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體育委員會
大眾體育委員會
大眾體育委員會,成立於1983年,奧林匹克運動包括奧林匹克競技體育和奧林匹克大眾體育。
大眾體育委員會
奧林匹克理想倡導體育是一項不分種族、社會階層、性別的人權,大眾體育運動旨在弘揚這種理想,鼓勵各個年齡段、不同性別、不同社會和經濟條件的人開展體育活動。
成立於1983年,其主要任務是通過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國家奧委會和國家單項體育組織,促進大眾體育在各國,特
別是在發展中國家的開展。該委員會也通過世界大眾體育代表大會普及有關大眾體育的知識。1987年,該委員會發起了每年6月23日的群眾性“奧林匹克日長跑”活動。
奧林匹克運動包括奧林匹克競技體育和奧林匹克大眾體育。奧林匹克運動就其主旨來說,是鼓勵所有的人特別是青年人參與體育運動。現代奧運會創始人法國教育家顧拜旦曾提出“體育為大眾”的口號,他把大眾體育看成是奧林匹克運動的基礎。
研究各國體育人口的國際比較 1996年我國16歲以上的體育人口為15.46%。若將7至15歲的在校學生,以及武裝力量等當然體育人口統計在內,我國體育人口總數約為31.20%左右。這一數量低於工業發達國家,而高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西方國家每周參加3次以上體育活動的人口比例明顯高於我國。除芬蘭外,男性普遍超過女性。從年齡分佈來看,西方國家,青少年、中年人普遍高於老年人。據1992年英國體育理事會的統計,英國有45%的公民每周參加3次以上體育活動(每次30分鐘以上),其中男性49%,女性41%。1990年加拿大有48%的公民參加了這一類型的體育活動,其中男性50%,女性為47%。1994年芬蘭這一指標為男性31%,女性35%,總體為33%。另外,工業發達國家體育人口的鍛煉強度明顯高於中國。1995年,英國分別有41%和37%的公民參加中等強度和高強度體育活動(英國健康與生活方式調查)。加拿大這一指標分別為28%和40%(1995年加拿大體育活動調查)。美國為20.10%和14.40%(1994年美國危害行為調查)。我國這一指標數據分別是7.74%和8.44%。顯然西方國家公民參加中等強度和高強度體育活動的比例遠高於我國。這與中國體育人口的年齡結構偏高,鍛煉方法多採用我國傳統的健身養生方法有關。 --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與研究
中國體育人口的現狀 本課題調查問卷《中國城鄉居民參加體育活動情況調查問卷》共設4項需要調查對象回答的問題,其中封閉式問題46道,開放式問題1道。所提問題和所設答案均經過社會學專家和體育管理專家多輪評價和修改,符合效度檢驗的要求。調查的方法是由調查員人戶調查完成。調查員經過逐級培訓,持有統一的《中國城鄉居民參加體育活
大眾體育委員會
動情況調查問卷填寫說明》。本課題依據調查對象“1996年中是否參加過體育活動”為界限,確定是否為體育活動參加者。根據統計結果,體育活動參加者(指1996年參加國不少於1次的人)佔中國總人口的33.26%,其中15. 46%達到體育人口的標準,其餘17.80%的人未達到體育人口標準,屬偶爾參加體育活動者。在總人口中有66.74%的人是不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口。若將7~15歲的在校學生,以及武裝力量等當然體育人口統計在內,我國體育人口總數約為31.20%左右。這一數量低於工業發達國家,而高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 1.性別結構 體育人口中男性佔62.13%,共0.86億,女性佔37.87%,共0.54億。女性體育人口的比例大於體育參與者的比例(35.67%)。說明男性偶爾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數高於女性,女性對體育的參與具有更大的穩定性,特別在中老年婦女中尤為穩定。這一點也映證了我國城鄉各體育活動站點,女性參與情況高於男性的事實。 2.年齡結構 我國體育人口的年齡結構呈年輕型的基本特徵。25歲以下體育人口占體育人口總數的30.47%,共0.43億。以16~25歲最高,61~65歲次高,但到26歲后驟然下降,下降幅度近10個百分點,41~45歲降至最低(4.82%),51歲后開始反彈。