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羅10號
阿波羅10號
阿波羅10號(Apollo 10)是阿波羅計劃中第四次載人飛行任務,第一次(也是唯一的載人土星5號)在39B發射台發射。本次任務是第二次環繞月球的載人任務,首次將登月艙帶入月球軌道進行測試。
阿波羅10號
任務名稱 | 阿波羅10號 |
指令/服務艙呼號 | 查理·布朗 |
登月艙呼號 | 史努比 |
運載火箭 | 土星5號 SA-505 |
成員人數 | 3 |
發射時間 | 1969年5月18日世界時16:49:00 |
發射地點 | 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LC 39B |
降落時間 | 1969年5月26日世界時16:52:23 |
降落地點 | 南緯15度2分,西經164度39分 |
任務時間 | 8天3分鐘23秒 |
地球軌道遠地點 | 190千米 |
地球軌道近地點 | 184.5千米 |
地球軌道周期 | 88.1分鐘 |
地球軌道傾角 | 32.5° |
月球軌道時間 | 61小時37分鐘23.6秒 |
月球軌道遠地點 | 316.7千米 |
月球軌道近地點 | 111.1千米 |
月球軌道周期 | 2.15小時 |
月球軌道傾角 | 1.2° |
指令艙質量 | 28,834千克 |
登月艙質量 | 13,941千克 |
NSSDC ID | 1969-043A |
阿波羅10號
月球轉移軌道射入(TLI)將航天器射向月球。在進入月球軌道后,楊獨自留在指令艙中環繞月球,斯塔福德和塞爾南測試了登月艙的雷達和起飛火箭,並檢查了月表靜海阿波羅11號計劃中的登月點。在登月艙第二次繞月飛行時,宇航員通過爆炸螺栓拋棄了登月艙的降落部分。突然上半部開始迅速旋轉,並帶有急劇的前後顛簸。宇航員鎮靜之後,改用手動控制系統使其穩定。直到啟動發動機使登月艙起飛部分與繞月飛行的指令艙會合時,登月艙仍在吱嘎亂響。經過緊急處理,登月艙總算順利與指令艙會合。
1966-1968年進行了6次不載人飛行試驗,在近地軌道上鑒定飛船的指揮艙、服務艙和登月艙,考驗登月艙的動力裝置。1968—1969年,發射了“阿波羅”7、8、9號飛船,進行載人飛行試驗。主要作環繞地球、月球飛行和登月艙脫離環月軌道的降落模擬試驗、軌道機動飛行和模擬會合、模擬登月艙與指揮艙的分離和對接。按登月所需時間進行了持續11天的飛行,檢驗飛船的可靠性。1969年5月18日發射的“阿波羅”10號飛船進行了登月全過程的演練飛行,繞月飛行31圈,兩名宇航員乘登月艙下降到離月面15.2公里的高度。
“阿波羅”號飛船“阿波羅”號飛船由指揮艙、服務艙和登月艙3個部分組成。指揮艙宇航員在飛行中生活和工作的座艙,也是全飛船的控制中心。指揮艙為圓錐形,高3.2米,重約6噸。指揮艙分前艙、宇航員艙和后艙3部分。前艙內放置著陸部件、回收設備和姿態控制發動機等。宇航員艙為密封艙,存有供宇航員生活14天的必需品和救生設備。后艙內裝有10台姿態控制發動機,各種儀器和貯箱,還有姿態控制、制導導航系統以及船載計算機和無線電分系統等。服務艙前端與指揮艙對接,後端有推進系統主發動機噴管。艙體為圓筒形,高6。7米,直徑4米,重約25噸。主發動機用於軌道轉移和變軌機動。姿態控制系統由16台火箭發動機組成,它們還用於飛船與第三級火箭分離、登月艙與指揮艙對接和指揮艙與服務艙分離等。登月艙由下降級和上升級組成,地面起飛時重14.7噸,寬4.3米,最大高度約7米。①下降級:由著陸發動機、4條著陸腿和4個儀器艙組成。②上升級:為登月艙主體。宇航員完成月面活動后駕駛上升級返迴環月軌道與指揮艙會合。上升級由宇航員座艙、返回發動機、推進劑貯箱、儀器艙和控制系統組成。宇航員座;艙可容納2名宇航員(但無座椅),有導航、控制、通信、生命保障和電源等設備。
任務徽章
阿波羅10號宇航員
約翰·楊(John Young,曾執行雙子星3號、雙子星10號、阿波羅10號、阿波羅16號、STS-1以及STS-9任務),指令艙駕駛員
尤金·塞爾南(Eugene Cernan,曾執行雙子星9A號、阿波羅10號以及阿波羅17號任務),登月艙駕駛員
戈爾登·庫勃(Gordon Cooper,曾執行水星-大力神9號以及雙子星5號任務),指令長
唐·埃斯利(Donn Eisele,曾執行阿波羅7號任務),指令艙駕駛員
艾德加·米切爾(Edgar Mitchell,曾執行阿波羅14號任務),登月艙駕駛員
查爾斯·杜克(Charles Duke,曾執行阿波羅16號任務)
約瑟夫·恩格(Joe Engle,曾執行STS-2以及STS-51-I任務)
詹姆斯·艾爾文(James Irwin,曾執行阿波羅15號任務)
傑克·洛斯馬(Jack Lousma,曾執行天空實驗室3號以及STS-3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