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戒
蓮花戒
蓮華戒(梵文:Kamalaśīla;ka ma la shi' la,生卒年不詳,約西元 740年-795年)論師,音譯為噶瑪拉希拉,古印度佛教僧侶,為寂護大師之徒,對於藏傳佛教前弘期佛教教義的奠基,有著巨大的貢獻。
蓮華戒大師,在寂護大師二次入藏時,曾跟隨其師入藏,隨後他返回那爛陀寺繼續修行。
吐蕃贊普赤松德贊在位期間,將天竺一系的佛教定為國教,這使得佛教在吐蕃得以迅速發展。其時在吐蕃傳教的僧人不僅有天竺僧人(主張漸悟的一派,稱為“漸門”),還有唐朝信仰禪宗的僧人(主張頓悟的一派,稱為“頓門”),兩派所主張的修行方法不同。隨著佛教被定為吐蕃的國教,兩派勢力的發展越來越壯大,最終互相攻擊詆毀,達到水火不相容的局面。於是在792年,藏王赤松德贊派人至尼泊爾,敦請天竺密教上師蓮花戒以及益西旺波入藏,隨後以密教上師蓮花戒為首的漸門藏僧與禪宗僧人勘布摩訶衍為首的頓門禪僧在邏些城進行長達三年的激烈辯論。頓門禪僧在這次辯論中先勝后敗,根本原因在於頓門教義與赤松德贊採取的倡佛政策違備,而且當時吐蕃和唐王朝間關係惡化,赤松德贊在辯論中庇袒漸門,於是最終蓮花戒獲得勝利,禪僧被逐回內地,這就是藏傳佛教史上的“頓漸之諍”。隨後,藏王於是禁止摩訶衍一門繼續在西藏講授漢傳佛教,將他們驅逐出藏。從此藏傳佛教以寂護大師與蓮花戒的見解為主流。被逐的這名內地禪僧在藏地經籍中也被稱為大乘和尚,在諸多壁繪唐卡中被描繪成惡鬼形象,被藏僧所打敗。不過,大乘和尚雖失敗返回內地,但禪宗思想仍對西藏佛教留下一些影響。
在拉薩法爭之後,蓮華戒大師的行蹤,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得很清楚。據藏地傳說,摩訶衍派雖被驅逐,但其時影響仍大,蓮華戒不久即受到摩訶衍派的信徒襲擊,睾丸被捏碎而死,而另一名上師益西旺波也由於恐怖而絕食而死。
蓮華戒大師受到寂護大師的影響,屬於隨瑜伽行中觀派,揉合了中觀自續派與瑜伽行唯識學派的觀點,認為在心外無境,與其師祖清辨大師的立場有所不同。他曾經為寂護大師《攝真性頌》作《攝真性難處釋》,註解《中觀莊嚴論》作《中觀光明》、《中觀莊嚴論精釋》。其中,《中觀光明》一書,與智藏大師的《二諦分別論》,寂護論師的《中觀莊嚴論》合稱為中觀自續派三大傑作之一。他也曾經為法稱論師的《正理一滴》作《正理一滴注》,是藏傳佛教因明學的入門必讀經典之一。
他曾經為許多佛經作註解,著名的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他也曾為《稻稈經》作了註疏。
受到藏王的請託,蓮華戒大師又作了三篇著作,作為佛教的入門指引,合稱《修次三篇》,簡介了修行者如何由發菩提心開始,次第修行直至解脫成佛的方法,這是藏傳佛教修行道次第論的開端。其中《修次初篇》,宋施護漢譯為《廣釋菩提心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