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摩崖造像的結果 展開
- 石刻
- 四川安岳峰門寺佛像
摩崖造像
石刻
摩徠崖造像:以石刻為主要內容的佛教造像,特點是或置於露天或位於淺龕中,多數情況以群組形式出現,有時與石窟並存。
江蘇連雲港孔望山摩崖造像、四川樂山凌雲寺彌勒大佛。
摩:本義為“摩擦,磨蹭”,崖:天然的石壁。摩崖造像意為在山崖上刮摩或在石頭上刻劃出的造像。據馮雲鵬《金石索》曰:“就其山而鑿之,曰摩崖。”
佛溝摩崖造像
梻溝摩崖造像
主要有釋迦牟尼佛、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阿難、迦葉、比丘等。形象逼真,姿態各異,有的寧靜端莊,和藹可親,有的金剛怒目,氣魄雄強。雕刻細膩,技法嫻熟。其風格與龍門石窟相近,有較高的考古研究價值,原建有香山寺。1986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藥王山摩崖造像
藥王山摩崖造像位於西藏拉薩郊區藥王山西側,是一處著名的室外宗教景觀,在山體上密密麻麻地刻滿了數千個大小佛像,因此,人們也稱為"千佛崖"。
據說這裡最早的石刻佛像是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時期的作品,藏傳佛教的一些著作記載說:有一天,松贊干布來到紅山,突然看到有六個字的影子從山中自然顯現,他立即沐浴凈身,默默祈禱。過了一會,他又在六字真言放出的光芒中看到觀世音菩薩、度母、馬頭金剛等佛像,於是他請人依照自然所現,在岩石上雕刻出佛和菩薩的像以及六字真言。此後,千百年來,人們不斷地在岩石上雕刻著佛像和各種菩薩造像,直至今日。
溫塘摩崖造像
溫塘摩崖造像位於陝縣溫塘村南山陰的石壁上,距三門峽市區15公里。現有造像36尊,龕6處。
第一龕高1.75米,頂呈火焰狀,內雕有一佛二菩薩的立像,有蓮梗相連。佛高1.35米,頭部有火焰狀飾。菩薩高1.20米,足下皆踩有蓮花台,雕像面部基本完整,龕外兩側鑿有供養人像,並有唐雍州高陵縣尉成克溝、唐果州相如縣令王希昶的題壁刻石。
往西一龕為高2.25米的大龕,頂部形狀同第一龕,內雕菩薩立像,造形優美,其頭頂花冠正中雕有一座佛龕內塗有赤、綠、青顏色,龕下石壁題有唐大曆九年(公元774年)陝虢觀察防禦轉運使皇甫溫的題記。
據造像風格和題銘文字看,此幾處石窟開鑿時間不一,有洛陽龍門石窟的風格。但據大周長安二年的題銘,稱之謂“溫湯古寺”。1963年被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徠大埂子摩崖造像
大埂子摩崖造像位於大英縣天保鎮沙石咀村3組,坐東北向西南,鑿於長10米、高3米的崖壁上,是唐代天寶九年(公元750年)遺留下來的珍貴佛教文化遺產。
大埂子摩崖造像
文管工作人員經過勘察發現,大埂子摩崖造像之千手觀音是遂寧地區發現的唯一頭為三面的千手觀音石窟造像,其藝術價值嘆為觀止。該造像還有科學嚴謹的排水系統。據介紹,大埂子摩崖造像的排水系統為一套隱蔽工程,它巧妙地利用岩體,環造像之上而開鑿,即使雨水順溝排出,又不影響造像之美觀。
桂林西山摩崖造像
摩崖造像[石刻]
桂林遛馬山摩崖造像
桂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市區騮馬山北麓。共6龕,23尊。主要鐫刻佛、弟子、菩薩和供養人。2~6號龕保存基本完好。其中3號龕較能代表唐代造像特色。該龕造像10尊,主像為佛,居中,坐高1米; 身軀厚重,著廣袖褒衣,斜尖領,衣褶簡潔樸素; 面部略平,頤頰飽滿; 左手按膝,右手上舉作說法狀; 靜穆安詳,結跏跌坐於平台金剛座上。台座兩側置護法獅子,作卧伏狀。佛左右為摩訶迦葉、阿難陀二弟子,均圓領袈裟,面向主付,合掌而立。迦葉高鼻樑,深眼窩,絡腮,卷鬍鬚,眉脊、顴骨突起,形態嚴謹持重; 阿難禿頭、胖臉,形態虔誠溫順。弟子左右為二菩薩。右首菩薩臉龐豐滿圓潤,體態豐腴健美; 右臂上曲偎胸,似持拂塵(腕已殘),左臂下垂,手提凈瓶; 頭綰高髻,上飾花蔓,當為觀世音特徵。右首菩薩身材苗條,身軀微扭,頭頸略斜,含蓄端莊,儀態文靜優美。菩薩兩側為金剛力士,頭盔腳靴,鼻高目深,神態嚴肅。再兩旁為三供養人,均著俗服,雙手合十,赤足而立。整龕進深雖淺,刻工也偏粗,但迦葉與金剛力士造型明顯受西域造型藝術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