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石峽

夾石峽

相傳遠古的時候,女禍創造的人類正在不斷地生息繁衍,天地卻損壞了,藍天上出現了不少漏洞,雨水不斷地從這些漏洞里傾瀉下來。就在人類沒法安安穩穩地生活下去的時候,人類始祖女禍氏出來拯救她的子孫了。她點燃了一堆堆的蘆柴火,來燒煉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的石塊,用這些石塊來修補藍天的漏洞。藍天終於補好了,天地又恢復了往日的美麗。

女禍發現還剩一塊石頭沒用就隨手丟了,當石頭落下來的時候剛好卡在幽深狹窄的夾石峽的兩山之間。這塊巨大的石頭就一直微絲不動地卡在那,成為夾石峽內一處有驚無險的奇觀,同時也是夾石峽名字的由來。

陝西省山陽縣境內的夾石峽


夾石
夾石
夾石峽位於山陽縣月亮洞下游1.5公里處,峽長3.5公里,下臨潭淵,上依絕壁。因一塊巨石懸掛在兩山之間,使人膽戰心驚而得名。
峽內古藤蔓繞,樹木成蔭,小橋流水,奇石絕壁,相映成趣,構成一幅絕妙圖畫。尤其峽內行至最窄處,寬不盈庹,隱天蔽日,溪水瀛瀛,一斗大頑石懸卡於頭頂,似墜非墜,人從石下過不禁咂舌驚嘆。

山陽縣境內的夾石峽


票價:夾石峽門票15元。
夾石景的來歷
相傳,遠古的時候,女禍創造的人類正在不斷地生息繁衍,天地卻損壞了,藍天上出現了不少漏洞,雨水不斷地從這些漏洞里傾瀉下來。就在人類沒法安安穩穩地生活下去的時候,人類始祖女禍氏出來拯救她的子孫了。她點燃了一堆堆的蘆柴火,來燒煉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的石塊,用這些石塊來修補藍天的漏洞。藍天終於補好了,天地又恢復了往日的美麗。女禍發現還剩一塊石頭沒用,就隨手丟了,當石頭落下來的時候剛好卡在了幽深狹窄的夾石峽的兩山之間。這塊巨大的石頭就一直微絲不動地卡在那兒,成為夾石峽內一處有驚無險的奇觀,同時也是夾石峽名字的由來。

糠餅石的傳說

在夾石峽裡邊有一個狀若圓餅的石頭,當地人稱它為“糠餅石”。
糠餅石
糠餅石
相傳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年,金錢河一帶鬧飢荒,王母娘娘派手下的大臣到下界體察民情,有的大臣回來說:“那裡的生靈太苦了,每日只靠吃糠咽菜勉強度日。”有的回來說:“誰說他們日子苦,他們過著奢侈無度的生活!”到底誰的話對呢?王母娘娘決定還是自己親自下凡去看。她變成了一位衣衫襤褸的老太婆。剛下到這裡的地面上,就看見一群衣著破爛、面黃肌瘦的人正在將白生生的米飯和麵粉往泥巴里攪,原來一位財主正在給自己修墓。王母娘娘就質問他為什麼要那樣浪費糧食,為什麼不將那麼好的食物給那些可憐的人吃。財主那能聽得進去,他一掌將王母娘娘推翻在地。王母娘娘回到了天上,一怒之下就下了這樣一道旨令:“我要讓天下人什麼吃的都沒有,我要讓他們人吃人!”七仙女知道了,她不想讓這樣的悲慘發生,就懇求王母娘娘派她去完成這道旨令。七仙女來到凡間,她看到了這裡除過大財主有吃的以外,所有的人家無一粒糧食,每天只好采山上的樹葉、野菜度日。七仙女向一個打柴的老爺爺要了一塊用糠菜做的餅子給母親帶到了天上,王母娘娘剛嘗了一小口,就生氣地將那個餅子摔到了下界,她質問七仙女這麼難以下咽的餅子是怎麼來的,用啥做的。七仙女就將她在凡間看到的真實情況一一向她的母親做了稟告,請求母親改變旨意,可是旨意怎能隨便改動呢,七仙女和她的母親經過考慮,終於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好辦法,她派天上主管膳事的天神,做了好多好多形狀酷似人形的蒸熟的面人拋給那些窮苦的人吃,使那些窮苦的老本姓終於度過了飢荒。
話說王母娘娘丟下的那個糠餅呢,就不偏不邪地掉在了夾石峽里,變成了石頭,這就是糠餅石的來歷。而山陽人蒸面花的習俗也是從那以後開始的。

