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心

王廣心

王廣心(1610-1691),字伊人,號農山,明朝江南華亭縣(今上海市金山區)張堰鎮人。少年時就以詩文聞名鄉里。崇禎五年(1632年)參加進步文社“幾社”。清朝順治六年(1649年)進士及第,任為行人司行人,歷官兵部武選司主事,擢御史,巡視京、通兩倉漕運。明末清初詩人。他的曾祖王嗣響、祖父王藻鑒,當時都是名人。

人物關係


個人簡介


王廣心(1610-1691),字伊人,號農山,明朝江南華亭縣(今上海市金山區)張堰鎮人。少年時就以詩文聞名鄉里。崇禎五年(1632年)參加進步文社“幾社”。清朝順治六年(1649年)進士及第,任為行人司行人,歷官兵部武選司主事,擢御史,巡視京、通兩倉漕運。明末清初詩人。他的曾祖王嗣響、祖父王藻鑒,當時都是名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王廣心病逝故里,享年77歲,王廣心墓在南陸,今廊下南陸村。康熙帝贈王廣心大學士光祿大夫,被鄉人奉祀於鄉賢祠。

基本資料

姓名:王廣心
性別:男
出生年月:1610年
國籍:中國
時代:明末清初
籍貫:江南華亭縣
民族:漢族
身份:官員

明朝末年的江南才子

明朝崇禎五年(1632),22歲的王廣心參加松江地區的進步文社“幾社”,王廣心年輕時候文筆很好,“幾社”的六大創始人、抗清民族英雄夏允彝烈士說王廣心的文章“巨麗絕代,吾不及也”。
崇禎十五年(1642年),32歲的王廣心與彭賓、盧元昌、顧大申等,在張堰創辦“幾社”的分支“贈言社”,以詩文各抒胸臆,反映民生疾苦,抨擊朝政的腐敗。彭賓也是“幾社”的六大創始人之一,明崇禎三年(1630)舉人。
王廣心的詩“沉溫、廣博、濃密、華麗”(見徐世昌《晚晴簃詩匯詩話》),尤以七古和七律見長,七古長篇尤多佳作名篇:《大梁送行林平子》、《后拙政園歌》、《尚書墓道行》等均抒發了詩人對今昔盛衰的感慨。在藝術上吸取“初唐四傑”的特點,文采豐富精緻,音韻婉轉如歌,具有悲婉深厚的韻味。
王廣心當時作為一個進步知識分子,從明朝崇禎五年(1632)參加進步文社,后獨立創立“贈言社”,直到崇禎十七年(1644)大明王朝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推翻以及滿清王朝入關替代農民政權大順朝,在長達十一年多的時間中,一直以“詩文各抒胸臆,反映民生疾苦,抨擊朝政的腐敗”。希望以此能影響明朝統治階級,進行社會政治體制的改革,以及對官員腐敗的整治,以希望大明王朝可以持續生存,但無可奈何花落去。1644年,歷時近三百年的漢民族統治的大明王朝終於在內外夾擊下轟然垮台滅亡,留下一次又一次王朝血腥更替的遺憾。
為此,34歲的王廣心,他將這種歷史經歷和王朝更替的教訓深深地植根于思想意識中,在為人處事,教育後代中處處以這種意識教育子女並警示自己,所以在大清朝剛入主中原第五年,他就果斷地選擇了到清廷考試做官,而不是如以前在明朝末期時不肯考試為官的立場。

改朝換代 進入現政府

清軍南下,在江南遭遇頑強的抵抗,“幾社”倡立的元老是“幾社六子”:杜麟征、夏允彝、周立勛、徐孚遠、彭賓、陳子龍。杜麟征和周立勛均在明朝滅亡前病逝,夏允彝、陳子龍抗清殉國,徐孚遠漂流海外,繼續抗爭。只有彭賓做了新王朝的官員,擔任了汝寧府推官(河南省駐馬店市地方法院院長),這一點對王廣心的影響非常大。
這一選擇成就了他,也深刻的影響了他之後的足足四代子孫都為清朝政府早期的興旺、發達、繁榮、強大、持久執政做出了他們應有的貢獻。這種獨立主見的正確政治立場的分析和選擇在當時普通存在的追求浮誇、虛榮、不合時宜的知識分子及官僚士大夫中是不多見的。古語說:“道相同,不謀而合。
順治四年(1647年,王廣心37歲),王廣心中舉人,第二年高中進士,委派到“行人司”擔任“行人”,“行人”是正九品,一般由考中以後的進士充任,具體的工作有發放文件、冊封宗室、撫諭四方、徵聘賢才,如果官府有賞賜、慰問、賑濟、軍務、祭祀,則遣“行人”出使。
順治十一年(1654年,王廣心44歲),王廣心受命管理順天鄉試,選拔了不少人材。有次出差湖北,謝絕當地人士的饋送,只帶了九卷竹席回家,供父母使用,被戲稱為“竹席行人”。

