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田
水田
城、鎮徠、村莊、獨立工礦區內築有田埂(坎),可以經常蓄水,用於種植水稻等水生作物的土地。
水田按水源情況分為灌溉水田和望天田兩類。灌溉水田指有水源保證和灌溉設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於種植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輪作地。望天田指無灌溉工程設施,主要依靠天然降雨,用以種植水稻、蓮藕、席草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無灌溉設施的水旱輪作地。水田水田
桂林的水田
2.“水田衣”的省稱。唐 王維 《過盧員外宅看飯僧共題七韻》:“乞飯從 香積,裁衣學水田。”清 黃景仁 《慈光寺前明鄭貴妃賜袈裟歌》:“水田一襲鏤彩成,光燄至今猶未歇。”像“水田衣”。
普通水田
主要分佈在熱帶、亞熱帶、溫帶季風氣候區,全年高溫或夏季高溫熱量充足;大部分集中在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地區,降水充沛,雨熱同期,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主要集中在平原、盆地丘陵地區,地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肥沃。
在水田裡插秧的農民
主要水稻種植業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水稻單位面積產量高,種植水稻可以緩解人口對土地的壓力和對糧食的需求
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等水稻種植歷史悠久,種植水稻的傳統經驗豐富。
稻花香里說豐年
土壤:南方的水田中的土壤稱之為:水稻土。水稻土是在一定的自然環境及人們種植水稻后,採用各種栽培措施的影響下形成的。它由於長期灌溉和乾濕交替,形成了不同於旱地的土壤性狀。水稻土在種稻灌水期間,耕作層為水分所飽和,呈還原狀態;在排水、晾田、秋冬乾田季節,耕作層呈氧化狀態。這種周期性的乾濕交替過程,形成了水稻土特有的物理、化學和生物性狀。
水稻土在淹水缺氧的情況下,有機質分解比較緩慢,腐殖質程度高,肥效比較穩長,養分損失較少。但如果土壤還原性較強,有機質進行嫌氣分解,則產生多種有機酸,阻礙稻根的泌氧能力。還原性更強時,還會產生甲烷、硫化氫等有毒物質毒害稻根,嚴重時稻根發黑、腐爛、死亡。
據研究,水田一定的還原環境,對水稻生長還是有利的,在還原狀態下,無機氮幾乎全部以氨態氮存在,這適於水稻的吸收利用,同時,氨態氮是陽離子,容易被土壤膠體吸附,不易流失。
水稻土的另一個特點是稻田淹水以後,pH值往往升高,氧化還原電位降低,從而促進磷酸鐵的水解加強,高價鐵的磷酸鹽還原為低價鐵的磷酸鹽,鐵、硅複合體也被還原。因而,土壤中的有效磷和二氧化硅含量增加,有利於水稻吸收。但滲漏性強的砂質稻田和活性鐵、鋁多以及含磷酸鈣鹽為主的稻田(土壤中殘留大量的有機質的例外),有效磷則減少。對這類稻田則要在增施有機肥的同時,增施磷肥,才能滿足水稻生長對磷素的需要。
水田淹水以後,三價鐵被還原為能溶於水的亞鐵,錳也發生類似的變化,鉀也有部分被鐵、錳、銨等離子置換而釋放出來,供水稻生長需要,而且亞鐵和硫化氫結合生成硫化亞鐵沉澱,減輕硫化氫的危害。這些都是水田在淹水以後適當的還原環境形成對水稻生長有利的一面,但還原程度太強或還原狀態時間太久時,則對水稻生長不利。因此,要利用排灌技術、晾田、耕作等措施,使土壤對水分具有適當的滲漏性能,以調節土壤中氧化還原狀態和pH值,不斷更新土壤營養環境,滿足水稻生長發育對養分的需要。
水稻土在中國分佈很廣,佔全國耕地面積的1/5,主要分佈在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平原、河谷之中,尤以長江中下游平原最為集中。它以種植水稻為主,也可種植小麥、棉花、油菜等旱作。
氣候:中國南方大多數地區屬於亞熱帶,南部沿海少部分地帶屬於邊緣熱帶。總體上溫度從北到南逐漸降低,降水從東南到西北逐漸減少,雨、熱同季,有利於植物生長。
中國南方瀕臨太平洋和印度洋,屬於東南季風氣候區。在夏季,南方盛行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潮濕氣流向北、向西北運行,氣候潮濕多雨。在冬季,南方受大陸性氣候的影響,盛行西北風,氣候相對乾燥、寒冷。
彭頭山文化
在公元前 5000 年至公元前 2000 年期間,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的水田耕作農業發展十分迅速,呈現了格外發達繁榮的趨勢。在長江流域,繼彭頭山、皂市、城背溪農業文化之後,首先崛起的是下游地區的浙江餘姚河姆渡和桐 鄉羅家角文化,中游地區的四川大溪文化緊追其後,河姆渡文化在餘姚茅湖、鄞縣辰蛟、寧波八字橋和舟山白泉等寧紹平原東部地區均有分佈,大溪文化 則主要分佈在四川巫山縣城、湖北秭歸朝天咀、宜昌楊家灣、清水灘、中堡島、宜都紅花套、古老背、枝江關廟山、江陵毛家山、蔡家台、松滋桂花樹、公安王家崗、湖南澧縣三元宮、丁家崗、安鄉湯家崗等川鄂湘毗鄰地區。這些遺址都是明顯流行以水田耕作為主要生產習俗的,且水稻種植業都已達十 分發達的水平。繼河姆渡、大溪文化之後,嘉興馬家浜文化、京山屈家嶺文 化、餘杭良渚文化、鄖縣青龍泉三期文化和江西山背文化、福建曇石山文化、
廣東徠石峽、陳橋、金蘭寺文化以及廣西、雲南、貴州等地的新石器晚期文化 等等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的大部分農業文化遺址,都普遍流行著水田耕作,並以種植水稻為主的生產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