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茱萸的結果 展開

茱萸

山茱萸科山茱萸屬植物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雙子葉植物綱、山茱萸目、山茱萸科、山茱萸屬常綠帶香的植物,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藥。佩茱萸,中國歲時風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時爬山登高,臂上佩帶插著茱萸的布袋(古時稱“茱萸囊”)。

茱萸是一種落葉小喬木,開小黃花,果實橢圓形,紅色,味酸,可入葯。果實稱“萸肉”,俗名棗皮,供藥用,味酸澀,性微溫,為收斂性強壯葯,有補肝腎止汗的功效。生長於溫暖地帶,分佈於中國大部分地區,朝鮮、日本也有分佈。

形態特徵


茱萸 2張
茱萸
落葉喬木或灌木,高4-10米;樹皮灰褐色;小枝細圓柱形,無毛或稀被貼生短柔毛冬芽頂生及腋生,卵形至披針形,被黃褐色短柔毛。葉對生,紙質,卵狀披針形或卵狀橢圓 形,長5.5-10厘米,寬2.5-4.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於圓形,全緣,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淺綠色,稀被白色貼生短柔毛,脈腋密生淡褐色叢毛,中脈在上面明顯,下面凸起,近於無毛,側脈6-7對,弓形內彎;葉柄細圓柱形,長0.6-1.2厘米,上面有淺溝,下面圓形,稍被貼生疏柔毛。
傘形花序生於枝側,有總苞片4,卵形,厚紙質至革質,長約8毫米,帶紫色,兩側略被短柔毛,開花后脫落;總花梗粗壯,長約2毫米,微被灰色短柔毛; 花小,兩性,先葉開放;花萼裂片4,闊三角形,與花盤等長或稍長,長約0.6毫米,無毛;花瓣4,舌狀披針形,長3.3毫米,黃色,向外反卷;雄蕊4,與花瓣互生,長1.8毫米,花絲鑽形,花藥橢圓形,2室;花盤墊狀,無毛;子房下位,花托倒卵形,長約1毫米,密被貼生疏柔毛,花柱圓柱形,長1.5毫米,柱頭截形;花梗纖細,長0.5-1厘米,密被疏柔毛。
核果長橢圓形,長1.2-1.7厘米,直徑5-7毫米,紅色至紫紅色;核骨質,狹橢圓形,長約12毫米,有幾條不整齊的肋紋。花期3-4月;果期9-10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溫暖地帶,海拔400-1500米稀達2100米的林緣或森林中。

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大部分地區,浙江、廣東、廣西、福建、貴州、雲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朝鮮、日本也有分佈。

主要變種


山茱萸

茱萸
茱萸
別名:肉萸、棗皮、葯棗山萸肉等。
科名:山茱萸科 Cornaceae、燈台樹屬。
植物形態: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老枝黑褐色,嫩枝綠色。葉對生,卵狀橢圓形或卵形,長5—12厘米,寬約7.5厘米,頂端尖,基部渾圓或楔形,表面疏生柔毛,背面毛較密,側脈6—8對,脈腋有黃褐色短柔毛;葉柄長約1厘米,有平貼毛。傘形花序腋生,先葉開花,有4個小型苞片,卵圓形,褐色,花黃色;花萼4裂,裂片寬三角形;花瓣4,卵形;花盤環狀,肉質。核果橢圓形,成熟時紅色。花期5—6月,果期8—10月。
分佈:浙江、安徽有分佈;生於山溝、溪旁或較濕潤的山坡。
山茱萸是我國傳統中藥材,以去核后的果肉入葯。陝西佛坪縣,位於秦嶺南坡腹地,漢中地區東北部,境內多山,林木蔥蘢,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土壤疏鬆肥沃,是山茱萸的最佳生長區,自古就是山茱萸的著名產地。
南朝梁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記載:“山茱萸,生漢中山谷”。《名醫別錄》載:“山茱萸,生漢中山谷,九十月采實”。

