畿輔通志

畿輔通志

徠《畿輔通志》為清代官修省級地方志。共有三部,《畿輔通志》中,光緒版體例完備,資料充實,最為有名,也最為實用,是研究河北省歷史地理的重要資料。

概述


《畿輔通志》為清代官修省級地方志。畿輔,是指京都周圍附近的地區,在清代是直隸省的別稱。清代共修有三部《畿輔通志》。
首部修於康熙年間,直隸巡撫于成龍、格爾古德先後監修,延聘翰林編修郭棻任總纂,共46卷 , 分為22門。
第二部修於雍正年間,初由直隸總督唐執玉奉命延聘原任辰州同知田易等人開始纂輯,後由直隸總督劉於義、李衛相繼監修, 聘翰林院侍讀學士陳儀繼續修纂,共120卷,分為31門。
第三部修於光緒年間,為李鴻章任直隸總督期間,延聘蓮池書院主講黃彭年主纂,全書共300卷,由紀、表、略、錄、傳、識余、敘傳等諸體組成,下有若干分目。
三部《畿輔通志》中,光緒版體例完備,資料充實,最為有名,也最為實用,是研究河北省歷史地理的重要資料。

光緒版目錄


卷首:職名 凡例 目錄;
帝制‧沿革‧封建‧職官‧選舉
畿輔通志
畿輔通志
卷一·帝制紀一詔諭一;卷二·帝制紀二 詔諭二;卷三·帝制紀三 詔諭三;卷四·帝制紀四 詔諭四;卷五·帝制紀五 詔諭五;卷六·帝制紀六 詔諭六;卷七·帝制紀七 詔諭七;卷八·帝制紀八 宸章一;卷九·帝制紀九 宸章二;卷十·帝制紀十 宸章三;卷十一·帝制紀十一 宸章四;卷十二·帝制紀十二 京師一;卷十三·帝制紀十三 京師二;卷十四·帝制紀十四 陵寢;卷十五·帝制紀十五 行宮;卷十六·表一 府廳州縣沿革一;卷十七·表二 府廳州縣沿革二;卷十八·表三 府廳州縣沿革三;卷十九·表四 府廳州縣沿革四;卷二十·表五 府廳州縣沿革五;卷二十一·表六 封建一;卷二十二·表七 封建二;卷二十三·表八 封建三;卷二十四·表九 封建四;卷二十五·表十 職官一;卷二十六·表十一 職官二;卷二十七·表十二 職官三;卷二十八·表十三 職官四;卷二十九·表十四 職官五;卷三十·表十五 職官六;卷三十一·表十六 職官七;卷三十二·表十七 職官八;卷三十三·表十八 選舉一;卷三十四·表十九 選舉二;卷三十五·表二十 選舉三;卷三十六·表二十一 選舉四;卷三十七·表二十二 選舉五;卷三十八·表二十三 選舉六;卷三十九·表二十四 選舉七;卷四十·表二十五 選舉八;卷四十一·表二十六 選舉九;卷四十二·表二十七 選舉十;卷四十三·表二十八 選舉十一;卷四十四·表二十九 選舉十二;卷四十五·表三十 選舉十三。
輿地‧河渠‧海防
畿輔通志
畿輔通志
卷四十六·略一輿地一 疆城圖說一;卷四十七·略二 輿地二 疆城圖說二;卷四十八·略三輿地三 疆城圖說三;卷四十九·略四 輿地四 疆城圖說四;卷五十·略五輿地五 疆城圖說五;卷五十一·略六 輿地六 疆城圖說六;卷五十二·略七輿地七 疆城圖說七;卷五十三·略八 輿地八 疆城圖說八;卷五十四·略九輿地九 疆城圖說九;卷五十五·略十 輿地十 疆城圖說十;卷五十六·略十一輿地十一 晷度 星野;卷五十七·略十二 輿地十二 山川一;卷五十八·略十三輿地十三 山川二;卷五十九·略十四 輿地十四 山川三;卷六十·略十五輿地十五 山川四;卷六十一·略十六 輿地十六 山川五;卷六十二·略十七輿地十七 山川六;卷六十三·略十八 輿地十八 山川七;卷六十四·略十九輿地十九 山川八;卷六十五·略二十 輿地二十 山川九;卷六十六·略二十一輿地二十一 山川十;卷六十七·略二十二 輿地二十二 關隘一;卷六十八·略二十三輿地二十三 