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殼蝸牛

對人們無力買房租屋生活的形容

“無殼蝸牛”,有時也稱無殼族或無殼蝸牛族,指的是無力購買房屋(包括使用房屋貸款購屋)而必須租屋生活的人。在媒體的報導下,這個“無殼蝸牛”的比喻,傳神地表達了房價太高,青年人無力購屋的現實情況。更有甚者,甚至有三代共同存錢努力才有購屋的可能,即是祖父孫三代皆持續累積積蓄,才有足夠的金錢買下完整的自有住屋。

詞義來源


無殼蝸牛
無殼蝸牛
“無殼蝸牛”一詞流行普及主要來自台灣及香港新聞媒體的報道,由於房價的高漲使許多工薪階層、中產階級的人無力購買房子,必須一人獨自工作並存錢積蓄達數十年才能購屋,或夫妻共同工作並存錢積蓄達十數年才能購屋,或親子兩代共同存錢積蓄才能購屋,即是父母親一代先有部分積蓄,而兒女成年後出外工作來接替累積積蓄,如此以各種空間協力、時間接力的方式積蓄才有能力購買房屋。高房價,使得沉寂20年的無殼蝸牛聯盟再度走上台北街頭,上演行動劇,要對財團炒地,以及政府的縱容表達嚴正的抗議。“無殼蝸牛聯盟”在用行動劇抗議高房價。
「台灣高房價、人民被綁架」,包括無殼蝸牛組織在內的社會團體領導人紛紛排排站,疾呼口號,抗議台北高房價,其中最令人矚目的,就是睽違了20年的無殼蝸牛聯盟,而這回他們發聲的地點,不是當年的忠孝東路,而是今年以天價一坪679萬元標售的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上的國有地。

歷史


背景

台灣“無殼蝸牛”運動
台灣“無殼蝸牛”運動
“無殼蝸牛運動”發生於1989年前的夏天,那個時候,台灣民眾為正在為飛速上漲的房價揪心不已。1987年開始,台灣房價狂飆突進,兩年內瘋漲2倍,其情形正與現在瘋狂的大陸樓市相仿,1988年可以買一層房子的錢,兩年後只能買到一間廁所。而同時期,民眾的收入並無明顯上漲,社會不滿情緒於是日益高漲。一名小學教師發起成立了“無住屋者自救委員會”,拉開“無殼蝸牛運動”序幕。隨後數月,組織規模漸次擴大,並獲得台當局核准登記,名稱改為“中華民國無住屋者團結組織”。
無殼蝸牛的代表們組織了一系列的座談會、抗議活動,並拜會各政黨、相關機構,將“居者有其屋”的訴求廣布各界人士尋求支持,試圖影響政府住房政策。時任“經建會”副主委的蕭萬長就曾應邀與無殼蝸牛代表共進早餐,代表們也曾到台灣“四公子”之一的錢復家邀請其參加忠孝東路夜宿活動,但蕭、錢二人似均未正面回應。

運動

運動的高潮發生於1989年8月26日晚間,“無住屋者團結組織”選擇在台灣房價最高的忠孝東路舉行夜宿活動。據估計,該晚共有四、五萬人參與夜宿。活動是在理性、和平的方式下進行的。作為親歷者,廖信忠對當晚情形記憶憂新:“那一夜,全家至忠孝東路逛街,只見整個忠孝東路及附近幾條街道已經全部被封閉了,密密麻麻的人或躺或坐,佔據了整條路面,前面的舞台上唱著歌,演著舞台劇,放著煙火,還有一些高高的人也在一邊舞動著。整個現場不像是在抗議,反倒瀰漫著一種嘉年華的氣氛。”

影響

20年後回顧這段歷史,不無憂慮的發現,台灣的房價依然居高不下。“無殼蝸牛運動”雖然曾一度影響巨大,例如台當局決定推出平價住宅,降低保險業投資不動產比例以抑制投機等,但終因力度太弱而收效甚微。
但另一方面,無殼蝸牛運動對於台灣民眾的參與意識、公民意識的形成則有巨大的影響。“無殼蝸牛運動”在這樣的歷史時期發生,並且以一種如此和平、理性的方式進行,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迹。1999年,“無住屋者組織”舉行“無殼蝸牛”10周年紀念活動,當時的5位“總統候選人”以及現今的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全部出席並致辭,可見該運動的影響之巨大。2007年,台灣推出“《住宅法草案》”,儘管“居住權”並未進入草案,但草案中的住宅補貼、最低居住水平等有關內容,已經顯示出提升居住環境、關注弱者居住需求的精神,這其中,無殼蝸牛運動可謂功不可沒。

現狀


中國內地

2009年,房價瘋漲的同時,一部電視劇《蝸居》在中國獲得空前熱烈的追捧,“蝸居族”一詞應運而生,成為2009的熱點辭彙之一。有房的,是“有殼蝸牛”,沒房的,是“無殼蝸牛”,不論有殼沒殼,蝸牛們都艱難地躅躅爬行於城市的高樓大廈之間。
很多年裡,中國內地的房地產市場不僅已經成了中國民眾、政府和發展商的永恆話題,而且也是國際投資者投機者的深切關注對象。不同的人群對中國房地產的市場表現出不同的情緒來,或者憂慮,或者恐慌,或者憤怒。房地產市場存在的巨大泡沫,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最大隱憂。與泡沫和空置房平行存在的現實是,中國很多家庭無力購房。這種情況使得中國社會對房地產業現狀的不滿現在已達到了一個新的沸點。
在北京,就有這麼一個無殼蝸牛聯盟(qq群號:12244488),是一群熱愛祖國關心社會的努力上進的年輕人,為了安居樂業走到了一起,他們選用了鄭智化的《蝸牛的家》作為盟歌,呼籲房地產應該是在保障人民能正常安居樂業的基礎上帶動經濟發展,對房地產市場提出了很好的建議。

港台地區

直至今日,受薪階級者對於都市的房價依然是難以消受,並成為愈來愈嚴重的社會問題,逐漸形成與過去農業時代相同的“地主、佃農”之貧富懸殊情形,以前曾有專家學者提出比照過去台灣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模式來複制、推動住者有其屋,然這似乎有為財團利益而未獲執政方面的認同與採行,目前(2009年)台灣唯一對無殼蝸牛者有幫助的政策是(台灣)政府興建的國民住宅(簡稱:國宅)或由銀行配合政府法令所提供的首次購屋優惠貸款,然幫助與改善仍相當有限。
而在香港,政府推行的居者有其屋(簡稱居屋)以及夾心階層住屋計劃(簡稱夾屋),但此二計劃都因為一些原因而停止。另設首次置業貸款計劃來讓有意置業的人士提供低息貸款。此外又有租者置其屋計劃讓公共屋邨居民以低於市值的價格購買自己所住的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