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福鎮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下轄鎮

報福鎮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的西南部,天目山北麓,東鄰上墅鄉,南接杭州市臨安區,西與章村、杭垓兩鎮交界,北界下湯鄉,是在山林土特產品集散的基礎上,緩慢發展起來的以竹、電、鞋為主具有山區特色的小城鎮。截至2006年,全鎮總面積151.23平方公里,轄11個行政村(其中中張村是湖州僅有的兩個少數民族村之一)、1個居民區,常住人口12933人(2020)。

地理環境


氣候特徵

景溪、統里、報福、彭湖等村屬河谷小平原,地勢南高北低,最高處位於桐坑崗,海拔1506.9米;最低處位於彭宅村,海拔100米,鎮政府駐地報福村海拔146米。由於地勢落差較大,氣溫有明顯差異,年平均氣溫14.93℃,年均降水量1748.6毫米,無霜期約200天,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山巒起伏,生態一流,旅遊資源豐富。
報福鎮
報福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06年,轄1個居民區、10行政村。
興福社區報福村
湯口村上張村
中張村深溪塢村
洪家村石嶺村
景溪村彭湖村
統里村

歷史沿革


明代即稱廣苕鄉;1949年,屬孝豐縣廣苕鄉;同年秋,撤鄉建區稱金苕區;1950年春,分建報福、紫嶺、和塔3鄉;1955年冬,撤區將紫嶺、和塔兩鄉併入報福鄉;1958年10月,並報福、章村、湯口3鄉建報福公社,后因老石坎水庫大壩加高,淹沒區擴大1961年9月,劃出章村、湯口另建公社,將其所屬上張、中張、湯口3個大隊劃歸報福公社;1984年1月,稱報福鄉;1989年8月,撤鄉建鎮,稱報福鎮。

經濟


工業

2006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財政總收入分別達到6.7億元和828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5.52%和6.84%;工業總產值4.7億元,同比增長4.44%,其中規模企業總產值1.44億元,同比增長24.5%;全年到位外資29.5萬美元、內資28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039元,比上年增長13.13%。

農林

截至2006年,全鎮共有山林面積20.66萬畝,佔全縣10.3%,其中毛竹林面積6.7萬畝,小竹林面積3.6萬畝,年產毛竹370萬支,小竹4.6萬擔,年木材採伐量3022立方米,是安吉縣重要林業鄉鎮之一。耕地9392畝,其中水田8282畝。

社會


城鎮建設

報福鎮黨委政府依託資源優勢,著力打造安吉西南生態旅遊大鎮。相繼完成了報石公路、水湯線砂改油、王章公路、劉彭線中修、興福路、老街改造等工程的建設,至2006年,已完成51個自然村環境整治工作,受益人口1.5萬人,受益率達85%;實施了全國第一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建成了鎮生活污水處理站和垃圾中轉站,全面鋪開居民生活污水無動力濕地處理工程;以生態旅遊為龍頭的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建成營業大漢七十二峰、深溪大石浪景點,建設報福度假山莊、浙北畲寨兩大旅遊度假項目,彭宅德國野營基地、石嶺大場坪山地人居等一批大項目正在積極籌建,深溪村石嶺村相繼被命名為省、市級農家樂特色村。到2006年全鎮農家樂達57家、床位1500餘張,經營收入600萬元。2004年報福鎮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生態鎮,2005年被評為市級文明鎮和衛生鎮,2006年被評為全國環境優美鎮。

水利事業

報福鎮素有安吉電力之鄉之稱。其境內水量充沛,溪流縱橫,坡陡流急,深溪河、石嶺河、統里河3條河,由南向北急流而下,山高水急,落差大,水力資源極為豐富,是發展小水電的理想之地。早在20世紀50年代,報福人民為了擺脫“點燈用油、碾米用臼”的貧困狀況,便掀起了報福鎮興辦小水電的第一個熱潮,1957年興辦報福鎮第一座小水電站即機器堆電站,截止1959年共興辦了紅領巾等10座電站。為此,受到了周恩來總理親筆題詞嘉獎。1993年,投資555萬元梯級開發,層層利用,迎來了報福鎮小水電開發的第二個高潮。1994年,洪家村率先打破投資體制,以股份制形式發展小水電事業,增量大,效益好。1996年,建成湖州市徑流電站中裝機容量最大的一座小水電站——三步石電站,年收入百萬元左右。至1998年,報福鎮共有小水電站22座,其中股份制16座,總投資2000多萬元,總裝機容量達到10670千瓦,1998年小水電站產值1108.99萬元。至2006年,已先後興建大、小水庫9座(其中小(一)型1座,小(二)型2座),山塘180隻,全鎮擁有小水電站23座,裝機容量12310千瓦,年發電3000萬度。

報福名村


石嶺村位於報福鎮西南部,東面與上墅交界,南面毗鄰臨安,西與龍王山風景區相通,交通便利,環境優美。全村面積35平方公里,山林面積33000畝,其中毛竹林9990畝,省級生態公益林20117畝。全村無耕地,人口分散,山林資源豐富,尤其是山核桃、小筍乾、茶葉等土特產在安吉小有名氣,全村共有4個自然村,有人口907人,235戶,其中中心村560人,161戶。
石嶺村的農戶大多分佈在山腳下,沿溪而居,環境幽雅、空氣清新。近年來村黨支部緊緊圍繞報福鎮創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的總體目標,理清思路、艱苦創業,根據石嶺村的特點和資源優勢,規劃和發展生態旅遊、農家樂、效益農業。2003年引資建成大漢七十二峰風景區,帶動了一批特色鮮明的“農家樂”蓬勃發展,旅遊收入成了該村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2007年石嶺村人均純收入達到9230元,集體純收入35.4萬,人均可支配資金337元,2008年有望實現人均收入12000元,集體純收入可達47萬元,人均集體可支配資金達到447元。
石嶺村以大力發展旅遊經濟為特色,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為重點,以增加農民收入和全面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為目的,加大村莊整體環境提升力度,加快中心村建設,不斷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加快農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加強村級組織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努力把石嶺村建設成為“環境優美、家家創業、處處和諧、人人幸福”的中國美麗鄉村。

代表人物


歷代名人

上張村:清代楊二兄弟朝廷進士;
統里村:明政德年間郎秋偉大學士;
攝湖村:民國年間南京政府教育部教育督長方秉性;
中張村:民國年間大律師陳中天;
湯口村:現代新華社駐比利時高級記者潘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