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賴河

討賴河

討賴河是甘肅省嘉峪關市唯一的地表河流,發源於青海省祁連山中段討賴掌,出冰溝口流經嘉峪關、酒泉、金塔后匯入黑河,屬黑河水系一級支流。討賴河源頭至冰溝口河長260公里,集水面積6883平方公里,從嘉峪關市西南入境,由東面流出,境內河長40公里。河流來水由降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補給。

在來自太平洋季風的吹拂下,祁連山是伸進西北乾旱區的一座濕島。沒有祁連山,內蒙古的沙漠就會和柴達木盆地的荒漠連成一片,沙漠也許會淹沒河西走廊。正是有了祁連山,有了極高山上的冰川和山區降雨才孕育了一條條河流,才養育了一片片綠洲,才誕生了絲綢之路。討賴河就是祁連山的貢獻。

名稱


討賴河屬黑河水系。古代文獻中稱“呼蠶水”,后因發源於祁連山中的討賴掌,易名討賴河。“討賴”是匈奴語的譯音,有譯作“陶勒”、“托來”、“討萊”或“洮賚”等名稱。又因河水自冰溝口出峽谷后,經酒泉縣城北側流下,人們就稱為“北大河”。《舊唐書》稱北大河為“多樂水”,從記載中可以看出,唐以前的突厥、匈奴、月氏語稱北大河為“托勒水”,與今日裕固族對該河流稱呼相同,意為“有樹的地方”,漢文音譯為多樂水。
陶保廉(1862-1938):字拙存,浙江秀水(今嘉興)人,新疆巡撫、陝甘總督陶模之子。1891年陶保廉隨父出關路經吐魯番,1896年又由塞外隨侍入關,途徑陝西、甘肅、寧夏、新疆數省,創作《辛卯侍行記》一書,對西北幾省的人口、民族、宗教、交通、土地、礦產、環境、防務等都有詳細記載,是一部極具史鑒價值的西北地理必讀書。《辛卯侍行記》卷五記載:“討來河(或作滔來、滔賴、洮賚)出肅州東南、清水堡正南二百餘里、祁連山南鐵里甘達飯西麓。導源雪峰,萬溝競注,西流成河,經金佛、永安、紅山、東洞諸堡。南山之陽,山內平地曰討來川(或誤稱陀羅川),北倚祁連,南阻巴拉素嶺,東西長二百餘里,南北寬五六十里。(舊為徼外隙地,明季國初,青海蒙古間來游牧,道遠不常居焉。)漢民住淘金,聚散無恆,漸成盜藪。道光三年,封閉金穴,以其地為肅州鎮標馬廠。然大山間隔,不便往牧,仍為曠土,而金礦之禁,亦有名無實。詢諸獵人云:從金佛寺入山,坎坷逼仄,約五日程至討來川。豁然開朗,水草豐茂,原隰從未耕犁,故泥土粘固。匯流澄澈,多鱗莫漁,舉桿可戳。野牛出飲,群以千計。彌望沃野,勝於酒泉。”
《中國古代地名大詞典》上說,討賴河即漢志之呼蠶水,寰宇記之潛水,俗語稱福祿河,亦作陶賴、滔賴、討來,又稱白河,河二源,並出甘肅酒泉縣西南祁連山,西曰洮賚河,東曰洪水河,皆東北流,至酒泉東北合流,又會清水河,東北出邊牆經金塔,至毛目縣,與黑河合而入於居延海。
清人梁份著《秦邊紀略》:稱討來河。
《重修肅州新志》中為討賴河。
李並成教授《對河西一些古地名的歷史地理研究》中稱:酒泉縣有河,名“討賴”,因其源地山名系蒙語“托來”,漢人以山名河,訛稱“討賴河”,史書作“洮賚河”。
清史稿》志五十三《地理》(二十五)記載:“洮賚河”亦作滔來、陶賴、討來,在肅州南,下流合張掖河,即古呼蠶水也。
漢書地理志記載:“呼蠶水出南羌中,東北至會水,入羌谷”。
寰宇記:“呼蠶水一名潛水,俗謂之祿福河,西南自吐谷渾界流入。”
一統志記載:“按今討來河發源州西南五百餘里番界中,有三派,最西曰討來河,其西又有輝土巴爾呼河,北流,與討來河合。又東北百餘里,南有巴哈、額濟納二河,分流而合,又北與討來河匯為一,又東北流入邊。繞州南,至州東北,合西來之水,又東北出邊,過金塔寺,稍折而北,又轉東與張掖河合,又北入居延海。”
薛長年在《討賴河名稱溯源》一文中認為,討賴一詞是蒙語的譯音,是“兔子”的意思。至今蒙族把十二生肖中的兔年稱之為“討賴年”,無獨有偶,現今的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烏蘭巴托附近有一條河叫圖拉河,“圖拉”就是“討賴”。也許這條河流來得快,去得急,像兔子一樣。或者河岸邊有成群結隊的兔子,人們先是看見了兔子,然後才看見了河流。不得而知。
討賴河是一條偉大的河流,沒有它,就沒有酒泉綠洲,就沒有雄偉壯麗的嘉峪關,對討賴河歷史的了解,就是對我們未來的審視,隨著嘉峪關方興未艾的開發建設,討賴河也成為我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命脈,只有了解它,才能保護好它,利用好它。

