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
那爛陀,(梵語:Na^landa^)。又作那蘭陀寺、阿蘭陀寺,意譯為施無厭寺,全稱那爛陀僧伽藍(梵語:Na^landa^ -sam!gha^ra^ma)。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方之大寺院,其地即今拉查基爾(Rajgir)北方約十一公里處之巴達加歐(Baragaon)。
五世紀初,笈多王朝之帝戒日王(梵語:S/akra^ditya)為北印度曷羅社槃社比丘(梵語:Ra^javam!s/a)建立本寺,歷代屢加擴建,遂成為古印度規模宏大之佛教寺院及佛教最高學府。大唐西域記卷九詳載那爛陀寺建寺之由來及沿革,謂其地原為庵摩羅園,佛陀曾於此說法三月,彼入滅后未久,帝日王即於此處創建伽藍。
寺名之由來有二說,一說伽藍之南庵摩羅林有池,池中有龍,名那爛陀,故取為寺名;一說如來往昔修菩薩行時,為大國王,建都此地,樂好布施,德號施無厭,故伽藍亦以名之。同書並舉出附近有如來三月說法之精舍、發爪塔、雀離浮圖、觀自在菩薩之立像及精舍等靈跡。
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那爛陀寺考古遺址(那爛陀大學)
英文名稱:Archaeological Site of Nalanda Mahavihara at Nalanda, Bihar
入選時間:2016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v)(vi)
地理位置:N25 8 12 E85 26 38
遺產面積:23ha
遺產編號:1502
遺產描述
那爛陀寺考古遺址位於今印度比哈爾邦省會巴特那東南90公里處,公元5世紀,為了佛法的傳承,在那爛陀創建了一所佛教大學——那爛陀寺,它是古代印度佛教最高學府和學術中心,曾經吸引了全球各地成千上萬學者前來求學,中國唐代高僧玄奘就是其中之一。12世紀,該寺因遭到伊斯蘭教教徒的侵略而毀滅。
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iv)(vi),2016年7月15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的第40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審議通過“印度那爛陀寺考古發掘遺址"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遴選依據標準(iv):那爛陀寺考古遺址建立和發展了規劃、建築和藝術原則,這些原則後來被印度次大陸、南亞和東南亞的許多類似機構所採用。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那爛陀寺遺址位於印度東北部的巴哈爾邦。遺址由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3世紀存在於此的寺廟和佛學院遺留下的古迹組成,包括窣堵坡(墳冢),舍利塔,寺廟(僧房學舍),以及重要的牆畫、石刻、金屬器物等藝術作品。那爛陀作為印度次大陸上最古老的大學而引人注目,其作為有序的知識傳遞場所存續長達800年,發展的歷史見證了佛學宗教化的過程,以及寺院和教育傳統的繁榮。
在公元五世紀時,印度笈多王朝的鳩摩羅笈多王護持佛法不遺餘力,為了佛法的傳承在那爛陀創建了一所佛教大學——那爛陀寺。位於今印度比哈爾邦中部都會巴特那東南90公里。
那爛陀寺規模宏大,曾有多達九百萬卷的藏書,歷代學者輩出,最盛時有萬餘僧人學者聚集於此,教師達1500名,精通三藏的達1000多人。那爛陀不僅是研究佛學的重要地方,也是培養佛學家和佛教徒的重要場所。這裡不但成為講經說法、學習佛法的場所(每天都有一百多個講壇),而且是研究因明、聲明、醫學、天文歷算、工巧學、農學等的地方。七世紀時已成為全印度矚目的大乘佛學中心。
那爛陀寺
那爛陀,梵名Na^landa^。又作那蘭陀寺、阿蘭陀寺。意譯施無厭寺。全稱那爛陀僧伽藍(梵Na^landa^-sam!gha^ra^ma)。
那爛陀寺規模宏大,曾有多達九百萬卷的藏書,歷代學者輩出,最盛時有上萬僧人學者聚集於此,玄奘在此從戒賢法師學習多年,聽講《瑜伽論》、《順正理》、《顯揚》、《對法》、《因明》、《聲明》、《集量》等經書,兼學婆羅門學,義凈在此從寶師子學習十年,翻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頌》三卷,《一百五十贊佛頌》一卷;此外來此學佛的唐僧還有慧業、靈運、玄照、道希、道生、大乘燈、道琳、智弘、無行等法師。
