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文殊鎮的結果 展開
- 甘肅省嘉峪關文殊鎮
- 河南省禹州市轄鎮
文殊鎮
甘肅省嘉峪關文殊鎮
文殊鎮隸屬於甘肅省嘉峪關市,位於河西走廊西段,嘉峪關市區以南,文殊山北麓,北以討賴河與峪泉鎮為界,東與酒泉市肅州區西峰鄉、西洞鎮接壤,南與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祁豐藏族鄉隔山相望。面積134平方公里,2010年總人口7967人,2013年轄6個行政村。
先秦時期,今文殊鎮境域屬西羌地。
秦代,為烏孫地。
西漢初年,為匈奴昆邪地。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軍擊破匈奴右地,置酒泉郡,文殊境域屬酒泉郡天(阝衣)縣。
東漢,屬酒泉郡延壽縣。
十六國時期,先後屬前涼、西涼、北涼政權管轄。
隋代,屬福祿縣。
唐代,屬酒泉縣。
北宋,屬回鶻地,后屬西夏。
元代,屬肅州路。
明代,屬肅州衛。
清雍正二年(1724年)后,屬肅州酒泉縣。
民國時期,屬酒泉縣西南鄉。
1950年,西南鄉改為西南區,轄10個鄉,境內設文殊鄉、河口鄉。文殊鄉為西南區第九鄉,鄉政府駐崔家南莊子(今文殊村二組);河口鄉為西南區第十鄉,鄉政府駐閆家莊子(今河口村二組)。
1954年7月,增設塔灣鄉,鄉政府駐塔兒灣堡。
1955年,酒泉縣撤區並鄉,撤銷西南區,文殊鄉、河口鄉併入塔灣鄉,鄉政府駐塔兒灣堡。
文殊鎮
1961年4月,文殊人民公社分為塔灣、西洞2個人民公社。后塔灣人民公社更名為文殊人民公社,公社機關駐塔兒灣堡(今文殊村七組)。
1966年9月,文殊人民公社更名為前進人民公社。
1971年,複名文殊人民公社。同年11月,文殊人民公社劃歸嘉峪關市。
1983年,撤銷文殊人民公社,成立文殊鄉,鄉政府駐塔兒灣堡。
2003年1月,撤銷文殊鄉,設立文殊鎮。
明清時期,今文殊境域內分為五溝:西二分溝(今河口村)、善家溝(今團結村)、大泉溝(今石橋村、塔灣村)、東邊溝(今文殊村)和馮家溝(今馮家溝村)。
民國年間,文殊境域內設3保(西南鄉的六、七、八保)、8甲(8個自然村)。
1951年,西南區文殊鄉(第九鄉)管轄今文殊村的第一至九組以及塔灣村的一、八、九、十、十一組;河口鄉管轄今河口村的第一至九組和團結村的第一至六組。石橋村屬馮侯鄉(第六鄉)。
1954年7月設立塔灣鄉,管轄石橋村和塔灣村。
1955年撤區並鄉后,塔灣鄉轄河口、團結、文殊、東邊溝、塔灣、石橋6個行政村。
1958年9月成立文殊人民公社,轄文殊、石橋、團結、河口、西洞、滾壩、羅馬、新地8個生產大隊。
1961年4月文殊人民公社分為塔灣、西洞2個人民公社,其中塔灣人民公社轄6個生產大隊(石橋、文殊、東邊溝、塔灣、團結、河口),43個生產隊。
1964年,石橋大隊併入塔灣大隊,東邊溝大隊併入文殊大隊。
1965年8月,馮家溝大隊由馮侯人民公社劃歸文殊人民公社。文殊人民公社轄5個生產大隊,38個生產隊。
1983年文殊鄉成立時,轄馮家溝、塔灣、團結、文殊、河口5個行政村,分為43個村民小組。
1985年4月,塔灣村分為塔灣村和石橋村2個行政村。
2003年文殊鎮成立時,轄6個行政村,有41個村民小組。
文殊鎮[甘肅省嘉峪關文殊鎮]
文殊鎮位於河西走廊西段,鎮域版圖略呈西北~東南走向的紡錘形,東西長21千米,南北寬10千米,總面積134平方千米。鎮政府地理坐標為東經98°22′,北緯39°41′。
文殊鎮處於嘉峪關斷層之上,斷面略向西傾,斷層性質為逆斷層,地面確切位置呈西北西35°南東方向延展,斷層面傾向面大致為東北,傾角48°。文殊鎮地表為全新世沉積、山脈洪水長期沖積形成的戈壁灘,土層薄厚不均,綠洲邊緣砂石外露,土壤層下面裸岩石礫沙粒厚度近百米至數百米不等。