吳茱萸

別名:曲葯子伏辣子、茶辣、臭泡子
來源:為芸香科植物吳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的近成熟果實。
茱萸
茱萸
植物形態:灌木或小喬木,高2.5~8m。幼枝、葉軸、葉柄及花序均被黃褐色長柔毛。羽狀複葉對生;小葉5~11,長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5~14cm,寬2~6cm,上面疏生毛,下面密被白色長柔毛,有透明腺點。花單性異株,密集成頂生的圓錐花序。骨突果紫紅色,有粗大腺點,每果含種子1粒。花期6~8月,果期9~10月。
分佈:生於溫暖地帶山地、路旁或疏林下。產區分佈於浙江、陝西、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四川、湖南、湖北、福建、江西。
採制:8~11月果實尚未開裂時,剪下果枝,曬乾或低溫乾燥,除去枝、葉、果梗等。

食茱萸

學名: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茱萸
茱萸
別名:紅刺楤、紅刺蔥、大葉刺蔥、仁刺蔥、刺江某、江某、越椒、毛越椒、鳥不踏等。
特徵:枝幹分佈瘤乳狀尖刺,連鳥兒也不敢在上面棲息,因此有“鳥不踏”之稱。葉片為羽狀複葉互生,長30-80厘米,小葉片為披針形,長30-80厘米,邊緣有鋸齒,小葉密布透明油腺,有芳香味,幼葉常呈紅色,故名紅刺楤。很多鳳蝶幼蟲也喜愛吃食茱萸的葉子,為誘蝶植物。食茱萸春季開花,圓錐花序,花小,黃白色。食茱萸是重要的蜜源植物,開花時常吸引許多蝴蝶、蜂類、甲蟲等昆蟲來前來吸食花蜜,形成“蝴蝶樹”的奇特景觀。果實於秋季成熟,為蓇葖果,球形,直徑0.5-0.6厘米。
味道及用途:辛苦,溫,有毒。①《千金.食治》:“辛苦,大溫,無毒。”②《唐本草》:“辛苦,大熱。”③《綱目》:“有小毒。”入肝、胃經。④《齊民要術》:“食茱萸,二月、三月栽之,宜故城堤冢高燥之處,候實開便收之。掛著屋裡壁上,令蔭干,勿使煙熏,煙熏則苦而不辛也。用時去中黑子,肉醬魚鮓偏宜用。”自古以來食茱萸就是葯食兼用的本草。在辣椒傳入中國前,是川菜辣味香料的主要來源之一。四川古人稱其為“艾子’。至明代中葉時,食茱萸已成為四川食物中廣泛使用的調味品。《本草綱目》記,食茱萸“味辛而苦,土人(此處“土人”指四川湖北一帶——引者)八月采,搗濾取汁,入石灰攪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在中國千年歷史里,茱萸也曾扮演十分重要的辛香角色,是六味中“辣”的主要來源,但因茱萸多為野生,採摘不易,而且處理工序較為複雜,在明中代辣椒從美洲傳入中國(被當為觀賞性植物),並在明後期用為調味品后,茱萸才逐漸退出廚房……
分佈:中低海拔山區到平地,常見於開闊地與次生林,現主要分佈於我國台灣地區。

