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厝

古厝

南安古厝又稱大厝,作為泉州三邑之一的南安,自古以來便是著名僑鄉,衣錦還鄉的華僑在故鄉留下了兼具閩南傳統特色和西式洋樓特點的古厝群。其中最有名氣的要數南安蔡氏古民居和位於中國最美休閑鄉村觀山村的李氏古民居建築群的李功藏故居池塘湖大厝和番仔樓了。

南安古厝


(一)蔡氏古民居
蔡氏古民居,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官橋鎮漳里村,蔡氏古民居建築群主要由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於清同治年間(1862)至宣統三年(1911)興建,歷時46年建成,佔地面積3萬多平方米。
蔡氏古民居建築群,迄今尚存的有同治年間興建的宅第2座,光緒年間興建的宅等13座、蔡氏宗祠1座,宣統年間興建的書房1座,其布局分五行排列,每列二至四座不等。每座一至三進不等,左右或單邊建有護厝。東側附建有一組書軒、梳妝閣、醉經堂等建築。除光緒三十三年(1907)建的最大一座,是地處西端,且為坐西朝東外,其餘各座皆坐北朝南。其中興建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的一座為其自用宅第。在座與座之間前後相距10米左右,鋪砌石埕相連,埕邊鑿水井1口,輔以井台,頗具匠心;左右兩側又各有2米寬的石路相隔,筆直貫穿。
蔡氏古民居建築群,座座屋脊高翹,雕樑畫棟,門前牆磚浮雕,立體感強,窗棱鐫花刻鳥,裝飾巧妙華麗,門牆廳壁書畫點綴,別有一番情趣,篆隸行楷,各具韻味,留下較多當時名流的書畫。隨處可見的木雕、泥塑、磚雕及石雕,工藝精美,多數採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雕琢內容豐富多彩,有禽獸、花鳥、魚蟲、山水人物,圖案古博。古民居精美的雕飾,不僅集中表現了閩南成熟的雕塑藝術,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蘭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築藝術的影響,被譽為“閩南建築大觀園”。
(二)李功藏故居池塘湖大厝與番仔樓
李功藏故居池塘湖大厝與番仔樓
李功藏故居池塘湖大厝與番仔樓
李功藏故居池塘湖大厝和番仔樓,位於中國最美休閑鄉村——南安市觀山村。池塘湖大厝和番仔樓是由清中憲大夫、印尼著名商界領袖李功藏(1860-1928年,諱耀垣,字穩成,一字功藏,紫亭其別號)少懷壯志,漂洋過海,南徒駿業衣錦還郷艱難締造。在閩南素有“有觀山富,沒觀山厝;有觀山厝,沒觀山富”的美譽。
池塘湖大厝
池塘湖大厝
池塘湖大厝,是印尼愛國華僑李功藏年十餘隨父廷芬公漂洋過海、南徒駿業,化居(做生意)之息恆數倍,資本益厚,於清光緒庚寅年(1890年)衣錦還鄉建造傳統的為二進五開間雙護厝的皇宮起大厝,但是在拼花、雕飾等細節方面或多或少融入了南洋元素。建築之時,訪精工,聘良匠,艱難締造而成。落成之時,安金刻柳,畫棟雕粱,檐牙高啄,燕脊飛天。
名家詩文書於屛
名家詩文書於屛
池塘湖大厝竣工於清光緒乙未年,歷時五年,佔地一畝多。大厝屋脊高翹,大厝外牆青草石和白石再加紅磚壘砌,讓人驚嘆的是那些精美的石雕、木雕。厝內花罩、飛罩、花窗、浮雕飾物等工藝運用普遍,許多石構件、木構件都實屬難得一見。凡是海里游的,山上跑的,龍鳳魚蝦,花草魚鳥,這裡都能找到,造型優美,栩栩如生,刻工精細,刀法流暢。大厝廳堂名家詩文書於屛,"觀察"、"選魁"、"選元"匾額懸於堂,木斧木刀列於側,人文華彩、肅穆莊嚴。它形似殿宇,富麗堂皇;錦屋華堂兮,蔚為壯觀。值得一提的是,池塘湖大厝是泉州府通淮關岳廟關聖夫子當時獻建的風水寶地。
番仔樓
番仔樓