文殊鎮位於河西走廊西段、討賴河南岸的戈壁灘上,屬祁連山北麓褶皺地帶,總體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最高海拔2228米,最低海拔1550米。文殊山位於文殊鎮西南部,山體礫岩裸露。文殊山以北是20世紀以來由祁連山洪積塑積的洪積扇和沖積扇,自然坡度12.25‰。
文殊鎮地處中緯度地帶,屬大陸性乾旱氣候,冬長夏短,全年乾旱少雨。年平均氣溫7.3℃,1月平均氣溫-9.7℃~-9.4℃,極端最低氣溫-31.6℃(1952年2月18日),7月平均氣溫20.3℃~21.6℃,極端最高氣溫38.7℃(1973年7月31日)。文殊鎮地處內陸戈壁,晝夜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日較差16.67℃,最大日較差29℃(1979年4月11日)。降水量隨地勢升高而增加,戈壁綠洲地帶年平均降水量僅85.3毫米,降水集中於6~8月,年最大降水量165.7毫米(1979年),年最小降水量35毫米(1956年);文殊山年平均降水量在150毫米以上。年平均蒸發量2114.3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46%。文殊鎮屬長日照區,年平均日照時數約3000小時,日照率69%,年平均太陽輻射量145.6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風速2.4米/秒,夏秋季多東南風,冬春季多西北風。年平均8級以上大風日數17天,風速高峰期在16時左右。
文殊鎮境內土壤主要為灌淤土類的灌淤土亞類土壤,民間俗稱“土頭地”,面積約3.49萬畝。其中厚層灌淤土約2.7萬畝,耕種年代久遠,表面灌淤深厚,平均厚度82厘米,質地以輕壤為主,中壤次之,熟化程度高,鬆緊度適宜,是境內的高產土壤;薄層灌淤土俗稱“板土”,分佈於團結村、河口村、馮家溝村等地,土層較淺,砂石較多,保墒能力差,肥力不足,呈板狀結構,通透性差,作物產量低。按土種劃分指標,境內土壤分為厚淤立土、厚淤平土2個土種。其中厚淤立土面積9065畝,分佈於河口村至馮家溝村沿討賴河一線;厚淤平土面積18148畝,分佈於文殊村、塔灣村和團結村。
除灌淤土外,文殊鎮還有大片戈壁灘。戈壁灘不適宜耕作,但經挑溝填土,可以植樹造林。
地表水
討賴河(北大河)是文殊鎮境內唯一一條河流,屬黑河水系,為內流河,發源於祁連山深處托勒山下,在西末山子以西入境流向東北,過蘭新鐵路橋後轉向東偏南,流經嘉峪關市區南緣,至張家油房以北進入酒泉市,境內長約35千米,平均流量15.15立方米/秒。每年12月至次年3月為結冰期(枯水期),平均流量10立方米/秒,輸沙量0.56千克/立方米,河水清亮;7月至9月平均流量200—500立方米/秒,輸沙量108千克/立方米,河水渾濁,呈土黃色。
地下水
文殊鎮境內以嘉峪關斷層為界,地下水運動差異較大。斷層以西地下水埋藏較淺,深10—25米,含水層厚10—50米,潛水由南向北流動;向東越過斷層線后,由於含水層底板下降,潛水面深度突增至100米以下,含水層厚度也突然大至400米以上。此外由於討賴河河水的滲漏作用,討賴河沿岸地下水較豐富。雙泉位於文殊山北坡地質斷層處,1972年涌水量0.43立方米/秒,經過多次裁引后,2002年涌水量為0.925立方米/秒。
文殊鎮地處西北內陸戈壁荒漠地帶,風災、霜凍、寒潮、乾旱、洪澇、地震等自然災害多發。風災主要有乾熱風、大風2種,河口、團結、馮家溝等北大河畔地帶風災多發,其中乾熱風集中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平均十年七遇,造成小麥減產。8級以上大風天氣多出現在3至6月,危害蔬菜大棚和農作物。每年秋冬時節寒潮較強時往往引髮霜凍災害。由於降水年際變化較大,夏季旱澇災害時有發生。文殊鎮南靠祁連山,夏季暴雨引發山洪,造成較大損失。嘉峪關是全國重點抗震設防城市,建築物均按七度設防。1992年1月12日,文殊與祁豐之間發生里氏5.4級地震,討賴河邊坡出現300米長裂縫,境內無人員傷亡;2003年10月10日,祁豐鄉發生4.2級地震,造成境內大棚倒塌、房屋裂縫,無人員傷亡。