草茱萸

多年生草本,高13-17厘米;根狀莖細長形,爬生,直立莖纖細,少分枝,淡綠色,無毛,基部有兩對青衫交互對生的鱗片,長2-3毫米。葉對生或6枚於枝頂近於輪生,紙質,倒卵形至菱形,長4-4.8厘米,寬1.7-2.2厘米,先端突尖,基部漸窄,全緣,上面綠色,有少數白色平貼短柔毛,下面淡綠色,疏被白色細伏毛,中脈在上面稍凸起,下面凸出,側脈3對,於近緣處向內彎曲;葉柄短,微扁,長約2-3毫米,淡綠色,近於無毛。
傘形狀聚傘花序頂生,寬約1.2厘米,被稀疏的白色平貼短柔
茱萸
茱萸
毛;總花梗細圓柱形,長約2厘米;總苞片4,白色花瓣狀,寬卵形,長0.8-1.2厘米,寬0.5-1.1厘米,先端鈍尖,基部突然收縮呈柄狀,兩面近於無毛,有7條弧形的細脈紋;花小,白綠色,直徑約2毫米;花萼管長倒卵形,長約1毫米,密被灰白色平貼短柔毛,上部有裂片4,寬三角形,外側邊緣無毛;花瓣4,卵狀披針形,長1.5毫米,向外反折,常有1-2枚花瓣背面的近頂處具1條針狀附屬物;雄蕊4,長約1毫米,不伸出花外,花藥狹卵形,淡黃白色,2室,花絲微扁,白色,無毛;花盤墩狀,無毛,低於花萼裂片;花柱圓柱形,長約1毫米,無毛,柱頭頭狀,子房下位,花托長倒卵形,灰綠色;花梗細圓柱形,長1-1.5毫米,近於無毛。核果球形,紅色,直徑5毫米。花期8月;果期不明。
產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等省。

主要價值


觀賞價值

山茱萸科植物多為喬灌木,樹榦挺拔,樹形高大,冠幅寬闊,枝葉繁茂,分枝較高,生長迅速,壽命長且耐寒和耐旱能力也較強,對土壤和光照的要求較低,很適於作行道樹,可植於庭園角隅、草坪、林緣。

藥理價值

茱萸 3張
茱萸
吳茱萸有溫中、止痛、理氣、燥濕的功效,多用於治嘔逆吞酸、厥陰頭痛、臟寒吐瀉、脘腹脹痛、經行腹痛、五更泄瀉等症。《神農本草經》中記載吳茱萸“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名醫別錄》中記載吳茱萸“主痰冷,腹內絞痛,諸冷實不消。”《藥性論》中記載吳茱萸“主心腹疾,積冷,心下結氣,疰心痛;治霍亂轉筋,胃中冷氣,吐瀉腹痛不可勝忍者;療遍身頑痹,冷食不消,利大腸通氣。”《本草綱目拾遺》還記載吳茱萸有“殺惡蟲毒,牙齒蟲匿”之功效。
山茱萸有補肝腎、澀精氣、固虛脫的功效,多用於治眩暈耳鳴、腰膝酸痛、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大汗虛脫等症。山茱萸是男人的補藥,對於腎虛、陽痿遺精、氣虛的男人都適合這種葯。《雷公炮炙論》中記載山茱萸能“壯元氣,秘精。”《名醫別錄》中記載山茱萸能“強陰,益精,安五臟,通九竅,強力。”《藥性論》中記載山茱萸可以“補腎氣、興陽道,添精髓。”《日華子本草》記載山茱萸可以“暖腰膝,助水臟。”這裡的水臟就是指腎臟,因為五臟裡面腎主水。
此外,山茱萸又能固經止血,可用治婦女體虛、月經過多等,可與熟地、當歸、白芍等配伍應用。所以,山茱萸也是一種婦科疾病的常用藥。

植物文化


風俗

古人把茱萸作為祭祀、佩飾、藥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風俗。晉代葛洪《西京雜記》中就記載,漢高祖劉邦的寵妃戚夫人於每年九月九日,頭插茱萸,飲菊花酒,食蓬餌,出遊歡宴。
插茱萸習俗,相傳始於東漢,晉代成俗。至唐代,插戴茱萸、裝飾美容、祝頌延年益壽。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歷史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時,秋高氣爽,正是茱萸成熟之時,茱萸被認為能祛病驅邪,所以古人或頭插茱萸枝,或臂佩茱萸囊,登高遊興,並把重陽節稱為登高節、茱萸節、茱萸會。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直至民國時期,一些文人秋季聚會請帖的常用款式為:“×月×日,登高萸觴,候光。”到民國以後,茱萸風俗逐漸衰退。但現在民俗仍然保留著。