關隘二;卷六十九·略二十四 輿地二十四 關隘三;卷七十·略二十五輿地二十五 關隘四;卷七十一·略二十六 輿地二十六 風俗;卷七十二·略二十七輿地二十七 方言;卷七十三·略二十八 輿地二十八 物產一;卷七十四·略二十九輿地二十九 物產二;卷七十五·略三十 河渠一 水道一;卷七十六·略三十一河渠二 水道二;卷七十七·略三十二 河渠三 水道三;卷七十八·略三十三河渠四 水道四;卷七十九·略三十四 河渠五 水道五;卷八十·略三十五河渠六 水道六;卷八十一·略三十六 河渠七 水道七;卷八十二·略三十七河渠八 治河說一;卷八十三·略三十八 河渠九 治河說二;卷八十四·略三十九河渠十 治河說三;卷八十五·略四十 河渠十一 治河說四;卷八十六·略四十一河渠十二 堤閘一;卷八十七·略四十二 河渠十三 堤閘二;卷八十八·略四十三河渠十四 津梁一;卷八十九·略四十四 河渠十五 津梁二;卷九十·略四十五河渠十六 水利一;卷九十一·略四十六 河渠十七 水利二;卷九十二·略四十七海防一 圖說;卷九十三·略四十八 海防二 附通商事宜。
賦稅‧學校‧兵制
畿輔通志
畿輔通志
卷九十四·略四十九經政一 田賦;卷九十五·略五十 經政二 旗租;卷九十六·略五十一經政三 戶口;卷九十七·略五十二 經政四 祿餉一;卷九十八·略五十三經政五 祿餉二;卷九十九·略五十四 經政六 祿餉三;卷一百·略五十五經政七 鹽法一;卷一百一·略五十六 經政八 鹽法二;卷一百二·略五十七經政九 錢幣;卷一百三·略五十八 經政十 倉儲一;卷一百四·略五十九經政十一 倉儲二;卷一百五·略六十 經政十二 漕運一;卷一百六·略六十一經政十三 漕運二;卷一百七·略六十二 經政十四 榷稅;卷一百八·略六十三經政十五 恤政一;卷一百九·略六十四 經政十六 恤政二;卷一百十·略六十五經政十七 恤政三;卷一百十一·略六十六 經政十八 祀典一;卷一百十二·略六十七經政十九 祀典二;卷一百十三·略六十八 經政二十 祀典三;卷一百十四·略六十九經政二十一 學校一;卷一百十五·略七十 經政二十二 學校二;卷一百十六·略七十一經政二十三 學校三;卷一百十七·略七十二 經政二十四 學校四;卷一百十八·略七十三經政二十五 慶典;卷一百十九·略七十四 經政二十六 兵制一;卷一百二十·略七十五經政二十七 兵制二;卷一百二十一·略七十六 經政二十八 兵制三;卷一百二十二·略七十七經政二十九 兵制四;卷一百二十三·略七十八 經政三十 兵制五;卷一百二十四·略七十九經政三十一 兵制六;卷一百二十五·略八十 經政三十二 兵制七;卷一百二十六·略八十一經政三十三 銓選;卷一百二十七·略八十二 經政三十四 刑律;卷一百二十八·略八十三經政三十五 城池一;卷一百二十九·略八十四 經政三十六 城池二;卷一百三十·略八十五經政三十七 公署。
前事‧藝文‧金石
畿輔通志
畿輔通志
卷一百三十一·略八十六前事一;卷一百三十二·略八十七 前事二;卷一百三十三·略八十八藝文一;卷一百三十四·略八十九 藝文二;卷一百三十五·略九十 藝文三;卷一百三十六·略九十一 藝文四;卷一百三十七·略九十二 藝文五;卷一百三十八·略九十三 金石一;卷一百三十九·略九十四 金石二;卷一百四十·略九十五 金石三;卷一百四十一·略九十六 金石四;卷一百四十二·略九十七 金石五;卷一百四十三·略九十八 金石六;卷一百四十四·略九十九 金石七;卷一百四十五·略一百 金石八;卷一百四十六·略一百一 金石九;卷一百四十七·略一百二 金石十;卷一百四十八·略一百三 金石十一;卷一百四十九·略一百四 金石十二;卷一百五十·略一百五 金石十三;卷一百五十一·略一百六 金石十四;卷一百五十二·略一百七 金石十五;卷一百五十三·略一百八 金石十六。
