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豆鏽病

菜豆鏽病

鏽病是菜豆生產中常發的一種重要病害,特別在植株生長中後期的中下部葉片,發生嚴重時有數百至上千個孢子堆,嚴重影響葉片的光合作用,還造成水分大量蒸騰,葉片脫落,減產又降低質量。

內容詳情


菜豆鏽病的病原是疣頂單胞鏽菌,屬於擔子菌的真菌,
菜豆鏽病
菜豆鏽病
它可在同一寄主—菜豆上產生5種類型的孢子(即擔孢子、性孢子、銹孢子、夏孢子和冬孢子)。

主要癥狀


此病主要為害葉片。在菜豆生長中後期發生,染病葉先出現許多分散的褪綠小點,后稍隆起呈黃褐色皰斑 (病菌的夏孢子堆),發病初期,葉背產生淡黃色的小斑點,皰斑表皮破裂散出銹褐色粉末狀物(此為病菌的夏孢子),夏孢子堆成熟后,或在生長晚期會長出或轉變為黑褐色的冬孢子堆,其中生成許多冬孢子。葉柄和莖部染病,嚴重時危害葉柄、蔓、莖和豆莢。生出褐色長條狀突起皰斑(夏孢子堆),後轉變為黑褐色的冬孢子堆。豆莢染病與葉片相似,但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稍大些,病莢所結籽粒不飽滿。表皮破裂,散出近銹色粉狀物,通常葉背面發生較多,嚴重時銹粉覆滿葉面。
菜豆鏽病
菜豆鏽病

鑒別方法


根據癥狀不難做出。在菜豆生長後期,在夏孢子堆及其周圍出現黑色冬孢子堆,散出黑色粉狀物。在葉柄和莖上,初生褐色長條狀皰斑,散出紅褐色粉末狀物,後期產生黑色或黑褐色的冬孢子堆及冬孢子。莢上病斑與葉片上癥狀相似,但孢子堆較大。

發生規律


病菌主要以冬孢子隨病殘體越冬。第二年條件適宜時冬孢子萌髮長出擔孢子,通過氣流傳播進行初侵染。初侵染髮病後又長出大量新的夏孢子,傳播后在同一生長季可進行頻頻的再侵染。

發病條件


高溫、多雨、霧大、露重、天氣潮濕極有利於鏽病流行。菜地低洼、土質粘重、耕作粗放、排水不良,或種植過密,插架引蔓不及時,田間通風透光狀況差,及施用過量氮肥,均有利於鏽病的發生。

流行特點


在北方寒冷地區,病菌表現為典型的全孢型單主寄生菌;但在南方溫暖地區,特別是華南熱帶、亞熱帶地區,病菌只見夏孢子和冬孢子,主要以夏孢子越季,並作為初侵與再侵接種體,隨氣流傳播,從表皮氣孔侵入致病,完成病害周年循環。前造發病株上的夏孢子,就成為下一造植株鏽病的初次侵染接種體。在植株生長後期,病菌可形成冬孢子堆,但冬孢子在病害侵染中所起的作用並不重要。在廣州地區,菜豆鏽病春植的遠比秋植的嚴重。本病菌又是一類專性寄生菌,寄生專化性強,可分化成許多形態相同而致病力不同的生理小種。種和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一般菜豆比豇豆、小豆較感病;在菜豆中,矮生種比蔓生種較抗病;在蔓生種中,“細花”比“中花”和“大花”較抗病。在近年國內推介的30多個菜豆品種中,對鏽病表現抗耐病的品種有:碧豐(蔓生、較早熱,荷蘭引入)、江戶川矮生菜豆(較強,遼寧引自日本)、義大利矮生玉豆(極早熟,內蒙古引自義大利,據稱試用至今(1990年至今)未發現病蟲危害)、甘芸1號(蔓生,中早熟,遼寧大連)、12號菜豆(蔓生,中早熟,廣東廣州)、大扁角菜豆(蔓生,中熟,山東濱州)、83-B菜豆(蔓生,早熟,兼抗病毒和炭疽病,遼寧大連)、矮早18號(早熟,兼抗炭疽病,浙江農科院)、新秀2號與春豐4號(蔓生,早熟,天津菜科所)等。至於其他一般表現抗病性較強的品種,如豐收l號(蔓生、泰引)、青島架豆(蔓生,山東)、供給者與推廣者(矮生,美引)、418(蔓生,山西)等,是否也抗鏽病,則有待各地進一步觀察確定。

防治方法


1. 清潔田園,加強肥水管理,適當密植,棚室栽培尤應注意通風降溫。收穫后即時清除並銷毀病殘體,減少初侵染菌源。
2. 因地因時制宜選種抗病品種。選育和選用抗病高產良種,常年重病地區尤為重要。一般蔓生品種較感病,矮生品種抗性強些;蔓生品種中又以細花品種較抗病,大、中花品種較感病。
必要時調整春秋植面積比例,以減輕危害。在南方一些地區,例如廣州地區,菜豆鏽病春植病情遠重於秋植,在無理想抗病品種或理想防治藥劑而病害嚴重危害的地方,可因地制宜地調整春秋植面積比例,或適當調整播植期以避病。
3. 採取切實有效措施降低田間濕度,適當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性。
4.按無病早防、有病早治的要求,及早噴葯預防控病。藥劑防治:發病初期應即選噴下列藥劑:(1)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2)20%粉銹寧乳油2000倍液。(3)10%世高水分散性顆粒劑1500~2000倍液。(4)40%多硫懸浮劑350-400倍液。根據田間病情和天氣條件可隔7~15天噴一次,連續噴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