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斯瓦河

維斯瓦河

維斯瓦河,又譯“維斯杜拉河”,(波蘭語: Wisla) 是波蘭最長的河流。全長1047公里;流域面積192,000平方公里,占波蘭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發源於貝茲基德山脈,流經克拉科夫、華沙、托倫,最後在格但斯克流入波羅的海。

簡介


維斯瓦河是波蘭最大的河,也是波羅的海流域最大河流。它長度1,047公里(651哩),流域面積194,500平方公里(75,100平方哩)。它對東歐各國具有重大意義,但其流域85%以上位於波蘭境內。維斯瓦河由比得哥什運河連接奧得河流域。向東有納雷夫(Narew)、布格(Bug)河和聶伯-布格運河將維斯瓦河與白俄羅斯、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廣大內陸航道系統連接起來。維斯瓦河發源於波蘭南部別爾斯克-比亞瓦(Bielsko-Biala)以南約24公里(15哩)、貝斯基德(Beskid)山脈西部海拔1,106公尺(3,629呎)的北坡。它的流向是由南到北,流經波蘭南部山區和山麓丘陵,穿過北歐大平原的低洼地區,最後通過三角形河口灣在格但斯克港附近注入波羅的海。維斯瓦河盆地的平均海拔為180公尺(590呎);河床平均坡度為0.10%;河道平均流速達每秒2.6呎。除波蘭首都華沙外,河的兩岸還有許多大城鎮和工業中心;它們是克拉科夫、新胡塔(Nowa Huta)、桑多梅日(Sandomierz)、普沃茨克(Plock)、土倫(Torun)、馬爾堡(Malbork)和格但斯克。在維斯瓦河谷兩側,有許多旅遊、文娛中心和療養勝地。沿河到處都有中世紀碉堡的遺址,有些業已修復。

地質


當前維斯瓦河支流系統和三角洲的分佈型式,是第三紀後半期和第四紀期間(即自大約3,000萬年以前之後)發生地形變化的結果。低地河谷的演變與連續的冰川作用歷史有關,特別是與間冰期的變化有關;在間冰期維斯瓦河放棄了以往西-東向河谷而確定了現今南-北向河道。下游的終端是在冰期后時代、波羅的海形成之後,才最終穩定下來。維斯瓦河流域的特點是不對稱,右岸支流水勢大於左岸支流。這是因北歐平原向西北傾斜的結果,這就使波羅的海河水流域區水勢較大的河流截斷了流往更東的冰川溪流。

自然地理


維斯瓦河可以2條最為突出的支流桑河和納雷夫河為界,劃分為3個主要部分。上游從源頭起延伸至桑多梅日附近的桑河與主幹河匯合處,長約386公里(240哩)。中游自桑河口至華沙下方納雷夫河口,長約274公里(170哩)。最後下游從納雷夫河口至主幹河注入波羅的海格但斯克灣的河灣口,長約386公里。維斯瓦河上游是坡度很陡的山溪。主要源頭為兩條小溪,即黑維塞烏卡(Czarna Wiselka)河和白維塞烏卡(Biala Wiselka)河,它們合流形成小維斯瓦河再向北流去。自源頭起105公里(65哩)處,維斯瓦河左岸有支流普熱姆夏(Przemsza)河注入,此後長約941公里(585哩)的河段可以通航。在右岸兩條支流索瓦(Sola)河和斯卡瓦(Skawa)河注入后,維斯瓦河就在克拉科夫市之前切穿一排丘陵自豁口奪路而出。在這一段,現已建成若干溢洪道,形成一條適於300噸拖船航運的河道。在通過克拉科夫后,維斯瓦河轉向東流,繼而又折向東北,跨過廣闊的桑多梅日盆地;在此,它連續接納一些支流,左岸有什雷尼亞瓦(Szreniawa)河、尼達(Nida)河、恰爾納(Czarna)河和科普日茨維揚卡(Koprzywianka)河,右岸有拉巴(Raba)河、杜納耶茨(Dunajec)河、維斯沃卡(Wisloka)河和桑河。桑河的注入,標誌著維斯瓦河中游的開端;從此它切穿高原地區另一豁口,轉向北流。在中游地段,它從左接納拉多姆卡(Radomka)河和皮利察(Pilica)河,從右接納維普日(Wieprz)河、維爾加(Wilga)河、希維德爾(Swider)河和納雷夫河。在其與納雷夫河合流處以下,就是維斯瓦河下游。它首先西折,自左岸接納支流布速拉(Bzura)河後轉向西北;同時右岸有斯克爾瓦(Skrwa)河和德爾文察(Drweca)河匯入。從維普日河口至托倫河口這一段河谷,維斯瓦河天然而未改造的特性十分突出。從托倫河口至其注入波羅的海的入口,維斯瓦河是完全經過修建的航運水道。19世紀沿古代冰川河谷修建的比得哥什運河將維斯瓦河與波蘭第二最大河流奧得河連接起來。也就在比得哥什附近,維斯瓦河在左岸接納支流布爾達(Brda)河,在其切穿波美拉尼亞(Pomeranian)高地的第三豁口地段折向東北。在格魯瓊茲(Grudziadz)上方,維斯瓦河最後北折而奔向波羅的海。在又接納3條支流——右岸的奧薩(Osa)河,左岸的弗達(WDA)河和維日察(Wierzyca)河——后,它進入以其極端肥沃土壤著稱的三角洲地區祖瓦維窪原(nulawy Wislane)。祖瓦維是無林木的平原,部分位於海平面以下,地面有維斯瓦河及其岔流,還有許多防洪堤岸、運河和排水溝,縱橫交織於其間。