古迹(城址‧陵墓‧寺觀)
畿輔通志
畿輔通志
卷一百五十四·略一百九古迹一 城址一;卷一百五十五·略一百十 古迹二 城址二;卷一百五十六·略一百十一古迹三 城址三;卷一百五十七·略一百十二 古迹四 城址四;卷一百五十八·略一百十三古迹五 城址五;卷一百五十九·略一百十四 古迹六 城址六;卷一百六十·略一百十五古迹七 署宅一;卷一百六十一·略一百十六 古迹八 署宅二;卷一百六十二·略一百十七古迹九 署宅三;卷一百六十三·略一百十八 古迹十 署宅四;卷一百六十四·略一百十九古迹十一 署宅五;卷一百六十五·略一百二十 古迹十二 陵墓一;卷一百六十六·略一百二十一古迹十三 陵墓二;卷一百六十七·略一百二十二 古迹十四 陵墓三;卷一百六十八·略一百二十三古迹十五 陵墓四;卷一百六十九·略一百二十四 古迹十六 陵墓五;卷一百七十·略一百二十五古迹十七 陵墓六;卷一百七十一·略一百二十六 古迹十八 陵墓七;卷一百七十二·略一百二十七古迹十九 陵墓八;卷一百七十三·略一百二十八 古迹二十 陵墓九;卷一百七十四·略一百二十九古迹二十一 陵墓十;卷一百七十五·略一百三十 古迹二十二 祠宇一;卷一百七十六·略一百三十一 古迹二十三 祠宇二;卷一百七十七·略一百三十二 古迹二十四祠宇三;卷一百七十八·略一百三十三 古迹二十五 寺觀一;卷一百七十九·略一百三十四古迹二十六 寺觀二;卷一百八十·略一百三十五 古迹二十七 寺觀三;卷一百八十一·略一百三十六 古迹二十八 寺觀四;卷一百八十二·略一百三十七 古迹二十九寺觀五。
人物(宦跡‧列傳‧雜傳)
畿輔通志
畿輔通志
畿輔通志
畿輔通志
畿輔通志
畿輔通志
卷一百八十三·錄一宦績一;卷一百八十四·錄二 宦績二;卷一百八十五·錄三 宦績三;卷一百八十六·錄四 宦績四;卷一百八十七·錄五 宦績五;卷一百八十八·錄六 宦績六;卷一百八十九·錄七 宦績七;卷一百九十·錄八 宦績八;卷一百九十一·錄九 宦績九;卷一百九十二·錄十 宦績十;卷一百九十三·列傳一 三代;卷一百九十四·列傳二 漢一;卷一百九十五·列傳三 漢二;卷一百九十六·列傳四 三國 晉;卷一百九十七·列傳五 南北朝一;卷一百九十八·列傳六 南北朝二;卷一百九十九·列傳七 南北朝三;卷二百·列傳八 唐一;卷二百一·列傳九 唐二;卷二百二·列傳十 唐三;卷二百三·列傳十一 唐四;卷二百四·列傳十二 唐五;卷二百五·列傳十三 宋一;卷二百六·列傳十四 宋二;卷二百七·列傳十五 遼;卷二百八·列傳十六 金一;卷二百九·列傳十七 金二;卷二百十·列傳十八 金三;卷二百十一·列傳十九 元一;卷二百十二·列傳二十 元二;卷二百十三·列傳二十一 元三;卷二百十四·列傳二十二 元四;卷二百十五·列傳二十三 元五;卷二百十六·列傳二十四 明一;卷二百十七·列傳二十五 明二;卷二百十八·列傳二十六 明三;卷二百十九·列傳二十七 明四;卷二百二十·列傳二十八 明五;卷二百二十一·列傳二十九 明六;卷二百二十二·列傳三十 明七;卷二百二十三·列傳三十一 明八;卷二百二十四·列傳三十二 明九;卷二百二十五·列傳三十三 明十;卷二百二十六·列傳三十四 國朝一;卷二百二十七·列傳三十五國朝二;卷二百二十八·列傳三十六 國朝三;卷二百二十九·列傳三十七 國朝四;卷二百三十·列傳三十八 