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胸翡翠

佛法僧目翠鳥科動物

白胸翡翠(學名:Halcyon smyrnensis),是翠鳥科、翡翠屬的鳥類。

白胸翡翠體型中等,成鳥體長26-30cm,頭、後頸、上背棕赤色;下背、腰、尾上覆羽、尾羽亮藍色。翼也亮藍色,但初級飛羽端部黑褐色,中部內羽片為白色,飛時形成一大白斑;中覆羽黑色;小覆羽棕赤色。頦、喉、前胸和胸部中央白色。通常沿河流、稻田中的溝渠、稀疏叢林、城市花園、魚塘和海灘狩獵。在平原和海拔1500米的高度均有分佈。完全是肉食性,以魚、蟹、軟體動物水生昆蟲為食。

白胸翡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5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形態特徵


白胸翡翠圖集
白胸翡翠圖集
白胸翡翠為中型鳥類,成鳥體長26-30cm,嘴粗長似鑿,基部較寬,嘴峰直,峰脊圓,兩側無鼻溝;翼圓,第1片初級飛羽與第7片初級飛羽等長或稍短,第2、3、4片幾近等長,尾圓形。
白胸翡翠成鳥的頦、喉、胸部中央純白;頭的余部、後頸、頸側以及下體余部均深赤栗色,兩肋稍淡;上背、肩及三級飛羽藍綠色;下背、腰及尾上覆羽均輝翠綠色。兩翅的小覆羽栗棕色;中覆羽黑;大覆羽、初級復羽和次級飛羽的露出部均為深淺不同的綠藍色或藍綠色;翅緣白色;次級飛羽的內翈與先端均緣以黑褐色;初級飛羽黑褐,其外栩基處(除第一枚外)均具一淡綠藍色斑,緣斑由外向內漸形增長,且其位近羽基者特淡;初級飛羽的內翈在同一部位具有白斑,形亦向翅的內側而漸增大,因於翅的下面形成一顯著的翼斑。尾呈暗藍色,並具黑褐色羽干;除中央一對外,其餘尾羽均內緣以暗褐色。腋羽和翼下覆羽淡栗棕色。
白胸翡翠虹膜暗褐;嘴呈珊瑚紅以至赤紅色;腳和趾均珊瑚紅色。
白胸翡翠幼鳥羽色似成鳥,但較蒼淡,黑色的覆羽有綠色的渲染,胸部白羽狹緣以黑色,下體余部淡栗。
大小度量:體重♂54-100g,♀85-96g;體長♂265-296mm,♀275-284mm;嘴峰♂54-65mm,♀56-63mm;翅舍♂115-132mm,♀122-124mm;尾♂77-92mm,♀85-91mm;跗趾♂14-18mm,♀15-19mm。

棲息環境


白胸翡翠棲息于山地森林和山腳平原河流、湖泊岸邊,也出現於池塘、水庫、沼澤和稻田等水域岸邊,有時亦遠離水域活動。

生活習性


白胸翡翠常單獨活動,多站在水邊樹木枯枝上或石頭上,有時亦站在電線上,常長時間地望著水面,以待獵食。飛行時成直線,速度較快,常邊飛邊叫,叫聲尖銳而響亮。
白胸翡翠營巢於河岸、溝谷田坎土岩洞中,掘洞為巢,巢呈隧道狀,末端擴大為巢室,巢室大小直徑多為15-20cm。巢洞深至0.5-1.2m,隨土崖土質鬆軟、打洞困難與否而有較大變化。
白胸翡翠主要以魚、蟹、軟體動物和水生昆蟲為食,也吃蚱蜢、蝗蟲、甲蟲、鱗翅目、直翅目、鞘翅目和膜翅目昆蟲及幼蟲等陸棲昆蟲和蛙、蛇、鼠類等小型陸棲脊椎動物。

分佈範圍


白胸翡翠分布圖
白胸翡翠分布圖
白胸翡翠分佈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

生長繁殖


白胸翡翠繁殖期為3-6月,繁殖時,叫聲宏亮,常在將行營巢處往返疾飛,狂叫不休,也常棲於高樹無葉的裸枝上喋喋高鳴。直接產卵在巢穴地上,每窩產卵4-8枚,多為5-7枚。卵白色,為圓形或卵圓形,大小為24.3-30.6mmx22.8-27mm,平均27.4mmx24.5mm。雌雄鳥輪流孵化和餵養小鳥。

亞種分化


拉丁學名中文名命名者及年代
Halcyon smyrnensis smyrnensis白胸翡翠指名亞種Linnaeus,1758
Halcyon smyrnensis saturatior白胸翡翠安達曼亞種Hume,1874
Halcyon smyrnensis gularis白胸翡翠菲律賓亞種Kuhl,1820
Halcyon smyrnensis fusca白胸翡翠印度亞種Boddaert,1783

保護現狀


種群現狀

白胸翡翠分佈範圍非常廣,種群規模尚未量化,種群數量呈增長趨勢。

保護等級

白胸翡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5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2021年2月,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