水系構成


維斯瓦河源

維斯瓦河
維斯瓦河
源出波蘭南部西里西亞的貝斯基德山脈北麓(海拔1106米)。從南向北呈S形穿過波蘭南部山地和山麓丘陵,到比得哥什附近折而北流。

流經

流過北歐平原,在格但斯克附近注入波羅的海的格但斯克灣。支流甚多,重要的有布格河、桑河、普熱姆沙河和拉多姆卡河等。東以布格河接運河與俄羅斯境內水系溝通。上游產比目魚,中下游產鯉魚,河口灣產鮭魚。下游距海50公里附近形成三角洲,稱“維斯瓦河口沼澤區”。水力資源豐富,已建水電站多座。奧斯威辛以下可通航941公里。

重要河港

有華沙、克拉科夫、格但斯克等。有多條運河同奧得河、第聶伯河、涅曼河相通。

流量


維斯瓦河盆地氣候的不同導致流量不同,因而各地段的水位有明顯的高低,上游平均4公尺(12呎),中游8公尺(25呎),下游達10公尺(33呎)。長時間的枯水期,從上年晚夏持續到春季,是習以為常的,甚至完全切斷河中航運。由於整個流域冰雪融解而造成春季洪水,還有因山區和山麓丘陵大雨而導致夏季洪水,這些都是不足為奇的。河水平均流量,上游約為每秒62立方公尺(2,200立方呎),中游約為每秒591立方公尺(20,900立方呎),下游約為1,090立方公尺(38,500立方呎)。為了防止洪水溢流,山區支流河谷上修建有許多水庫。通常維斯瓦河面,在1月上半月結冰,到2月底以前解凍。維斯瓦河水的質量,受到如水壩、水電廠等河水管理機構,城市和工業的廢水排放,農業和暴雨的溢流等諸因素的影響。雖然上遊河水比較純凈,而下游也同世界其他許多大河下游一樣,受到嚴重污染。

生態


維斯瓦河中最常見的高莖水生植物︰沒入水中的有慈菇(Sagittaria sagittifolia,變種為S. vallisinfolia),葉片漂浮水面的有睡蓮(Nuphar luteum)等,長立在水面之上的有菖蒲(Acorus calamus)等。河中有魚40餘種。上游以大菱鮃為最普遍,中下游以歐鯿為最多,在河口灣有歐鱒和文鯿。

經濟


維斯瓦河與奧得河之間,由布爾達河、比得哥什運河、諾泰奇河和瓦爾塔河連接,1960年蘇聯、東德和波蘭曾同意沿此水道建立長期航運線。1963年為避免維斯瓦河與納雷夫河合流口的自然災害,曾開鑿一運河;這樣也改善了維斯瓦河與蘇聯航運水道系統的聯繫。
儘管維斯瓦河作為聯絡波蘭南部重工業中心和波羅的海港口之間的運輸線,具有巨大的潛在作用,但航行危險卻限制了貨運發展。然而維斯瓦河有水的供應並且還有為散裝材料提供低廉運費的可能性,沿岸已矗立起許多大型工業設施。

流域概況


旅遊旺季

維斯瓦河
維斯瓦河
一般去波蘭這條河流的瀏覽季節是5月中旬。而且那時河流的水產很旺盛。中波兩國早在13世紀就有了友好交往,如今,這個城市的發展構想與中國的城市發展,亦有著很多相像的地方。觀眾看到,維斯瓦河這條波蘭最長的河流和其他河流一起,把波蘭和海邊連接起來。就像黃浦江連接了東海一樣。這兩條不同的河流,都成了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

文化特色

《古城的市政廳》、《海神噴泉》、《古時候商人賬房》等近200幅圖片反映了住在維斯瓦河岸邊的人們,是怎樣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文化。12月9日,由波蘭格但斯克市檔案館和海事博物館聯合舉辦的《維斯瓦河流域的格但斯克》圖片展在上海市檔案館外灘新館四樓展廳正式對外開放。國家檔案局副局長李明華、波蘭國家檔案館館長那列齊出席了當日開幕式並講話。

周邊文化

維斯瓦河
維斯瓦河
中波友誼源遠流長,兩國人民早在13世紀就有了友好交往。近年來,中波兩國在政治、經貿、文化、科技和國際等領域的合作日益加深,戰果顯著。特別是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中波建交55周年之際出訪波蘭,大大增進了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有力推動了兩國關係的深入發展。該展覽作為《中波檔案合作協議》框架下的重要成果,同時也是"波蘭中國文化節"的活動項目之一。展覽排版緊湊,畫面優美,採用波蘭格但斯克市檔案館和海事博物館館藏的大量檔案圖片資料和地圖,以近200幅照片圖片,為市民提供了一本了解波蘭格但斯克市自公元980年開埠以來城市發展軌跡的歷史教材,打開了一扇展示波蘭的母親河一一維斯瓦河流域對格但斯克經濟、貿易、航運、移民、港口建設等方面所起重要作用的直觀而生動的“窗口”,從中對波蘭人民一千多年來不屈不撓的奮鬥史也可管窺一斑。據悉,該展覽將免費展至12月22日。

洪水


沿著奧德河以及維斯瓦河的洪水洪峰目前正在向北漸漸逼近德國。在波蘭,肆虐的洪水衝破河堤淹沒了大量村鎮,已經至少造成15人死亡。官方表態稱,這次洪水的嚴重程度“超過預期”,很多人已經把這次洪水與1997年的奧德河洪水相提並論了。
位於波蘭首都華沙西北的一些地區上周末已經遭受了嚴重的損失,而周一這種破壞活動仍在繼續。距離華沙約100公里的普沃茨克市緊鄰維斯瓦河,河堤決口后,當地18個鄉鎮的居民被緊急轉移。而波蘭媒體稱,維斯瓦河洪水已經淹沒了約8000公頃的土地,包括23個城鎮和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