魚洞的傳說

夾石峽
夾石峽
夾石峽內,東側的山腳下有上下兩個石洞,上洞較大,下洞較小,當地人都叫它們“魚洞”。每年穀雨那天成群結隊的小魚會從下面的小洞中湧出,上面的魚洞卻一條魚也沒有,什麼原因呢?
相傳很早以前,金錢河上有一個年輕健壯的漁夫,一天他打魚回來,做了一鍋香噴噴的米飯,還炒了幾個小菜,正當他自斟自飲,獨自享用的時候,來了一位白髮、白眉、白鬍須的老爺爺,年輕的漁夫熱情地招呼老爺爺一同進食。酒足飯飽之後,老爺爺說:“明天是穀雨節,你到夾石峽的那兩個山洞來打魚吧,保你滿載而歸。但是其中一條最大的魚你千萬別傷害它,切記!切記!”話音剛落,這位老爺爺就不見了。
第二天,年輕人約了幾個身強力壯的小夥子一大早就來到了那兩個山洞前,他們先進了下面的小洞,一看儘是小魚,然後就來到上面的大洞。啊,大洞的魚真大呀,他們興沖沖地撈了起來,這時,一條最大最大的魚出現了,大家興奮極了,一涌而上都來捕捉這條大魚,大魚奮力掙扎,但還是被活捉了,為了不讓大魚逃跑,漁夫立即用尖刀剖開魚腹,忽然他看見魚肚子里有一團白生生的米飯,漁夫一下子慌然大悟,可是已經來不及了,只見從上面的大洞內,滾滾的洪水洶湧而下,年輕的漁夫和他帶來的所有小夥子都被洪水捲走了,他們成了大海中魚鱉海怪的美餐。
從此以後,小洞每年穀雨(農曆5月20日)那天照樣都有成群結隊的小魚湧出,而大洞再也沒有一條魚了。

刑天石的傳說

相傳,遠古的時候,炎帝戰敗九黎部族后,逃難來到了黃帝部族居住的地方,又和黃帝部族發生了衝突,炎帝又大敗。但炎帝手下一個名叫刑天的猛將卻絕不服輸,他找黃帝要再進行一次決戰。他們直打了三天三夜,第四天刑天深感體力不支,就直向夾石峽奔來,隨後追來的黃帝,一刀劈下了刑天的頭顱,刑天立即用手在地上摸頭,黃帝知道刑天一旦摸到頭放到原位,他就會重新活過來。黃帝立即隨手摺了一種名叫見風乾的樹枝,插在了刑天的頭顱上,刑天的頭就一下子死了,變成了一塊石頭。而那個樹枝卻奇怪地在那塊無一點土的石頭上活了下來,至今仍然青枝綠葉。

夾石峽的傳說

夾石峽
夾石峽
相傳,遠古的時候,夾石峽這個地方是一個青山環抱、寬闊美麗的世外桃源,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鳥語花香,其間還有一個深不可測的大水潭,潭內住著一條已經修鍊了三千多年的蛟龍。
後來一個水怪來到了這裡,它要稱王稱霸。兇狠殘忍的水怪不僅欺負蛟龍,還將前來喝水的一個個山民活生生地吞掉。它還使用魔法使周圍的山向一起合攏,可憐的山民們無法居住,只好搬到了山頂。
蛟龍實在忍無可忍了。一天,它召集所有山民,宣布它要與水怪決以死戰,它讓山民們為它吶喊助威。蛟龍和水怪開始了殊死的捕斗,不知打了多少回合,打了多少個日日夜夜,眾民們也一直為它不停地助威,蛟龍終於打死了水怪。為了給山民們開劈一條出山的道路,蛟龍連甩三次尾巴,劈成了這樣一個奇異幽深的峽谷。蛟龍隨後就隨著洪水游到了金錢河,然後歸回了大海。
而水怪呢,它死後則變成了一塊長方形的巨石,永遠地留在了峽谷里,人們稱它為“棺材石”。