附會傳說

避邪傳說
在重陽節這一天,按照中國民間風俗,人們除登高望遠、暢飲菊花酒外,還要身插茱萸或佩帶茱萸香囊。重陽節與茱萸的關係,最早見於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中的一則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學道。一日,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那天,你家將有大災,其破解辦法是叫家人各做一個彩色的袋子,裡面裝上茱萸,纏在臂上,登高山,飲菊酒。九月初九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雞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無恙。於是茱萸“辟邪”便流傳下來。
重陽這一天,採摘它的枝葉.連果實用紅布縫成一小囊,佩帶身上,可用來辟除邪惡之氣,是古來常用作防疫的中國民間葯。重陽節插茱萸之風,在唐代已很普遍,除了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外,他如杜甫的《九日藍田崔氏庄》:“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至於儲光羲在《登戲馬台作》一首詩中所云:“天門神武樹元勛,九日茱萸饗六軍。”寫南朝宋武帝劉裕在重陽節宴群僚於戲馬台,更把茱萸當作犒賞全軍的獎品了。
茱萸雅號“辟邪翁”,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很盛行,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稱為茱萸囊,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茱萸的目的在於除蟲防蛀。因為過了重陽節,就是十月小陽春,天氣有一段時間回暖;而在重陽以前的一段時間內,秋雨潮濕,秋熱也尚未退盡,衣物容易霉變。這段時間又是桂花盛開之時,所以中國民間稱之為“桂花蒸”,這時必須防蟲。茱萸有消毒,有除蟲作用,制茱萸囊的風俗正是這樣來的?
但是在宋元之後,佩茱萸的習俗逐漸稀見了。其變化的因由大概要從重陽節俗的重心的潛移中去理解。重陽在早期民眾的時間生活中強調的是避邪消災,隨著人們生活狀態的改善,人們不僅關注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的地位最終蓋過了“避邪翁”(茱萸)。
茱萸
茱萸
治瘟傳說
茱萸 2張
茱萸
從重陽節的身插茱萸和飲菊花酒,聯想到端午節的懸艾葉、飲雄黃酒的習俗。其實,端午節和重陽節,一是春夏交替,一是秋冬交替,都是疾病容易流行的時節。這也反映了我們祖先具有預防疾病的科學思想。茱萸是一味中藥。《中國藥學大辭典》解釋,本品南北皆可,入葯以“吳地”為佳,所以又稱吳茱萸。所謂的“吳地”,即歷史上的吳國。這茱萸的名字也是來自於一個傳說。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弱小的吳國每年都得按時向強鄰楚國進貢。有一年,吳國的使者將本國的特產“吳萸”藥材獻給楚王。貪婪無知的楚王愛的是珍珠瑪瑙金銀財寶,根本看不起這土生土長的中藥材,反認為是吳國在戲弄他,於是大發雷霆,不容吳國使者有半句解釋,就令人將其趕出宮去。楚王身邊有位姓朱的大夫,與吳國使者交往甚密,忙將其接回家中,加以勸慰。吳國使者說,吳萸乃我國上等藥材,有溫中止痛、降逆止吐之功,善治胃寒腹痛、吐瀉不止等症,因素聞楚王胃寒腹痛的痼疾,故而獻之,想不到楚王竟然不分青紅皂白……聽罷,朱大夫派人送吳國使者回國,並將他帶來的吳萸精心保管起來。
次年,楚王受寒舊病複發,腹痛如刀絞,群醫束手無策。朱大夫見時機已到,急忙將吳萸煎熬,獻給楚王服下,片刻止痛,楚王大喜,重賞朱大夫,並詢問這是什麼葯?朱大夫便將吳國使者獻葯之事敘述。楚王聽后,非常懊悔,一面派人攜帶禮品向吳王道歉,一面命人廣植吳萸。幾年後,楚國瘟疫流行,腹痛的病人遍布各地,全靠吳萸挽救成千上萬百姓的性命。楚國百姓為感謝朱大夫的救命之恩,便在吳萸的前面加上一個“朱”字,改稱“吳朱萸”。後世的醫學家又在朱字上加個草字頭,正式取名為“吳茱萸”,並一直沿用至今。

