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應廟
忠應廟
忠應廟位於東錢湖東岸下水村,前有蝴蝶山和二靈山左右護持,兩山間一泓碧水形成下水忠應廟。廟堂內新辟“王安石紀念館”,陳列“王安石在鄞史跡”,分“荊公年譜”、“治鄞方略”、“重修東湖”、“興學教化”、“詠鄞風采”、“豐碑永存”、“湖區新貌”等7個部分。
據《鄞縣通志》記載,廟本建於山之深嶴,里人致祭深感不便,且年久失修,遂有移地建廟之議。兩村村民爭相於本村建廟,各不相讓,於是下水村村民漏夜搶得王荊公像,建廟於下水。綠野村村民爭得荊公神主牌位,建廟於綠野村。由此可見,當地人民對這位地方官的愛戴之情。目前兩廟均存,下水村王安石廟較為壯觀。
該廟曾於,至今已有130多年歷史,風雨剝蝕,破敗不堪。1986年,村人史永和發起重修,此舉得到環湖群眾的擁護,並獲政府之支持。修葺工程,歷時一年。重現了紅牆青瓦、金碧髹紅的寺貌;重塑的王安石座像,肅穆莊嚴。
忠應廟為五開間四合院式硬山造建築,由門樓、戲台、天井、大殿、廂樓組成。大門前一對旗杆斗拱高聳,門廳正面繪有王安石彩色畫像,兩旁書有王安石所作《鄞縣經遊記》和《整修忠應廟記》。大殿五開間,明間為三架一梁抬梁式結構,次間、梢間為穿斗式,殿前走廊卷篷頂,檐柱、牛腿、梁枋間均雕有花卉、雲彩、人物、禽獸等圖案,並彩繪重漆,刻劃精細。大殿正中塑有王安石泥彩座像,手握書卷,嚴正端坐,神情安詳。梁間高懸“勤政愛民”黑底金字匾額,左右屏風上繪有王安石治鄞政績的巨幅壁畫:一為他親自督理整治東錢湖圖,一為他寫《鄞縣經遊記》的歷程示意圖。大殿立柱均有楹聯,天井前有挑檐歇山頂戲台,台頂為螺旋式藻井,由數百塊花板密疊,層層盤旋;中心圓心銅鏡,台頂由如意形斗拱烘托,梁枋檐間繪花卉雕飾;門樓及廂房四周圍置回龍式欄桿。整個廟堂莊嚴輝煌,身置其間頓起敬仰之情。
紀念館以照片、繪畫、實物等展品生動形象地介紹了王安石的生平和治鄞政績。他在鄞縣時的每項改革,很多成為後來在朝任宰相時“熙寧變法”的重要內容。如他在變法時推行的“青苗法”、“保甲法”、“農田水利法”、“方田法”、“市易法”等,早在鄞縣時就已經試行,並取得了成效。這說明了王安石推行新法確是胸有成竹,因為有些已經過試行並取得了經驗,充分體現了改革家王安石力行實踐的精神。
鄞縣人民對王安石更是念念不忘,緬懷情深。對王安石的政績,史志代有記載。在縣衙內(當時在開明坊)、廣利寺(今育王寺)均建有荊公祠,在北侖大矸鎮還有“王公塘”,穿山有“小斗門”等故跡。1980年,鄞縣人民重新修復了忠應廟,並被縣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