討賴河為文殊鎮乃至嘉峪關市工農業生產用水的主要來源。據酒泉水文站在境內討賴河龍王廟處的觀測統計,討賴河年徑流量4億立方米。1972年,雙泉年涌水量1324萬立方米,可利用量662萬立方米。2002年,年涌水量達到2877萬立方米。
文殊鎮農用地面積25749.5畝,佔總面積的12.8%;其中耕地20278.7畝,人均2.59畝,園地2429.4畝,人工林地2625.5畝,牧草地415.9畝。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面積35235.8畝,佔總面積的17.5;其中河流水面774.6畝,坑塘水面61.2畝,灘塗32189.1畝,溝渠2148.2畝,水利工程建築62.7畝。城鎮村及工礦用地面積3581.2畝,佔總面積的1.92%;其中村鎮居民點用地2989.3畝,獨立工礦用地591.9畝。交通運輸用地2851.9畝,佔總面積的1.42%;其中鐵路用地1513.7畝,公路用地628.3畝,農村道路用地709.9畝。未利用土地133366.6畝,佔總面積的66.38%,其中裸岩礫石地129810.8畝,田坎3328.5畝,裸地227.3畝。
文殊鎮礦產資源貧乏,只有河沙和沙土資源。河沙分佈於河口、團結、馮家溝以北的討賴河南岸,綿延十幾千米,建有沙廠開採利用。
文殊(公社、鄉)鎮主要年份人口數據 | ||||
---|---|---|---|---|
年份 | 總戶數 | 總人口 | 男性人口 | 女性人口 |
1960年 | 833 | 4029 | 1918 | 2085 |
1970年 | 1207 | 6349 | 3211 | 3138 |
1980年 | 1481 | 7375 | 3686 | 3689 |
1990年 | 1723 | 7946 | 3903 | 4043 |
2000年 | 2015 | 7898 | 3902 | 3996 |
2010年 | 2074 | 7967 | 4382 | 3582 |
文殊鎮為漢族聚居區,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文殊鎮漢族人口7373人,占戶籍人口的99.57%;少數民族人口32人,占戶籍人口的0.43%。少數民族人口中,藏族19人,裕固族10人,滿族2人,土家族1人。
2002年實現農村社會總產值1526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12元,財政收入275萬元。農村居民存款餘額達到1106萬元。
2010年全鎮完成鄉鎮企業總產值128億元,招商引資額達到430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5407萬元,非農產業從業人數達到1834人,人均純收入達到7736元。
2002年,文殊鎮全鎮初具規模的養殖戶達到184戶,牛飼養量達11007頭,羊6084隻,豬2387頭,雞18872隻。全鎮日光溫室已累計達到1366座,建築面積761.6畝,佔地面積1930畝。2002年,全鎮生產玉米、蕃茄、瓜類等良種3萬多公斤。
2010年,文殊鎮全鎮共落實糧食播種面積3115畝。其中小麥1315畝,玉米1800畝。落實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3382畝,飼草面積510畝,糧經伺比調整為18.3:78.7:3。年底,全鎮盲禽總存欄量達到45329頭只,總出欄60951頭只;完成黃牛凍配改良326頭、奶牛凍配34頭、向羊改良1837隻,推廣優質禽類27650隻。新建暖棚圈舍92座。規模養殖戶達到610戶、萬元院624戶。
