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羅倫薩歷史中心
佛羅倫薩歷史中心
佛羅倫薩歷史中心位於義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納,亞平寧山腳下,阿爾諾河盆地的山丘之間,佛羅倫薩建立於公元200年,歷史上一直是貿易和藝術中心(希望創立義大利國家藝術中心)。為佛羅倫薩的主要城市。
佛羅倫薩歷史中心
佛羅倫薩歷史中心地理見簡圖
佛羅倫薩歷史中心區保留了羅馬殖民時期的基本布局,隨著城市建築的發展以及中世紀對人行道的考慮,一些大的公共建築物同市政規劃交融在一起,例如聖瑪利亞大教堂(1296)的幾個大門位於周圍街道的軸線上。15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在133年城建確定的範圍內,中世紀的布局又增加了文藝復興的遠景透視效果。佛羅倫薩是布魯內萊斯基(1377-1446)及其追隨者的作品。它帶來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文藝復興傑作,尤其是在舊橋附近,這些遺跡相互可見並且與周圍的廣場、城市和托斯卡那鄉間相呼應,構成了都市與藝術風景的起點。
聖瑪利亞大教堂
佛羅倫薩歷史中心區原為一個羅馬軍隊駐紮區,呈長方形,城中心為一廣場,城內多古堡。羅馬帝國時期該城逐漸繁華,在教皇阿德里安年間達到頂峰,並一直保持到公元4世紀。當時的建築遺跡有大理石鋪地的廣場,一座三門廊神殿,一座伊西斯廟,兩處浴場,一座劇院,一個露天劇場和兩座紀元初年的大教堂。此後,佛羅倫薩城經歷了一個較為暗淡的時期。1115年佛羅倫薩取得完全獨立以後有了新的發展。11至12世紀初,新建或改建了一系列教堂,如聖徒教堂、聖彼得·斯凱拉焦教堂、聖米尼亞托·阿爾蒙特教堂等。1284年,在阿爾諾福·迪坎比奧主持下修建了一道高大的磚石城牆。城牆近於方形,與45°轉角的羅馬古城形成對照。迪坎比奧的作品還有大公府的宅邸和聖十字教堂(它與聖瑪利亞·諾維拉教堂同為托缽僧教派最重要的堂)。後來,宗教建築和宮殿大增,城內居民亦從3萬增至10萬人。
聖十字教堂內部
天主聖三橋
1348年瘟疫后,居民人數減少;但在1418-1434年美第奇任大公期間,勃魯涅列基·多納太羅和馬薩喬為代表的藝術與科學新潮流發展起來。此後幾代人鞏固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成了美第奇王朝的見證。城區雖未擴大,但勃魯涅列斯基及其繼承者在城內增建了聖瑪利亞廣場及其連拱廊等新設施,使城內面貌大為改觀。後來的城市改造工程是科西莫一世公爵(1537-1574)時期的矯飾派藝術家以及公爵的後代弗朗西斯科一世和弗爾南多二世大公時期進行的。阿曼納蒂·波翁塔倫蒂和瓦薩里創造了佛羅倫薩新裝飾風格,其代表作是用烏菲奇宮和瓦薩里空中走廊把韋基奧宮連接起來。
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繪畫、科學、工藝、建築、經濟等方面人才輩出,商業、金融、科學和藝術均達到很高水平,迄今仍保留著許多文藝復興時期的珍貴文物。這裡是著名詩人但丁的誕生地,市內留有許多紀念詩人的文物古迹,如但丁紀念碑、但丁畫像等。有建於1563年的藝術學院。在40多個博物館中收藏有藝術大師米開朗琪羅等人的珍品。有烏菲奇美術宮和帕拉佐、匹蒂等著名藝術畫廊,展出佛羅倫薩畫派的繪畫。有60多座宮殿和大小教堂,保存著大量藝術珍品和歷史文物,這些都是研究文藝復興時期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的寶貴資料。
佛羅倫薩歷史中心地理見簡圖
佛羅倫薩大教堂是13世紀末行會從貴族手中奪取了政權后,作為共和政體的紀念碑而建造的。形制有獨創性,雖然大體上還是拉丁十字式的,但突破了教會的禁制,把東部歌壇設計成近似集中式的,預計用穹頂。15世紀初,布魯內列斯基著手設計穹頂。教堂的八角形穹頂是世界上最大的穹頂之一,內徑為43米,高30多米,在其正中央上方有希臘式圓柱尖頂塔亭,連亭總計高達107米。巨大的穹頂依託在交錯複雜的構架上,下半部分由石塊構築,上半部分用磚砌成。為突出穹頂,設計者特意在穹頂之下修建一個12米高的鼓座。為減少穹頂的側推力,構架穹面分為內外兩層,中間呈空心狀。大教堂建築的精緻程度和技術水平超過古羅馬和拜占庭建築,其穹頂被公認為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的第一個作品,體現了奮力進取的精神。
佛羅倫薩歷史中心
館內藏有約4800件藝術品,其中公開展出的約2000件,有1000件繪畫、300件雕塑、46件法國哥白林雙面掛毯、14件傢具和陶器以及其餘700件掛在瓦薩利走廊里的繪畫。皮蒂宮依山傍水,造型古樸凝重,是矯飾主義的傑作。皮蒂宮通體均是粗糙的方石,正面主建築尤其擅長窗(后增至九扇),牆面被游廊式陽台劃為不等的三層。博比利花園的興建幾與皮蒂宮的改建同時,因山坡而成錯落之致。米開朗琪羅塑造的《奴隸》群塑、姜波隆那創作的《愛神維納斯出浴》,反映了文藝大師們對自然和田園風光的追求和嚮往。
批准標準:1982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佛羅倫薩歷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