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歌
鮑照詩作
《吳歌》是南朝宋文學家鮑照創作的三首寫痴情女子純情的思戀詩。
夏口樊城岸,曹公卻月戍。
但觀流水還,識是儂流下(1)。
夏口樊城岸,曹公卻月樓。
觀見流水還,識是儂淚流(2)。
人言荊江狹,荊江定自闊。
五兩了無聞,風聲那得達(3)。
(1)夏口:古鎮名。因在夏水(漢水下游的古稱)注入長江處,故稱夏口。本在江北,即今湖北武漢市武昌。后三國吳孫權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黃鵠山上築城,因與夏口相對,亦名夏口。這裡指前者。樊城:古樊城縣。今湖北襄陽樊城區。與襄陽隔江相望。曹公:漢末曹操位至三公,人皆稱曹公。卻月戍:半圓的衛戍陣地。半圓形的戍樓。戍樓,邊防駐軍的瞭望樓。卻月,半圓的月亮。但觀:只看見。還:還轉。回頭。識:<吳方言>認識。認得。知道。儂:<吳方言>我(古語,多見於舊詩文)。你。流下:流下的淚水。
(2)卻月樓:半圓月牙形的戍樓。觀見:<吳方言>看見。
(3)荊江:長江中部從枝江到洞庭湖口的一段的別稱。這一段長江蜿蜒曲折360公里,河床高於兩岸平原。定自闊:一定自行寬闊。五兩:亦作“五緉”。古代的測風器。雞毛五兩或八兩繫於高竿頂上,籍以觀測風向、風力。許慎《淮南子》注曰:‘綄,候風也,楚人謂之五兩也。’”了liǎo:結束,了結。寂了。無聞:聽不見;沒有聽到。那得達:哪裡能達到。
詩前兩首寫女子在卻月戍樓遠望情人所在的方向,以所見長江流水的浩蕩無涯比喻自己淚流之多和相思之深。詩言五兩無風,意思是就連風聲也無法將自己思念的深情傳遞給對方。全詩在風平浪靜中戛然而止,留下了裊裊餘音。閨怨詩。一種是遊子思婦作。寂寞女子等待丈夫或情人歸來是南朝樂府普遍的主題。劉宋時期,以長江為界,南北對峙,男子被徵召前線作戰,妻兒留守家中是常見的。
鮑照(約414~466)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一說上黨(今屬山西)。他的青少年時代,大約是在京口一帶度過的。26歲時曾謁見臨川王劉義慶,毛遂自薦,初不得重視,后終得賞識,獲封臨川國侍郎,後來也做過太學博士、中書舍人之類的官。后因宮廷內部鬥爭,死於亂兵之中。鮑照一生沉淪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詩文,在生前就頗負盛名。詩、賦、駢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則是詩歌,其中樂府詩所佔的比重很大,且多名篇。還擅長寫七言歌行,能吸收民歌的精華。感情豐沛,形象鮮明,並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對唐代的李白、高適、岑參等人的創作有一定的影響。他與謝靈運、顏延之合稱“元嘉三大家”。有《鮑氏集》、《鮑參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