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頓之爭

漸頓之爭

漸頓之爭是指漢地佛教傳入吐蕃后形成的頓門派與寂護、蓮花戒一派被稱為的漸門派僧人進行的爭論。

戰爭介紹


吐蕃時期,頓門派僧人和漸門派僧人進行的爭論。7世紀漢地佛教傳入吐蕃后,逐漸得到發展。8世紀末,漢傳佛教在吐蕃已具相當實力,其代表人物大乘和尚宣揚大乘佛教的頓悟說,認為成佛不僅依靠長期的修行,主要是依靠人的主觀覺悟得到內在的頓悟。同時,他還主張人們應當排除任何思慮,以無思無得為修行最高感悟。大乘和尚一派在當時被稱為頓門巴。以寂護、蓮花戒為代表的印度僧人,認為修行成佛只有經過循序漸進的修持,才能取得成就。寂護、蓮花戒一派被稱為漸門巴。頓門巴和漸門巴在教義、修行方面的不同主張,導致兩派之間發生了激烈的矛盾鬥爭。792年赤松德贊為解決這場佛教內部的爭論,召集兩派僧人在桑耶寺內進行公開辯論。這場辯論持續三年之久,最初頓門巴曾一度佔據上風,但由於赤松德贊最終支持漸門巴的觀點,以蓮花戒為代表的漸門巴取得勝利。

補充說明


大乘和尚等漢僧被遣返內地,門徒有的宣布改宗,有的憤而自殺,教法被禁止流傳。頓門巴雖然失敗,但其提倡的頓悟說思想在西藏佛教中仍有影響。藏傳佛教寧瑪派噶舉派的某些教義和修行方法,都吸收了頓悟說的思想。漸門派的勝利對吐蕃佛教和藏傳佛教產生了重大影響。學術界認為,漸頓之爭不僅是派別的爭論,其中深藏著複雜的矛盾,涉及吐蕃政治、思想、文化、宗門、現實利益等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