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膜吸吮線蟲
寄生於動物眼結膜囊內的線蟲
結膜吸吮線蟲,Thelazia callipaeda (Railliet & Henry, 1910),吸吮科吸吮線蟲屬的一種線蟲。主要寄生於犬、貓等動物眼結膜囊內,也可寄生於人眼,引起結膜吸吮線蟲病(thelaziasis)。因本病多流行於亞洲地區,故又稱東方眼蟲病。
結膜吸吮線蟲
成蟲主要寄生於犬、貓等動物的眼結膜囊及淚管內,偶爾寄生於人、兔等動物的眼部。本蟲屬卵胎生(ovoviviparity),雌蟲直接產幼蟲於結膜囊內,當中間宿主果蠅舐吸終宿主眼部分泌物時而被吸入蠅體內,經2次蛻皮發育為感染期幼蟲後進入蠅的頭部口器。當蠅再舐吸人或其他動物眼部時,感染期幼蟲自蠅口器逸出並侵入宿主眼部,經15~20天發育為成蟲。成蟲壽命可達2年以上。
成蟲寄生於人眼結膜囊內,以上結膜囊外眥側為多見,也可見於眼前房、淚小管、淚腺及眼瞼、結膜下等處。多侵犯一側眼,少數病例可雙眼感染。寄居蟲數1條至數條,最多可達20餘條。由於蟲體表面銳利環形皺摺的摩擦、頭埠囊吸附作用等的機械性損傷,加上蟲體分泌物、排泄物的刺激及繼發細菌感染等,可引起眼結膜炎症反應及肉芽腫形成。輕者無明顯癥狀,或有眼部異物感、癢感、刺痛、流淚、畏光、分泌物增多、疼痛等,一般無視力障礙。嬰幼兒不敢睜眼,有手抓眼的動作。家長可發現患兒眼球有白色細小的蟲體爬行。重感染者可發生結膜充血,形成小潰瘍面,角膜混濁、眼瞼外翻等。如寄生在眼前房,可有絲狀陰影移動感、睫狀體充血、房水混濁、眼壓升高、瞳孔擴大、視力下降等。如淚小管受損,可出現淚點外翻。
診斷主要用鑷子或棉簽自眼部取出蟲體,置盛有生理鹽水的平皿中,可見蟲體蠕動,用顯微鏡檢查蟲體特徵即可明確診斷。
本蟲主要分佈在亞洲。印度、緬甸、菲律賓、泰國、日本、朝鮮及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均有病例報告。我國的病例報告始於1917年,為世界最早發現。現已知我國有25個省、市、自治區有人體感染的病例報道,其中以江蘇、湖北、安徽、河南、山東等地的病例較多。近年已證實岡田繞眼果蠅(Amiota okadai)是我國結膜吸吮線蟲的中間宿主,是本病的傳播媒介。感染季節以夏秋季為主,與蠅類的季節消長相吻合。感染者最小3個月,最大者88歲,但以嬰幼兒為主。本病在農村多於城市。傳染源主要為家犬,其次是貓、兔等動物。根據1982~1991年的調查,安徽淮北重流行地區的某些村鎮家犬的感染率高達76.7%,每犬的感染蟲數可在30~60條。保蟲宿主家犬的普遍存在,媒介中間宿主果蠅的廣泛分佈,再加上幼童不潔的眼部衛生,是結膜吸吮線蟲病流行的主要因素。
結膜吸吮線蟲
病原體最初是從印度旁遮普的犬眼中發現的,以後在美國、緬甸、菲律賓、朝鮮、印度、日本、泰國、蘇聯、遠東地區等地陸續有犬體寄生的報道。我國犬、貓的感染甚為普遍而嚴重。
人體病例首先於1917年發現在我國。迄今報道已有百例以上,分佈於河北、福建、北京、江蘇、四川、貴州、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東北、山東、天津、上海、雲南、廣西等省市、自治區。其中以湖北、山東、江蘇部分地區為最多。人體感染者年齡、性別無特殊性,最小4個月,最高76歲。
可無明顯自覺癥狀。成蟲在眼結膜囊自由行動,此蟲體的分泌物、排泄物可引起局部刺激癥狀,眼部有異物感、癢感、畏光、流淚、分泌物增多。如寄生在前房可見絲狀物飄動,眼瞼水腫,結膜充血等癥狀。有時出現眼瞼痙攣及瞼外翻。在取出蟲后癥狀即消失。預后佳。如果此蟲在眼部時間較長,可因此蟲口端角質反覆磨擦角膜引起擦傷,偶可遺留雲翳而輕度影響視力。
用4%可卡因滴眼后取出蟲子。為防眼部繼發感染,可用0.25%氯黴素滴眼。
兒童應注意眼的衛生,不玩弄犬、貓和兔等家畜。注意環境衛生,防蠅以防止病原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