相關詩詞

三國魏曹植《浮萍篇》:“茱萸自有芳,不若桂與蘭。”
《西京雜記》卷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
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 3張
茱萸
吳偉業《丁亥之秋王煙客招予西田賞菊》詩:“秔稻將登農父喜,茱萸徧插故人憐。”參見“茱萸囊”。
茱萸在唐宋詠重陽的詩詞中經常提到它,這些寫到茱萸的詩詞主要有四種內容:一是佩帶茱萸囊於臂肘;二是插茱萸於發冠;三是飲茱萸酒;四是以茱萸節、茱萸會代替稱重陽節。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作者:(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謝新恩
作者:(唐)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
滿階紅葉暮。
又是過重陽,
台榭登臨處。
茱萸香墮,
紫菊氣,
飄庭戶,
晚煙籠細雨。
雍雍新雁咽寒聲,
愁恨年年長相似。
九日登高
作者:(唐)王昌齡
青山遠近帶皇州,
霽景重陽上北樓。
雨歇亭皋仙菊潤,
霜飛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鬢花宜壽,
翡翠橫釵舞作愁。
漫說陶潛籬下醉,
何曾得見此風流。
九日齊山登高
作者:(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
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
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
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
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日五首
作者:(唐)杜甫
舊日重陽日,傳杯不放杯。
即今蓬鬢改,但愧菊花開。
北闕心長戀,西江首獨回。
茱萸賜朝士,難得一枝來。
九月九日
作者:(隋)崔善為
九日重陽節,三秋季月殘。
菊花催晚氣,萸房辟早寒。
霜濃鷹擊遠,霧重雁飛難。
誰憶龍山外,蕭條邊興闌。
過裴舍人故居
作者:(唐)劉長卿
慘慘天寒獨掩扃,
紛紛黃葉滿空庭。
孤墳何處依山木,
百口無家學水萍。
籬花猶及重陽發,
鄰笛那堪落日聽。
書幌無人長不卷,
秋來芳草自為螢。
酬皇甫郎中對新菊花見憶
作者:(唐)白居易
愛菊高人吟逸韻,
悲秋病客感衰懷。
黃花助興方攜酒,
紅葉添愁正滿階。
居士葷腥今已斷,
仙郎杯杓為誰排。
愧君相憶東籬下,
擬廢重陽一日齋。
西江月
作者:(宋)蘇軾
點點樓頭細雨,
重重江外平湖。
當年戲馬會東徐,
今日凄涼南浦。
莫恨黃花未吐,
且教紅粉相扶。
酒闌不必看茱萸,
俯仰人間今古。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茱萸
含量參考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68 千卡
蛋白質1.3 g
脂肪0.2 g
水分81 g
碳水化合物17.2 g
膳食纖維2 g
可溶性膳食纖維0.2 g
不溶性膳食纖維1.8 g
灰分0.3 g
葉酸15 μg
αE2.2 mg
(βγ)E0.2 mg
胡蘿蔔素384 μg
2 mg
4 mg
24 mg
130 mg
10 mg
0.15 mg
0.2 mg
0.1 mg
0.1 mg
維生素B1(硫胺素)0.01 mg
維生素B2(核黃素)0.01 mg
煙酸(煙醯胺)0.3 mg
泛酸0.45 mg
維生素B60.02 mg
維生素C(抗壞血酸)5 mg
維生素E2.4 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