2002年,文殊鎮全鎮11家集體企業和6家私營企業主要以建材、機械加工、釀造業、蔬菜貯運為主,主要產品有水泥、紅磚、礦棉吸聲板、白酒、非標件等。從事工業、農副產品加工、交通運輸、建築建材、餐飲服務等的個體經營戶226家。全鎮從事二、三產業人員1200人,佔全鎮總勞動力的21%。
2010年,文殊鎮的鄉鎮企業總產值12828萬元,上交國家稅金285萬元,實現利潤209萬元,企業個數達245個,從業人數達到1834人;2010年,全鎮個體企業達到227家,產值2588萬元。
文殊鎮[甘肅省嘉峪關文殊鎮]
2010年,文殊鎮日用雜品銷售額達40萬元,商品總銷售額達200萬元;全鎮民營商業門店增至55家,營業額達195萬元。
2010年,文殊鎮全鎮有二類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76名、小學2所,在校學生532名;中學1所,在校學生270名,教職工58名。中小學入學率、鞏固率、小學普及率均達到100%;中學五課合格率31.3%,畢業率100%,有52名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一級學校。近三年來。文殊鎮共有246名中學生考入大中專學校。
2010年年底,文殊鎮全鎮共有村鎮醫療機構11個,醫務工作者33名,其中鎮衛生院有職工24人,村級衛生所有醫生9人。
2009年年底。鎮綜合文化站圖書室圖書總量11000冊,書櫃6組,圖書閱覽桌8張,期刊架2組,報刊架4個,報紙7種、期刊10種、音像製品85種l17張。圖書室制定了各種規章制度,每天開放6小時,每月圖書借閱量100多人次。2010年,廣播、有線電視、程式控制電話覆蓋率100%,有線電視入戶率74.3%。
文殊鎮有嘉文(嘉峪關市至文殊鎮)、文酒(文殊鎮至酒泉)和文肅(文殊鎮至肅南祁文鄉)3條公路,每天有客運公交汽車往返。2009年蘭新鐵路第二雙線丁程開工建設,嘉峪關高速客運火車站在河口村三組籌建。至2010年,全鎮鋪設村組道路、居民點公路39.567千米,路面用柏油或水泥膠化、實現了全鎮村組及居民點道路全線貫通。蘭新鐵路沿文殊山北麓橫貫全境,設有文殊工區和雙泉工區執勤車站。
文殊鎮[甘肅省嘉峪關文殊鎮]
又名“討賴河墩”、“頭墩”。討賴河墩是古肅州西長城的城台。該墩在嘉峪關之南,位於討賴河北岸高達82米的懸崖峭峭壁之上。該墩是嘉峪關明牆的最南端,距嘉峪關7.5公里,是明代萬里長城最西端的第一座墩台,因此被稱為“萬里長城第一墩”。
該墩台是肅州兵備道李涵於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至十九年(1540年)監築的。主要擔負著傳遞嘉峪關南直至祁連山方面的軍事信息,有士卒護守。該墩台築於長城內側約2米處,現殘高8.3米,底部呈不規則正方形,南北寬和東西長均為14.3米,內部仍呈四方形,長寬均為6米。
河口墩
河口墩位於討賴河南岸、河口村東北,緊接文殊山口墩烽隧。黃土夾片石夯築,夯土層為0.11米。底部南北寬、東西長均為7.5米,呈不規則正方體。現殘高5.7米。頂部長3.5米,寬2.5米。頂部有房屋痕迹。
塔兒灣堡
明代和清初,在肅州嘉峪關附近長城沿線修築了不少城堡、墩台、烽窩等。文殊山口的塔兒灣堡就是其中的一座。塔兒灣堡位於今石橋村二組。是明嘉靖十八年所建嘉峪關南的一座城堡,明代有兵把守。明代塔兒灣堡曾為兵戎之地。塔兒灣堡遺址是嘉峪關市1989年公布的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