池塘湖番仔樓,於清光緒己亥年(1899年)李功藏回郷建中西合璧的,建築所用圖紙均由享譽海內外中原地區近代史上最傑出的建築大師和著名印尼荷裔建造師在南洋用時四年聯合設計而成,於1899年回郷開始興建,所聘工匠先養三年進行考查,所選材料務求精良,“每一塊牆磚、柱石,都是手工打磨而成的,屋內的地板磚則是千里迢迢從南洋運來的”;這些材料全部用船運到南安侖倉珠淵港渡口,當時沒有公路,沒有汽車,只好同人工搬回,值得一提的是,每根石柱有千多斤,需要二十四個人用肩頭抬,沿著崎嶇不平的陡峭的山路,從山腳抬到山頂,走十餘公里,經過倆天的努力才能把石柱抬到建築工地。原來這個地方是滑坡地,為了使樓房堅固,特從坡底下開始築擋土牆,擋土牆共分四層,為了擋土牆的堅實不變,砌體後面填用的土是經過篩選后再用的,然後打實,由此經過百餘年的風風雨雨的洗禮,砰前牆依然筆直如新。
番仔樓四四方方,上下倆層,共有五十六個拱,線條硬朗。可細看它那些西式拱形廊柱,用料卻是閩南的紅磚,屋裡鋪著南洋特色瓷磚,走廊過道則是花崗大石條打造。為了使拱牢固堅實,當時沒有水泥,就用石灰和紅糖加工成粘合劑,然後砌拱。師傅精心琢磨,細心鋪設地板,百餘年來走廊四周,任憑雨水澆淋,總是滴心不穿。還有那個屋頂,有些像宋式的歇山頂,屋坡柔和流暢,角翹簡潔平緩,給大厝增添了舒展大度的氣魄。池塘湖番仔樓全部工程至清宣統元年(1909年)竣工,歷時十年,耗資10萬兩白銀,池塘湖番仔樓佔地面積8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平方米。李功藏建厝時,之所以定下了“外西內中”的建築風格,是與他在印尼做生意的經歷分不開的。建造此樓,故名“番仔樓”。任歷史風雷涌動,任世事滄桑變遷,番仔樓同樣散發著特有的魅力,是閩南的一顆建築瑰寶。
李功藏先後還在泉州府金魚巷建造皇宮式李府大厝,並從金魚巷兩三戶人家手中買下現在仍有不少後人居住的老宅地塊。並在廈門鼓浪嶼購置別墅。
自古聲播於廈泉等地的閩南話俗語“有觀山富,沒觀山厝;有觀山厝,沒觀山富”,說的便是李功藏的個人功績和所修建的池塘湖大厝和中西合璧的池塘湖番仔樓,來到觀山,沒有到這兩座古厝參觀,你真的枉此一游。
觀山村李氏古厝群
觀山村李氏古厝群
觀山村是一座很有歷史文化積澱的名村,是有著近百年漂洋過海史的第一僑郷。除了李功藏故居池塘湖大厝和番仔樓,村內還有二三十多座百年以上古大厝,除了閩南古大厝,南洋風格建築隨處可見,素有“閩南民居大觀園”之稱。古大厝不僅建造精美,並且富含華僑南下南洋打拚的辛酸血淚,每一幢紅磚古厝背後都藏著故事,凝結著最草根的民間智慧。
(三)石井鎮中憲第
中憲第
中憲第
中憲第,位於南安市石井鎮,又名“九十九間”(實際為112間)也稱大厝內,系清代雍正年間南安石井人鄭運錦往台經商貿易致富后開始興建,歷經祖孫三代完工。因其子鄭汝成由貢監生授州司馬加五級並誥封中憲大夫,蔭及三代,故稱“中憲第”。
中憲第深紅的外圍牆古樸悠遠的氣息撲面而來。抬頭望眼府第正大門的門額,蒼老遒勁的"中憲第"三字題書於牌匾之上。穿過高達3.8米、寬1.9米的大門扇,踏上廳前的大岑石,可見廳堂豎立著兩根大樑柱,而且依稀可辨梁架和門扇皆配有精美木雕,可謂用心精緻。厝內面積7780平方米,白石紅磚圍牆,主體建築為五進宮殿,附設書院,演武廳,梳妝樓及花園,至今整體結構保存完整。2001年1月20日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入選第七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四)省新林路大厝
林路大厝
林路大厝
此外,南安著名華僑林路修建於清光緒年間的林路大厝也很出名,名噪省新鎮一時享有"有林路富,無林路厝"的美稱。
林路大厝,位於泉州市南安省新鎮滿山紅村後埔自然村,是泉州閩南古民居的代表之一。林路為新加坡著名華僑建築家,其故居俗稱林路大厝,建於清光緒年間,佔地約6.5畝,由多座建築合成一整體建築群,共有大小房間九十九間。牆為花崗岩和紅磚結構,樑柱有鋼筋水泥與木構混合,硬山式與歇山式屋頂,穿斗式木構架,地面鋪飾進口花磚。裝飾富麗堂皇,具中西結合建築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