管理漕運 為民請命

王廣心後來擔任為兵部武選司主事(國防部兵器司的主管),後來被提升為御史(檢察官),巡視北京、通州兩地的糧食漕運,發現漕政人浮於事,弊端甚多,上奏朝廷,要求嚴行裁員,說“水運多一個官員,則要向地方多要一份索取;徵用多一個民夫,則要向勞工多付一份薪水”。【原文:“水次多一人,則地方多一需索;交納多一役,則丁弁多一打點”】
奏章終於獲朝廷批准,國家每年因此節省工資、糧食銀兩數以萬計,為人民每年省下的財物不下數十萬兩銀子。
王廣心為漕運改革前後上奏章三十餘份。一個當時處於王朝政府中層幹部的王廣心,在當時滿人佔據絕對統治地位時,而且完全以勝利者居功自傲的意識普通存在的基礎上,以蚍蜉憾大樹的精神,為了黎民百姓的利益而考慮,從根本上解決滿清入主中原初期在施政上的弊端。冒著被滿人蔑視,被罷官、被撤職的風險。為了一樁當時在許多官員看似無足輕重的一樁小事,先後上奏章三十餘份,要求裁減多餘編製的政府工作人員。這種堅韌不拔的持久諫言精神正是從他親身體會了大明皇朝滅亡教訓的基礎上,從以史為鑒的總結中引發的。
也正是這種精神和意志最終感動了當時希望清王朝真正持久執政的皇帝,在接受了三十多次為同一件事的建議奏言上採納了他的忠告,為清朝早期的興旺發達作出了他一個中級官員的應盡職責,並由此而影響了他們子女們盡心在政府為官的歷程(後來,其長子王頊齡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繼承了他嚴謹的為官作風)。
接著王廣心又主張疏通“通會河”(北京到通州的運河),使漕運暢通無阻。
《蘭雪堂集》
《蘭雪堂集》

文學作品


王廣心擅長詩文,寫作的時候,仔細選詞,喜用典故,因而顯得莊重細緻。著有文集《王侍御奏疏》、《蘭雪堂集》7卷,於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刊行。王廣心的文章長於“駢文”(“四六文”),講究對仗和聲律,詞藻優美,上海學者黃植善稱其“駢儷(對仗)為清代第一”。

王廣心的《游查山》詩:

仙山海上雨初晴,勝侶攜箱老衲迎。當戶藤蘿雙樹合,諸天鐘鼓一燈明。
亂余洞壑秦碑沒,秋到溪泉玉井清;卻笑廿年臨戲馬,漫將書劍學縱橫。
兒童佳節此山巔,老大登臨思惘然;碧海丹山仍故國,朱顏綠髮自當年。
麒麟冢上茱萸熟,鸞鶴壇邊薜荔懸。將相神仙俱寂寞,黃壚誰惜杖頭錢。
根據後人楊履荃的記載:張堰原有“靜山庵”,在查山(位於張堰鎮南五公里)北坡。初系陳氏家庵。康熙初,僧人師眠在此修行,題曰“靜山庵”。王廣心退休在家,曾經遊歷,題寫了《仁智流輝》匾額,今“靜山庵”廢。

時人評價

夏允彝說其文章“鉅麗絕代,吾不及也”。崇禎十五年(1642年)在張堰創辦贈言社,參加者還有彭賓、盧元昌、顧大申等,以詩文各抒胸臆,反映民生疾苦,抨擊朝政的腐敗。其詩“沉博穠麗”(見徐世昌《晚晴簃詩匯詩話》),尤以七古和七律見長,七古長篇尤多佳作名篇,《大梁送行林平子》、《后拙政園歌》、《尚書墓道行》等均抒發了詩人對今昔盛衰的感慨。在藝術上吸取初唐四傑歌行的特點,詞采豐贍工緻,音韻婉轉如歌,具有悲婉深厚的韻味。

編撰地方志

康熙二年(1663),53歲的王廣心參與編纂《松江府志》,任田賦、徭役等篇的編寫。
康熙二十二年(1683),73歲的王廣心又赴南京參與《江南通志》的編纂。后以年老申請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