國朝五;卷二百三十一·列傳三十九 國朝六;卷二百三十二·列傳四十 國朝七;卷二百三十三·列傳四十一 國朝八;卷二百三十四·列傳四十二 國朝九;卷二百三十五·列傳四十三 國朝十;卷二百三十六·列傳四十四 國朝十一;卷二百三十七·列傳四十五 國朝十二;卷二百三十八·列傳四十六 國朝十三;卷二百三十九·列傳四十七 國朝十四;卷二百四十·列傳四十八 國朝十五;卷二百四十一·列傳四十九 國朝十六;卷二百四十二·列傳五十 國朝十七;卷二百四十三·列傳五十一 國朝十八;卷二百四十四·列傳五十二 流寓;卷二百四十五·列傳五十三 列女一 周至元;卷二百四十六·列傳五十四 列女二 明一;卷二百四十七·列傳五十五 列女三 明二;卷二百四十八·列傳五十六 列女四 明三;卷二百四十九·列傳五十七 列女五 明四;卷二百五十·列傳五十八 列女六 明五;卷二百五十一·列傳五十九 列女七 國朝一;卷二百五十二·列傳六十 列女八 國朝二;卷二百五十三·列傳六十一 列女九 國朝三;卷二百五十四·列傳六十二 列女十 國朝四;卷二百五十五·列傳六十三 列女十一 國朝五;卷二百五十六·列傳六十四 列女十二 國朝六;卷二百五十七·列傳六十五 列女十三 國朝七;卷二百五十八·列傳六十六 列女十四 國朝八;卷二百五十九·列傳六十七 列女十五 國朝九;卷二百六十·列傳六十八 列女十六 國朝十;卷二百六十一·列傳六十九 列女十七 國朝十一;卷二百六十二·列傳七十 列女十八 國朝十二;卷二百六十三·列傳七十一 列女十九 國朝十三;卷二百六十四·列傳七十二 列女二十 國朝十四;卷二百六十五·列傳七十三 列女二十一 國朝十五;卷二百六十六·列傳七十四 列女二十二 國朝十六;卷二百六十七·列傳七十五 列女二十三 國朝十七;卷二百六十八·列傳七十六 列女二十四 國朝十八;卷二百六十九·列傳七十七 列女二十五 國朝十九;卷二百七十·列傳七十八 列女二十六 國朝二十;卷二百七十一·列傳七十九 列女二十七 國朝二十一;卷二百七十二·列傳八十 列女二十八 國朝二十二;卷二百七十三·列傳八十一 列女二十九 國朝二十三;卷二百七十四·列傳八十二 列女三十 國朝二十四;卷二百七十五·列傳八十三 列女三十一 國朝二十五;卷二百七十六·列傳八十四 列女三十二 國朝二十六;卷二百七十七·列傳八十五 列女三十三國朝二十七;卷二百七十八·列傳八十六 列女三十四 國朝二十八;卷二百七十九·列傳八十七列女三十五 國朝二十九;卷二百八十·列傳八十八 列女三十六 國朝三十;卷二百八十一·列傳八十九 列女三十七 國朝三十一;卷二百八十二·列傳九十 列女三十八 國朝三十二;卷二百八十三·列傳九十一 列女三十九 國朝三十三;卷二百八十四·列傳九十二 列女四十 國朝三十四;卷二百八十五·列傳九十三 列女四十一 國朝三十五;卷二百八十六·列傳九十四 列女四十二 流寓。
雜傳·識余·敘傳
卷二百八十七·雜傳一三代;卷二百八十八·雜傳二 南北朝一;卷二百八十九·雜傳三 南北朝二;卷二百九十·雜傳四 唐;卷二百九十一·雜傳五 五代;卷二百九十二·雜傳六 宋一;卷二百九十三·雜傳七 宋二;卷二百九十四·雜傳八 遼金;卷二百九十五·雜傳九 元明;卷二百九十六·雜傳十 國朝一;卷二百九十七·雜傳十一 國朝二;卷二百九十八·識餘一 拾遺述異;卷二百九十九·識餘二 方伎仙釋;卷三百·敘傳
卷后:索引說明 四角號碼檢字法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