公元12世紀,那爛陀寺已被戰火毀滅,只留下一處面積約一平方公里的遺址公園。
那爛陀寺
另外,梵語“那爛陀”三字意謂“施無畏”或“無畏施”。
那爛陀寺遺跡
十九世紀(1861年),英國考古學家亞歷山大·康寧漢考古發現一片佛教遺址,出土許多精美佛教石雕、銅像、銅盤和印章等,經與《大唐西域記》核對,證明是那爛陀寺舊址。
1957年,中國政府捐款30萬元人民幣在那爛陀寺附近建造一座中國式的玄奘紀念堂。
2006年12月9日,《紐約時報》詳細報道耗資10億美元在遺跡附近重建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遺址
寺的屋頂、房檐、和院落地面,都用特製的材料覆蓋,這種覆蓋料是用核桃大小的碎磚和以黏土製成,覆蓋輾平后,再用浸泡多日的石灰雜以麻筋麻滓爛皮塗上,蓋上青草三五天,在完全乾透之前,用滑石磨光,然後先塗上一道赤土汁,最後再塗上油漆,光亮猶如明鏡一般。經過如此處理的寺院地面,堅實耐用,經人踐踏二三十年而堅固如初。
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每天都有一百多個講壇,學習課程包括大乘佛典、天文學、數學、醫藥等。
八世紀時那爛陀寺成為金剛乘的學術中心,也是重要道場。
那爛陀寺遺址
1193年突厥人巴克赫提亞爾·卡爾積(Bakhtiyar Khalji)帶兵侵佔那爛陀寺,寺院和圖書館遭受嚴重破壞,大批那爛陀僧侶逃往西藏避難,從此那爛陀寺失去昔日的光輝,並漸漸被人遺忘,變成廢墟。
然據傳元朝泰定(1324~1327)初年尚有依止那爛陀寺僧人律賢(梵Vinaya-bhadra)出家之提納薄陀(即指空)比丘來華,可知本寺於十四世紀時尚存。
那爛陀寺遺跡
那爛陀寺
一九一五年,印度考古部門著手對本寺作有系統之發掘工作,從遺跡中陸續出土許多石制及金屬制(青銅)之雕刻品,現保存於印度那爛陀博物館。(宋高僧傳卷一、卷二、卷三唐寂默傳、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慧輪傳、卷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四、卷五、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佛祖統紀卷四十三、開元釋教錄卷八、卷九。)
玄奘堂
玄奘紀念堂
這也是中印兩國人民之間源遠流長的傳統友誼的最有力的見證,是2006年的中印友好活動的主會場。
多國捐資重建
2006年12月9日,《紐約時報》詳細報道了將耗資10億美元在那爛陀寺古遺跡附近的重建計劃。由新加坡帶領,包括印度、日本和其他國家的國際財團將集資5億美元建立新的大學,並另用5億美元修建必要的基礎設施。中國政府也在2010年12月16日和2011年11月15日分別向那爛陀大學捐贈了100萬美元,以支持中印文化交流。
位置偏僻影響力成疑
那爛陀寺
美國高等教育專家阿爾特貝赫認為,它可能吸引一些大思想家。還有分析認為,那爛陀的歷史意義,加上附近還有佛祖釋迦牟尼悟道之地菩提伽耶,相信對學術界有一定吸引力。
800年後重新複課
遭突厥大軍在800多年前破壞荒廢后,那爛陀寺有望在2014年複課,錄取約100名學生修讀歷史學院與生態及環境學院提供的研究生課程。
新校將在比哈爾邦拉傑吉爾的那爛陀寺遺址12公裡外重建。校園將採用太陽能,中央為一大型人工湖,一座巨大圓頂圖書館將坐落湖畔,整體設計符合古代佛學建築理念。在校舍於2020年建成前,將在臨時校舍上課。
師生比例為1:5,為2450名學生提供碩士及博士課程,但不設學士學位。像古時那爛陀寺,它將是一所寄宿大學。
最近的機場位於巴特那(115公里),多家航空公司有飛往加爾各答、孟買、德里、蘭契(印度東部城市)和勒克瑙的航班。約在每年十月和次年五月間,當地的伽耶機場有航班來往泰國、仰光、帕羅(位於不丹)及科倫坡。此段時間內,國內航班也會在伽耶機場和德里、瓦臘納西與加爾各答之間運行。
王舍城(Rajgir)有一座火車終點站,但最近的大車站位於巴特那(110公里)和加耶(78公里)。
王舍城有公路通往那爛陀寺(12公里)、比哈爾謝里夫(25公里)、巴特那(110公里)、加耶(78公里)和帕瓦普里(38公里)。
以上城鎮均有定期巴士前往王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