻耶。
● ● 又如:同心戮力(同心合力);同功一體(功績地位一樣);同號(稱號相同;運算符號相同);同愾(相同的憤慨);同義(仁義或道義相同);同義字(意義相同的字);同源字(音、義相同或相近)
● ● 參與;一起干某事 [participate in;share]
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孫子•謀攻》
● ● 又如:同舉(一同舉薦);同樂(一同娛樂);同棲(一同棲息);同休(同享福祿);同枕(共枕而卧);同利(共享利益);同車(同乘一車);同室(同居一室)
● ● 共,共一個 [in common]
上下同欲者勝。——《孫子•謀政》
俗之同病。——清· 劉開《問說》
同社諸君子。——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以同姓為吾后。——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 ● 又如:同福(共同的福祿)
● ● 齊一;統一 [uniform;unified;unitary]
死去方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宋· 陸遊《示兒》
詞性變化
同 tóng
〈副〉
● ● 共同。到一處[together;jointly]
同行十二年。——《樂府詩集•木蘭詩》
同是宦遊人。——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少同學。——明·魏禧《大鐵椎傳》
既同寢。
● ● 又如:同參(共同參與);同晷(同受日光照耀);同獎(共同輔助);同慶(共同慶賀);同進(一同前進);同舉(一同舉薦);同來同去;同吃同住;同宿;同游
同 tóng
〈名〉
● ● 中國古代諸侯朝見天子的六禮之一。每隔十二年,諸侯一齊來朝見天子叫「同」 [tong]
奠此中國,四夷來同。——王安石《贈賈魏公神道碑》
● ● 中國古代土地面積單位,地方百里為同 [a unit of land measurement]
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國一同。——《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 ● 中國古代爵一類的酒器 [wine vessel]
● ● 姓
同 tóng
〈介〉
● ● 引進共同行動者 [with]。
● ● 如:我同你去;我同她說話
● ● 給,為 [for]
合共還他三十六,還要同他做一年。——《中國歌謠資料》
同 tóng
〈連〉
● ● 和,表示並列關係 [and;with]。
● ● 如:我同農民;教師同塾師
● ● 另見 tòng
基本詞義
● ● 衕 tòng
● ● ——見「衚衕」 hútòng
● ● 另見 tóng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丑集上】【口字部】同 ·康熙筆畫:6 ·部外筆畫:3
《唐韻》《正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音桐。《說文》合會也。《玉篇》共也。《廣韻》①也。《易·同人》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書·益稷》敷同日奏罔功。
又《廣韻》齊也。《書·舜典》同律度量衡。《詩·小雅》我馬旣同。
又聚也。《詩·小雅》獸之所同。《傳》同猶聚也。
又和也。《禮·禮運》是謂大同。《注》猶和也,平也。
又《周禮·春官·大司樂》六律六同。《注》六律合陽聲者,六同合隂聲者。
又《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注》律以竹,同以銅。言助陽宣氣,與之同也。
又《周禮·春官·大宗伯》時見曰會,殷見曰同。《詩·小雅》赤芾金舄,會同有繹。
又《周禮·地官·小司徒·井牧其田野注》司馬法曰:十成為終,十終為同,同方百里。《疏》謂之為同者,取象震雷百里所聞同,故名百里為同也。
又爵名。《書·顧命》上宗奉同瑁。《注》同,爵。瑁,圭也。
又州名。《廣韻》漢馮翊地有九龍泉,泉有九源,同為一流,因以名之。《韻會》後魏以灃水攸同名州。
又《正韻》通也。《莊子·在宥篇》聞廣成子在於空同之上。《注》呂吉甫曰:空同之上,無物而大通之處也。
又姓。《正字通》唐有同谷。
又《盧仝詩》仝不仝,異不異,是謂大仝而小異。
又通作童。《列子·黃帝篇》狀與我童者,近而愛之。狀與我異者,疏而畏之。
又《釋文》徒貢切,音洞。與詷同。《禮·祭統》鋪筵設同幾,為依神也。《注》同之言詷也。《疏》同之言詷也者,若單作同字,是齊同之同,非詷共之詷。若詷共之詷,則言旁作同。漢魏之時,字義如此,今則總為一字。
又葉徒黃切,音唐。《?琳·答客難》六合咸熙,九州來同。倒載干戈,放馬華陽。①字作北下?。