我國體育的"兩頭熱,中間冷"的狀態已持續時間很長,80年代初以來的多項地區或人群研究都證實了這一狀況。這種體育人口的年齡結構不是體育人口的理想年齡結構。這種狀況的形成是我國社會、家庭結構所致,在短期內難以得到改變,也不是靠體育工作可以根本解決的問題。然而,青壯年人對體育的疏遠,既不利於我國勞動力主體的健康狀況,也不利於中華民族長遠的體質改善。 3.民族分佈 漢民族在體育人口中佔95.28%,共1.33億;各少數民族佔4.72%,共0.07億。我國各少數民族約佔總人口的8.99%,因此各少數民族體育人口的比例可以說是低於他們在總人口中的實際比例的。 4.城鄉比例 在全部1.40億體育人口中城市佔55.11%,約為0.77億,農村佔44,89%,約為0.63億。因為農村人口佔到總人口的73.92%,這是我國體育人口數量偏少的基本原因。因此增加體育人口的工作重點應該放在農村廣大地區。 5.職業分佈 體育人口中有職業的佔55.66%,約為0.78億,無職業者佔44.34%,約為0.62億。無職業者中離退休人員佔45.16%,約為0.28億。以上情況說明影響群眾體育參與的社會條件中時間是一個重要的因素。離退休老年人有過去的職業基礎,有穩定的經濟保障,有強烈的健康需求,有 較高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又有充足的時間,所以他們必定在體育人口中佔有很大的比重。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群眾體育中離退休人員的體育在社會和家庭中起到了重要的"龍頭"作用。在各種職業中,工人在本職業人口中體育人口比例最高,達到25.4%,其次是服務人員和管理人員,再次是科教人員,最少的是農民,僅占農民總數的7.13%。科教人員體育人口較少,是極不合理的現象。在"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時代,作為科技的載體科教人員的體育人口偏少,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是非常不利的。以前多有中國中高級知識分子健康狀況惡化,平均預期壽命低於正常人口的研究報道,本次研究從體育參與的角度再次證實了知識分子體育參與不足的情況。科教人員體育參與不足的情況主要是由於他們的工作、生活條件長期較差造成的,這一人群是工作負擔最重,而經濟收入相對較低,這一情況正在改善之中。知識分子群體用於自身的進修,以及輔導子女學習的時間較其他階層要多,餘暇時間少是影響他們成為體育人口的主要因素。《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提出"積極為知識分子創造體育健身條件,倡導和推廣適合其工作特點的體育健身方法,重視對中高級知識分子進行健康檢查和體質測定工作"。本次研究再次提醒要重視知識分子的體育參與問題,切實為他們的體育參與創造條件。 6.經濟狀況 城鄉居民中不參加體育活動者的個人月收人主要分佈在:100元以下至300元之間各組,偶爾參加體育活動者分佈100元以上至400元之間各組,而體育人口則主要分佈在200元至500元之間各組,呈台階狀上升趨勢。綜上所述,我國體育人口與體育參與者群體和偶爾參與者群體相比,有向城鎮、老年人、婦女、離退休人員、高文化學歷和中高經濟收入群體偏移的傾向。體育人口作為人口中的文明程度較高的群體,這一偏移是符合文化發展的一般規律的。
20世紀70年代世界性大眾體育興起。由於高科技和生產力迅速發展,生活工作節奏加快,一方面給人們帶來生活的富裕和方便,另一方面也產生許多“文明病”,諸如心血管病、肥胖、糖尿病等。這些“文明病”是由於工作和生活緊張,身心疲憊,加上不合理的生活方式、過度攝入營養和缺乏鍛煉引起的。人們迫切需要通過運動來改變健康狀況,於是大眾體育作為國際體育的新潮流在世界各地迅速興起,它既是現代文明的一種標誌,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動力。
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國際奧委會設立“大眾體育委員會”,推動世界大眾體育的開展。1984年以來,國際奧委會發起旨在促進大眾體育的發展、擴大奧林匹克影響的“奧林匹克日”活動。國際奧委會和各國
以08奧運為契機,帶動我國大眾體育發展
大眾體育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