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損失
人耳在某一頻率的聽閾比正常聽閾高出的分貝數
聽力損失(hearing loss)又稱聾度(deafness)或聽力級(hearing level)。是人耳在某一頻率的聽閾比正常聽閾高出的分貝數。由於年齡關係產生的聽力損失稱為老年性耳聾;由於社會環境雜訊(年齡、職業性雜訊和疾病等影響除外)產生的聽力損失稱為社會性耳聾;職業性雜訊導致的聽力損失稱為雜訊性耳聾。
徠2021年3月,世界衛生組織發布報告說,到2050年,全球可能有近25億人,即每四人中有一人,將遭受某種程度聽力損失。
雜訊引起的聽覺敏感度下降、聽閾升高、聽覺功能障礙甚至聽力喪失,總稱為聽力損失。可分為暫時性和永久性兩種。
①暫時性聽力損失
在強雜訊環境中短時間引起的耳鳴和聽力下降,聽閾升高10dB,脫離雜訊數分鐘聽力即恢復,這種現象稱聽覺適應(auditoryadaptation);如雜訊作用時間較長,聽閾升高15~30dB,聽力需幾小時甚至幾天才能恢復,這種情況稱為聽覺疲勞(auditory fatigue)或稱雜訊所致暫時性閾移(noise-induced temporary threshold shift,NITTS或TTS),即通常所說的暫時性聽力損失(temporary hearing loss)。
②永久性聽力損失
在雜訊作用下引起聽力的不可恢復的損傷,稱永久性聽力閾移(noise-inducedpermanent threshold shift,NIPTS或PTS),也叫永久性聽力損失(permanenthearing loss)。工業雜訊引起的PTS大多由TTS發展而來,有一個慢性發展過程,在聽力圖上形成3000~6000Hz處的V字形或U字形聽力下降,即所謂4000Hz聽谷(dip)。高頻“聽谷”是職業性雜訊導致聽力損失的一個典型特徵,也是雜訊聾的前期信號。PTS通常為對稱發生髮展的,常伴有耳鳴,有時對高頻聲聽力下降,而對語言交談並無明顯影響。如繼續發展,則聽谷加深,並向高頻與低頻兩個方向擴展,直至出現雜訊性耳聾(noise-induced deafness),聽覺缺失。
聽力損失是聽覺功能障礙的表現,輕者稱重聽或聽力減退,重者稱耳聾或全聾。一般臨床上把聽力損失分為傳導性、感音神經性和混合性三類。
傳導性聽力損失:病變在外耳或中耳,使聲波傳入內耳受到障礙。
感音徠神經性聽力損失:病變在耳蝸、聽神經或聽覺中樞,引起對聲音感覺和認知功能障礙的聽力損失。
混合性聽力損失:任何導致傳導性聽力損失和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的因素同時存在,均可引起混合性聽力損失,它兼有傳導性聽力損失和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特點。
純音平均聽閾PTA:500Hz、1000Hz、2000Hz三個頻率點在決定語言可懂度的重要性中佔70%,是衡量聽覺功能的關鍵範圍。為此,世界衛生組織WHO採用500Hz、1000Hz、2000Hz這三個頻率點聽力損失的平均值,作為劃分聽力下降等級的依據。
除了上述常用的聽力損失程度分類方法之外,世界衛生組織(WHO)1997年頒布新的劃分標準,較以前的標準增加了一個4000Hz的聽閾,充分考慮了聽力障礙者的高頻聽力損失的情況,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現多採用該新標準。它根據500、1000、2000和4000Hz的平均聽力損失將聽損程度分成5個等級:26~40dB為輕度,41~55dB為中度,56~70dB為中重度,71~90dB為重度,大於90dB為極重度。
一般的,在醫院或專業助聽器驗配中心,可以進行聽力測試。通過聽力測試,可以準確地衡量聽力損失。下圖是一張聽力圖的例子:
按照國際標準,紅色的小圓圈代表右耳的氣導結果,紅色大於號代表右耳骨導結果;藍色小十叉代表左耳氣導結果,藍色小於號代表左耳骨導結果。根據國際衛生組織(WHO-1997)的定義,平均聽力損失等於氣導500,1000,2000,4000Hz的平均值。在上面的圖中,右耳的平均聽力損失為75分貝,左耳為77.5分貝。
同時,國際衛生組織(WHO-1997)將聽力損失分級如下:
平均聽力損失小於等於25分貝為正常;
平均聽力損失介於26~40分貝為輕度聽力損失;
平均聽力損失介於41~60分貝為中度聽力損失;
平均聽力損失介於61~80分貝為重度聽力損失;
平均聽力損失大於等於81分貝為極重度聽力損失。
如果您沒有聽力圖的話,粗略地估計一下:
正常的語言交流沒有問題,只是偶爾的聽不清楚他人的對話,那麼平均聽力損失一般不超過45分貝;
聽別人說話要注意聽,別人聲音小時會聽不清,看電視開很大音量,那麼平均聽力損失大約在50~55分貝;
別人一定要很大聲說話才能聽清,那麼一般來說,聽力損失不小於60分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