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哺乳類爬行動物
似哺乳類爬行動物
似哺乳類爬行動物(Mammal-like reptile)是一群史前動物,是哺乳類動物的祖先。似哺乳爬行動物最常用來稱呼獸孔目動物,但它也可以廣義地包括非哺乳單弓動物。似哺乳爬行動物是二疊紀中期到晚期的陸地優勢動物。就跟同時代幾乎所有的生物一樣,它們的數量與多樣性因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而嚴重地減少。有些品種存活到三疊紀,但恐龍快速地成為優勢動物。最後的似哺乳爬行動物可能存活在晚三疊紀后不久。
大多數古生物學者將下顎化石的明顯特徵用來分辨似哺乳爬行動物與爬行動物。在爬蟲類演化到哺乳類的過程中,下顎的轉變比起其他特徵上的轉變,是較好的分類工具。哺乳類的齒骨或下顎是由單一骨頭構成,而現代與史前爬蟲類的下顎是由多塊小型骨頭構成。
似哺乳類爬行動物
隨者時間過去,似哺乳爬行動物逐漸變得類似哺乳類,開始形成次生顎,分開嘴部與鼻腔。而早期似哺乳爬行動物中,次生顎開始在下顎兩旁形成,仍連接嘴部與鼻孔。
最後,上顎的兩旁開始彎曲,從C形改變為U形。上顎開始往喉嚨延伸,牢固整個嘴部並形成全部的顎骨。下顎也完全地閉合。在一個第一批似哺乳爬行動物的化石中,真獸齒類,次生顎開始明顯。較晚的三尖叉齒獸擁有完全緊閉的次生顎
在早期的爬行動物中,有一個非常特殊的類群—下孔類。它們的早期類型與杯龍非常相象,晚期類型卻同哺乳動物接近。它們的骨頭數目逐漸減少,特別接近哺乳動物,牙齒逐漸有了分化,有門齒、犬齒之分,不像其他爬行動物長著同形齒。它們頭上的顳顬孔長在鱗骨和后眶骨的下部,所以被稱為下孔類。下孔類包括★盤龍類和★獸孔類。
★
是最早的下孔類,最早出現在早二疊紀,化石在北美洲較多。人們認為大鼻形類可能是下孔類的祖先,因為早期的盤龍類頭骨的結構與大鼻龍形類有點相像。早期的盤龍類向著兩個方向發展,一類發展為巨大、兇猛的吃肉的類型,典型的代表是異齒龍;另一類是發展為巨大、溫順的吃植物的類型,典型代表為基龍。
生活在早二疊紀,是早期盤龍的典型代表。它一生的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水裡,是個捕魚高手。巨蜥龍長約1。5米身體修長,四肢纖細,有一條長長的尾巴,樣子有點像蜥蜴,但和蜥蜴沒有親緣關係。它的頭比杯龍類窄、高且長,嘴裡長有鋒利的牙齒。
岩龍是早期盤龍類中的成員,大小和蜥蜴相仿,身體和四肢十分細長,適合在地上奔跑,生活在叢林里,捕食一些昆蟲。
基龍
長棘龍化石
利齒獸是一個獸孔目的典型代表
是獸孔類的一類,它沿著兩個方向發展,主要是巨頭獸和二齒獸。
巨大而笨重,還保留著盤龍類的一些特徵. 麝足獸是巨頭獸中的典型代表,生活在二疊紀乾燥的高地上,性情溫柔,以植物為食。巨頭獸的身體龐大,體重可能超過500千克。它們當中有一類是專門吃肉的,叫巨鱷獸類;另一類是吃植物的,叫貘頭獸。
是異齒獸中發展的最成功的一類,它們出現於二疊紀中期,到二疊紀晚期已成為當時地球上最常見的動物,其足跡遍布全球,一直生存到三疊紀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