文字流源


會意字。“同”字甲骨文作圖1,上面的部件是“凡”,下面的部件是“口”。後來,“同”字上部像抬東西用具的部分逐漸變形,並把下部的“口”包在裡邊,到了秦代篆文中,原來不相連的三個筆畫被連接起來,形成一條長的曲線,裡面寫作“一”和“口”。到了漢代隸書中這一長的曲線又被分成兩筆,以便於書寫,楷書“同”字是由這種寫法演變而成。隸書的結構和小篆基本一致。康殷先生說:甲金文同字“是由‘興’形中抽取出來的,凡象盤,口為後加的輔助符號,以指凡之為器。如果視為眾力協作,須喊‘號’休止,故從口,也通。並從興省、轉聲,而共同、同力之意更是由眾手共同撩物之興轉來,否則一凡、一口的簡單字形,誰能看出‘同力也’‘合會也’之意?”甲骨文第一、二期“興”字從兩人四手抬“盤”會意,沒有口字。“凡”字一說是類似於擔架的器具,很重,兩人起時須協力,故第二期興字加口表示號聲。金文興字均從口,與凡相隔較遠。篆文興字所從之凡變為“?”,將口字寫到中間空處,顯得緊溱。所以“同”字是從“興”字中抽出來的構件,義為合力,泛指合會。
從《說文解字》的解釋來看:“同,合會也。”意思是會合。例如《詩經·豳風·七月》中說的:“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人執宮功。”這裡的“同”是會合、聚集的意思,“我稼既同”是說自己的莊稼已經聚集會合在一起了。“會合”在一起的事物一般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又引申出“相同、一樣”的意思,例如《論語·子路》中所說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大意是君子不會因與人意見不相同而與人相處不悅,小人表面和人意見相同但內心不悅。而由“相同、一樣”引申表示共同、統一,例如陸遊的詩句“但悲不見九州同”,“九州同”,即指國家統一。而“同舟共濟”的“同”是指的“共同、一起”的意思。“統一”就意味著和諧和安定,因此人們常說“大同社會”,其中的“同”就是表示和諧安定的意思。
在普通話中,“同”往往用作介詞、連詞、副詞等,例如“我同她是好朋友”,“同”作為連詞,表示“與、和”的意思;“這裡的氣候同那裡一樣”,“同”是介詞,表示“和、跟”的意思。而“同學”的“同”是作為副詞修飾“學”,是共同地學習、受業的意思,逐漸固定成為一種在校學生、同校學習者的稱呼。

音韻集成


方言集匯
客家話:[梅縣腔] tung2 [海陸豐腔] tung2 [客英字典] tung2 [台灣四縣腔] tung2 [客語拼音字彙] tung2 [陸豐腔] tung3 [沙頭角腔] tung2 [東莞腔] tung2 [寶安腔] tung2
粵語:tung4
潮州話:dang5(tâng) tong5(thông)
上古音系
聲符韻部對應廣韻小韻擬音註解
doːŋ甲金文象有節筒管與口協合,如此方能音律諧和,爲筒(簫)初文
廣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調韻系韻攝廣韻目次高本漢王力李榮邵榮芬鄭張尚芳潘悟雲蒲立本推導現代漢語古韻羅馬字有女羅馬字註解
徒紅東一平聲一等開口上平一東dʱuŋduŋduŋduŋduŋduŋdəwŋtong2dungdung齊也共也輩也合也律歷有六同亦州春秋時晉夷吾獻其西河地於秦七國時屬魏秦並天下爲內史之地漢武更名馮翊又有九龍泉泉有九源同爲一流因以名之又羌複姓有同蹄氏望在勃海徒紅切四十五
蒙古字韻
八思巴字八思巴字 修正八思巴字 其他形式音譯音譯 修正音譯 其他形式擬音聲調註解
ꡈꡟꡃtungduŋ平聲

字形書寫


同[漢字]
同[漢字]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懸同、壹同、同邑、同路、同伴、同步、同倫、同直、同德、同光

相關成語

異派同源、人同此心、江海同歸、大不相同、志同心合

漢字文化


202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研究員趙江林,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教授黃天樹,外文出版社國際傳播專家大衛•弗格森,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原副司長、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語言文字規範普及與傳播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張世平,分別從“漢字文化”和“一帶一路”研究視角,對徵集的“合、馳、濟、安、長、通、韌、互、同”9個候選漢字進行了專業解讀與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