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境內的夾石峽


夾石峽一線天遠眺
夾石峽一線天遠眺
夾石峽位於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內,為比鄰沿河的德江縣新灘到沿河淇灘古鎮的峽段,全長43千米,是沿河烏江山峽風景名勝區百里畫廊中最長的一段。兩岸山高雲霧,多為絕壁佇立,藍天一線。峽首東岸的石壁上,有一株500年之古樹,樹根沿壁而下,至半空處穿巨石縫隙,只見幾條樹根齊心協力將一塊大約4千克衙的巨石緊緊裹纏,攬在懷中,上下皆空,左右虛懸,視之若附,謂之夾石,堪為奇觀,此山峽因之而得名。還有一另一種說法,“夾石”是土家語,是楓樹林的意思。遍訪夾石峽附近的老人,清晰記得那裡以前的確是遍地楓樹林。峽內水急灘多,有七裡子、扶搭子、三維子、老竅子、鴨灘子、野豬子、七夾子、叢灘、雷洞子等9處險灘。江水激蕩、風呼濤吼、咆哮山谷。船行江中,心縣一線,生就一種與命運拼搏的氣概。峽中還有木魚洞、燕子岩、游龍瀑等景點奇觀。清代一詩人這樣贊道:嶙嶙怪石滿江盤,怒浪如花滾雪團。成尺游龍把匹練,一群飛鳥過危灘。峽尾為淇灘古鎮,依山傍水,保存著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群,有黔東特區第四區革命委員會舊址、紅軍戰士王子龍烈士墓等革命文物。峽口處為正在修建的烏江沙沱電站。
主要景點
夾石峽古纖道
夾石峽古纖道
“夾石”景觀位於夾石場對岸。民國《沿河縣誌》載:“縣南九十里夾石場之對面壁立數仞中夾一石如卵,活動宛轉不能移,故以此名揚。”有兩石相抱,中夾一石,上下皆空,左右虛懸,視之若墜,遺憾的是在上一世紀50年代,奇石不幸墜落,如今在兩石中間夾著的也變成了一棵樹。夾石碼頭位於一崖壁下,這裡水深而緩,是自然天成的一處停船覽船的好地方。以前,公路還未通到夾石場鎮的時候,當地就靠烏江與外界聯繫。夾石碼頭壁峭崖懸,崖壁上古樹婆娑,古藤垂吊,石階重疊。崖壁上長著枝繁葉茂的古樹,樹主根與樹榦同樣粗大,形似一條條巨蟒,盤纏蜿蜒在壁上。崖壁下,一條石階順著崖壁盤曲而上,從江邊直上崖頂。石階都是經過人打打鑿的條石砌成,長年累月,條石的稜角已經磨圓,階面平滑,顯得厚重而滄桑。高高的石階,顯示了在崖壁開路人的氣魄、智慧和精神,是土家人民長期與自然生存作抗爭的象徵。沿石階登上“崖頂”,有一青石板鋪出的平地,一棵大樹下直立,行人來此必歇腳。在“崖頂”處只有一小平地,前面又是起伏的山巒,又有步步石階沿坡而上,一直通到大山坳的場鎮里。碼頭附近有多處地下溶洞,洞裡面又是另一種景觀。
魯班石在夾石境內烏江邊的魯家山當門坡上矗立著兩墩巨大的石頭,岩石從下至上由一層一層的石板自然重疊而成,石高約20多米,兩墩巨石並排於坡土上,好似大力士御下的一挑擔子,俗稱魯班石。相傳木匠的祖師爺——魯班當年看見這裡的人們過河到對岸要下一岩來上一岩,極不方便,有心想在烏江邊造一座鐵索橋,於是就挑著一對石墩來到這裡,由於長途跋涉,加上山高坡陡,累得大汗淋淋,氣喘吁吁,心相放下擔子歇一肩,誰知擔子一放,便從近處傳來了雄雞報曉的啼叫聲,魯班聞雞而起,情急之中捨棄擔子,仙游遠去。從此,魯班挑的那挑擔子並被留了下來,變成了魯班石。每逢哪家建新居,木匠師傅(亦稱掌墨師)都要帶著徒弟們備上酒菜供品,親臨魯班石前祭奠先師,祈禱祖師爺顯靈保佑山民們四季安康。同時,村寨的人們也索性跟隨魯班先師而姓,還把村寨名稱也改為魯家山。
