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衣衚衕

北京市東城區的人文景觀

蓑衣衚衕,明稱裟衣寺衚衕。因寺得名,清改今名,當時由雨兒衚衕派生而來。明張爵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稱裟衣寺衚衕。清朱一新京師坊巷志稿》作蓑衣衚衕,並謂,此處舊有“裟衣寺,其址疑當在此。蓑蓋裟之訛。地以寺名也。”裟衣寺衚衕改為蓑衣衚衕的原因有:一,諧音。二,其北有雨兒衚衕。

正文


裟衣寺今無考,時與福祥寺混淆。關於此,《日下舊聞考》有一條按語:“福祥寺在今蓑衣衚衕前,舊作蓑衣寺。”清及其後諸書多沿其說。當誤。因為,在張爵《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中,既有裟衣寺衚衕也有福祥寺街,並不存在一寺二名或一街二名的。
裟衣寺衚衕為什麼改為蓑衣衚衕?我以為有兩種可能:一,諧音。二,其北有雨兒衚衕。蓑衣是一種披在身上的雨具,用草與棕製成。有雨必有蓑衣。裟衣寺.改為蓑衣,或者是由雨兒衚衕派生而來。裟衣衚衕呈曲尺形,東口在南鑼鼓巷南口福祥衚衕相交。東西寬而南北窄。圖中是南北段,地勢是南低北高。故而站在北端,可以很容易地拍出西側的屋頂,一層一層地向南跌落下去。

參考資料


中華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