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十方堂的結果 展開

十方堂

邛窯遺址所在地

位於羅睺寺山門東側,是羅睺寺的屬廟,始建於清代道光年間。到了康熙年間,羅睺寺由青廟改為黃廟(喇嘛廟),常住藏族喇嘛。青海、甘肅等地的藏族佛教徒朝聖五台山,就在該寺居住修持。後來僧眾逐漸增多,道光年間,修建了十方堂,專門招待從遠地來的喇嘛和少數民族善男信女。

景觀介紹


邛窯歷史悠久,在陶瓷史上佔有很重要地位。自南朝至兩宋,共經歷了八個多世紀,是目前已知的四川古陶瓷窯址中,燒造時間最長、產品最豐富、造型紋飾最美的名窯。在南朝即廣泛使用化妝土美化陶瓷;在隋代就獨樹一幟地創造了釉下彩繪;唐至五代以其釉下彩繪著稱於世,達到了它的歷史高峰;五代至兩宋,還創燒了有名的“省油燈”,大大擴展了瓷業生產範圍。邛窯現存有13個窯堡,其中以十方堂邛窯遺址和固驛瓦窯山邛窯遺址最為著名。1983年四川省考古隊在十方堂邛窯遺址發掘,出土各種完殘器物10000餘件。出土器物不僅數量大、種類多,而且從產品到窯爐、窯具都有完整的實物,它對中國古陶瓷史的研究有著很重要的價值。1988年1月十方堂邛窯遺址由國務院正式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0月,省考古隊對固驛瓦窯邛窯遺址進行正式發掘,清理出45.7米的龍窯1座,雖有一定損壞,但主要部分(火膛、爐身、煙道)是齊全的。在古陶考古中保存情況如此良好的窯爐還不多見。古陶學界一般都認為唐以前的窯爐沒有超出30米,而瓦窯山出土的龍窯竟長達40多米,這就使得古陶瓷學界的定論將予以修正。另外,在固驛窯出土的大批隋代陶瓷器中,還發現有聯珠紋釉下彩繪器3件,較《中國陶瓷史》認定的中國釉下彩生產最早的湖南長沙窯(中唐時期)早將近兩百年左右。據此考證,固驛窯是中國已發現的生產釉下彩瓷的最早窯堡。十方堂邛窯遺址在邛崍市郊西南的南河鄉十方堂。據1984年進行的調查和發掘,窯址範圍東西長530米,南北寬210米,總面積11.13平方米。現存13個窯包分佈在南河岸條形地帶上。窯包的在小各異,高低不等,最大者直徑為60米,最小者為25米;最高者11米,最低者6米。發掘了第3、5號窯包,清理龍窯數座,作坊遺址4間,出土數千件器物標本,種類繁多,器形複雜,大體可分為生活用具、文具、玩具、工具、人物俑、動物俑、建材、窯具、錢幣等幾大類。該窯址的時代過去說法不一,從這次發掘的材料來看。該窯址的為五代到北宋年間。現窯址已列入國家重點保護,修建了300多平方米的陳列室和庫存房,有專人管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內發現9座窯爐,(其中龍窯6座,饅頭窯3座)。龍窯為長條斜坡式,17~21°。其中1#龍窯長27.4M,寬2.7~3.2M,由火膛、窯床、煙道等部分組成。窯具用耐火泥燒成,有匣缽、墊板、墊圈、墊柱、支釘等。
產品胎質以褐胎、紅褐胎為多,另有磚紅胎、黃白胎、灰白胎。釉色有20多種,多為高溫石灰釉,以青為主,青中泛白,青中泛黃,青中泛綠居多。另有黃、米黃、芥子黃、茶黃、黃褐、褐、綠、粉綠、藍、紫蘭及黑釉等。產品種類繁雜,形式多樣,計有①生活類:杯、盤、碗、盞、盒等,尤以“省油燈”最有特色;②文具、玩具類:硯、水注、盂、陶鈴、彈子、棋子等;③俑類、佛像類:模製、手捏人物、動物、佛像、面具等,極富民間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④建築建材類:琉璃磚瓦,琉璃構件。器物表面普遍施用一層化妝土(陶衣)是其特點。裝飾手法主要有彩繪、印花、刻劃花、刻劃花加彩、堆貼花。釉下彩繪多用褐、黃、綠、蘭、黑色、故稱“邛三彩”。蘭色多用氧化銅為著色劑。紋飾多為草葉、花卉、雲氣、斑點、鳥蟲和幾何紋。
在5號窯包附近清理出唐代民居建築基址一處,面積約900,基址分上下兩層,下層五間為唐代早期,上層四間為唐代中晚期。房基為磚石結構。正廳四周有迴廊。長方形、方形磚鋪地。南北兩側有排水溝通往南河。F9牆基發現一塊“貞元十八年”(唐德宗李適,公元802年)紀年磚,為建築遺址的斷代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遺址內發現窯藏5個,基中一罐銅錢重約40千克,最晚的是“乾元重寶”。唐代民居遺址的發現,填補了中國古建築史的空白,也為十方堂邛窯遺址的斷代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