一兩絲在烏江西岸板場鄉的爛岩阡,有一獨峰絕壁,高聳雲天,直插水中,若用一根頭髮絲去量高度,要一兩絲線才能量完,故名“一兩絲”。乘舟向上望去,就好像一個高大無比的巨人立於江中。這山峰從腳到頂,全是灰白的峭壁。峭壁上稀疏地長著些枝椏彎曲的野生雜木和小草,就像巨人身上長的毛髮。山的整體結構呈“凸”字形,正面朝東,背面向西,從背面看此山沒有江邊那麼險峻。山頂上長滿許多松柏和雜木,這裡是野生動物的樂園。野兔、山雞、鐵鷂、松鼠、野豬和羚羊時常出沒于山中。若站在懸崖峭壁邊緣往下看,一落千丈,烏江滾滾,白浪滔天,望而卻步。視線往東移,山勢略緩,千溝萬壑,重巒連綿,在峰林掩映之下,秀麗的田園風光和恬靜雅緻的土家村寨。一條條彎曲的小徑無限地伸進遠處的樹林,向著那重重疊疊的崗巒迤邐而去。
燕子岩在淇灘鎮的後面,有一山形若燕子,展翅奮飛,燕尾即淇灘場。
鍾嶺山淇灘對岸,一山陡峭,高約五百米,宛如屏幛,即“卧虎鎮江”。民國《沿河縣誌》記載:“鍾嶺山,山勢磅礴,綿延數十里,俯視烏江,形勢扼要。”鍾嶺山相傳又叫鐘鳴山。遠視,形如鍾。與對岸銅鼓池對峙。據說,鍾嶺山頂有凡人看不見的神鍾,與銅鼓池的鼓一樣,時有鳴響,鼓響鐘和,或鐘鳴鼓和。後人更名為鍾嶺山。如今,人們既未聽到鐘鳴,也未聽到鼓響,只留下美麗的神話。有小路盤旋而上,山頂呈丘陵狀,住數百餘戶人家,均姓張,相傳為土家族張姓鼻祖發源地,明朝時建一祠堂,供張姓祖宗靈牌和木雕菩薩。至今碑序尚存,有和尚常年住持,綿延香火。方圓數十里,凡張姓後裔每年農曆正月十四或六月十九均到鍾嶺山朝山拜佛,焚香點燭,頂禮膜拜。解放后,菩薩和神主牌均被毀壞,石碑被主持和尚埋於地下才免招破壞,現已回到原處。
銅鼓池離淇灘後上方二公里處,地處丘陵。數百戶人家,均為土家族楊姓。與鍾嶺山隔江對峙。寨中有塘,叫銅鼓塘。早年有水,后乾涸,改名為銅鼓池。塘邊有一洞,叫“廟靈洞”,洞內深幽,陰暗潮濕,內有一自然石槽。洞口隔田一丘,對面為私塾學堂。夜深入靜時,學堂寄宿的先生隱隱約約聽到廟靈洞中響起沉悶的咚咚鼓聲,與隔江對峙的鐘嶺山的噹噹鐘聲唱和,或咚咚噹噹,或噹噹咚咚,遙相呼應,迴環不絕,聲聲入耳,沁人心脾。
木魚洞在淇灘場南面江邊有一洞,洞中有一塊大石,如石龕罩下,石面凸形光滑,如魚背,石塊中空,敲如木魚響,故名“木魚洞”。洞前水流湍激而回水循環,是垂釣的理想之地。當年賀龍在淇灘時,常來木魚洞口垂釣。
深溝子位於烏江西岸彭家上游兩公里的鐘嶺山麓,懸崖峭壁,嶙峋險峻,樹茂清幽,景色迷人。崖上建廟一座,叫“火神廟”,供火神祝融大帝像,常年香火繚繞,佛徒參禪打坐。
石馬石馬坐落於淇灘鎮鉛廠壩水泥廠對岸.在沙坨與彭家交界處,現糧油直庫下的懸崖峭壁上。懸崖高約500米。石馬右側靠岩壁,頭部逆江流斜向上西南方,全身站於岩壁中、下段,身長約2米,胸圍約1米多,四肢朝下。身色淡黃,在石馬唇邊長有許多嫩綠的野草。石馬迄今還有一個傳說,大約2000年前,在彭華村(彭家)的田地里。群眾發現一匹野馬在吃莊稼,群眾追趕一天.野馬四處奔跑,逼在石馬坐落的懸岩頂點,無路可逃,於是縱身跳下懸崖,不見其影。人們認為是石馬作怪,就聚眾來到岩底,爬上懸崖.用鐵鎚將石馬頭部打掉。事後,在石馬受傷的頸部流了三年黃水。從此,不見有野馬在田地里吃莊稼了。有一個姓李的秀才,路過石馬坐落的地方,寫下了一首七言律詩:“石馬原來在月舟,從古留下幾千秋。邪風盪起無毛動,細雨飄飄有汗流。嫩草登唇難開口,鐵鞭任打不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