基本情況


討賴河
討賴河
討賴河是嘉峪關市境內唯一的地表河流,發源於青海省祁連山中段討賴掌,水源匯聚地達620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量800毫米,彙集水量22億立方米。除蒸發外,約有35%即7.7億立方米直接補給地表水與地下水,還有一部分集結為冰川。冰川消融時也補給了地表水與地下水。河源區域有冰川120餘條,總面積133平方公里,儲水達31億立方米。冰溝口上游屬徑流形成區,年降水量在300-450毫米之間,植被覆蓋率高,地勢陡峻,河 床坡降大,河水漲落速度快,洪水過程呈尖瘦型,在出山口徑流達到最大值。冰溝口至入黑河幹流口是徑流利用區。討賴河出山口徑流呈明顯的季節性變化,一般規律是:冬季由於河流封凍,地下水補給,是徑流的最枯時段,1-3月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7.1%,3月以後,隨著氣溫升高引起融雪和解凍,徑流量增大,4-5月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11.8%,夏秋雨季是流域降水較多而且集中的時期,6-9月的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55.7%,10-12月為河流退水期,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25.4%。據冰溝水文站1948-2000年觀測資料分析,討賴河多年平均徑流量63780萬立方米,年最大徑流量112000萬立方米(1952年),年最小徑流量46400萬立方米。

治理工程


討賴河嘉峪關市區段生態環境治理工程是我市南市新區開發建設中非常重要的水利景觀工程項目,這一項目將充分利用水資源,改善討賴河嘉峪關市區段生態環境和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該工程在不影響河道原有功能、確保城區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採取修建橡膠壩、跌水、中隔牆、堆沙壩等方式,對嘉峪關市區段約6.5公里的討賴河河道進行綜合整治。整體項目新建橡膠壩10座,跌水23座,營造水面1147畝,蓄積水量62萬立方米,新增景觀帶6.5立方米。同時配套建設景觀樓閣、濕地公園、龍王灘遺址公園及景區管理中心、輸水管線和水情預報系統等。
2010年7月2日工程正式開工建設,目前景區面積2.83平方公里,其中:濕地公園1.20平方公里,討賴河景觀管理長度5公里,面積1.63平方公里。主要工程設施有:橡膠壩8座、中隔牆3770米、跌水12級。
傳統與現代交流互動,結合本地的文化和歷史沉澱下來的審美情趣,這裡已經是一個市民養生休閑、怡然遊樂的以水景為主體的蓄水景觀公園,討賴河已真正成為人民的樂園。

討賴河滑索


討賴河滑索
討賴河滑索
討賴河峽谷,河谷大約有20丈深,河谷對面的左面高台上有一個山寨,名叫討賴寨。河谷另一面的遠處高台上是一個仿建的漢代兵營,有“醉卧沙潮的雕塑群。河谷里終年流淌著祈連山的雪融水,非常清澈。討賴峽谷正是那水流歷經千年沖刷而成的自然景觀。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嘉峪關是一個很遙遠的地方。尤其是對於那些從未到過嘉峪關的人來說,那種距離感幾乎是空間與時間混淆不清的,不僅可以用“天邊”這個詞來描述,也可以用“遠古”這個詞來描述。從蘭州出發,直奔嘉峪關,有兩條路可行,一條是鐵路,另一條是公路。討賴河峽谷,右面懸崖上有“長城第一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