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晚芳

庄晚芳

庄晚芳,茶學家、茶學教育家、茶葉栽培專家是我國茶樹栽培學科的奠基人之一。畢生從事茶學教育與科學研究,培養了大批茶學人才。在茶樹生物學特性和根系研究方面取得了成果。晚年致力於茶業的宏觀研究,對茶歷史以及茶文化的研究作出了貢獻。著有“茶作學”、“茶樹生物學”等。

1996年5月2日12時50分逝世,享年89歲。

人物簡介


庄晚芳,原名庄友禮,筆名庄友、庄驥、挽風、茗叟。1908年出生於福建省惠安縣。幼年家境貧困。1924年考取了有生活補貼的集美高等師範學校。1930年考入中央大學農學院。1934年畢業后,經趙連芳介紹,到安徽祁門茶葉改良場工作。他帶領練習生一起採茶、制茶,與茶工們工作、生活在一起,從而引起了對茶葉研究的興趣。1938年,在福建省福安農校講授茶葉課。1939年,擔任福建省茶葉管理局副局長,曾到崇安籌辦福建省示範茶廠,並在武夷山下組織開闢了數千畝新茶園。不久,他轉至浙江衢州協助吳覺農籌辦東南改良總場。1943年,福建省農林公司聘任庄晚芳為總經理,他吸收僑資,改善經營,取得很大成績,為閩茶復興打下了基礎。1948年,他先後赴香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考察,訪問了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陳先生勸他回國從事教育,他深受啟發,隨即返回福建。這個時期,他逐漸嚮往革命,做了不少有益於人民解放事業的工作。

人物事迹


教書育人培養茶學人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庄晚芳曾先後在復旦大學農學院、安徽農學院華中農學院和浙江農業大學從事茶學教育。經他培養的本科生、專科生、研究生,以及前蘇聯和越南留學生約有2000餘人。他的學生遍布全國各地,不少人已成為茶學專業的高級技術人才。1965年,他首次培養茶學研究生,成為我國茶學研究生教育的開端。
庄晚芳知識淵博,曾講授過《茶作學》、《茶葉概論》、《茶樹栽培學》、《茶葉加工學》、《茶葉經濟》、《茶葉貿易學》、《茶葉審評》、《茶樹生理》等課程。在教學中,他堅持理論聯繫實際,既重視課堂教學,又親自帶學生到茶區調查研究,參加栽茶、制茶等實踐活動。他堅持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不斷更新教材,採取啟髮式教學。他對學生要求嚴格,並言傳身教。有一次,他帶學生到安徽祁門和福建武夷山實習,親手挖掘茶樹根系,製作標本,使學生深受教育。
在教學中,庄晚芳還十分重視教材建設。1961年、1979年和1988年曾3次受農業部委託,主編全國高等農業院校統編教材《茶樹栽培學》。每次編寫,從提綱擬定,內容取捨,初稿討論直到最後定稿,他都嚴格把關,從而提高了教材質量,受到高等農業院校茶學專業師生們的讚揚。
半個多世紀以來,庄晚芳學術論著數量多,內容廣,針對性強,有獨特見解,在國內外都有較大影響。他編著的《茶作學》,早在1959年就被譯為俄文,在蘇聯出版。他撰寫的《中國的茶葉》及主編的《中國名茶》和《飲茶漫談》均被譯為日文,在國外發行。1978~1979年,他撰寫的《一日千里的祖國茶業》及《龍井茶香憶總理》在香港《大公報》上連載后,引起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以及國際友人的強烈反響和高度評價。
庄晚芳不僅重視教學和科學研究,而且還重視科學普及工作。即使在“文化大革命”逆境中,他依然克服困難,主編了《合理採茶》等4本科普小冊子。1979年,他在《中國茶葉》上撰文,大聲疾呼,要求廣大茶葉工作者“都來關心茶葉科技的普及工作”。1983年夏,當時庄晚芳已是75歲高齡,但仍風塵僕僕地與同事們一道,奔赴淳安山區考察,現場指導,並為該縣新創製的名茶揮毫題詞,定名為“千島玉葉”、“清溪玉芽”和“鳩坑毛尖”,促進了當地名茶生產的發展。1984~1988年,他還多次到廈門、泉州和桂林等地講學,親自編寫講義,普及茶葉科學知識,深受當地群眾歡迎。
創建我國現代茶樹栽培學科
庄晚芳是我國茶樹栽培學科的奠基人之一,他重視並善於總結群眾豐富的茶樹栽培經驗,主持並參加茶樹栽培基礎理論研究。1956年,他編著的《茶作學》,是我國現代茶樹栽培學的一本重要專著,既系統總結了我國茶農的寶貴經驗,又172全面介紹了蘇聯種茶的先進技術,對我國茶樹栽培的實踐及理論,都有較大的影響。50年代以前,我國的茶園種植方式幾乎全部為叢式茶園,單產低,管理不便。庄晚芳在該書中指出:“至於發展新茶園,為了適應機械化,提高生產率,應該盡量採用條式茶園的布置”。現在我國各茶區發展的新茶園基本上都是採用條式茶園的布置。
1957年,庄晚芳的另一本關於茶樹栽培的理論著作——《茶樹生物學》出版了。這是我國第一本系統論述茶樹生物學特性的專著。該書對國內外茶學界長期爭論的茶樹原產地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論證,既批駁了拜爾通(S.Baildon)和勃朗(E.A.Brown)關於茶樹原產印度的觀點;也明確指出科思司徒(Cohen Stuart)“二元論”(註:指茶樹的大葉種和小葉種各有其原產地)的錯誤;進而從野生茶樹狀況、人類利用習慣、栽培歷史以及邊緣植物的分佈規律等方面,科學地推斷“雲南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四川、貴州、越南、緬甸和泰國北部是原產地的邊緣。”庄晚芳的這一提法比吳覺農於1923年在《中華農學會報》上發表的《茶樹原產地考》更為明確,更加具體。1981年,他又發表了《茶樹原產於我國何地》的論文,對此作了進一步的論述。大量的調查研究和有關細胞學、生物化學和古生物學的研究資料進一步證明,茶樹原產地在雲貴高原的論斷是正確的。該書在論述茶樹原產地和茶樹形態學的基礎上,重點闡述了茶樹生長發育的基本規律,特別對分枝習性、新梢形成和根系發育及其與茶葉產量的關係,作了較詳細的分析,使茶樹修剪、茶葉採摘和茶園耕作、施肥等技術措施有了較系統的理論依據。它標誌著我國茶樹栽培開始從傳統經驗上升到現代科學水平。
與此同時,在庄晚芳的主持下,組織了一批年輕教師開展茶樹生物學特性的系統研究。1957年,他發表了《茶樹根系的研究》一文,這是國內專門研究茶樹根系的學術論文,使茶學界開始扭轉了只重視茶樹地上部分而忽略地下部分的傾向。在1963年召開的中國園藝學會年會上,庄晚芳等發表了題為《茶樹一些生物學特性的初步觀察》的論文,對茶樹的生長發育及其與氣候條件的關係作了較深入的探討,引起全國茶學界的重視。
1964年8月,《茶葉科學》創刊號發表了庄晚芳的學術論文——《論茶樹營養特點與茶園管理的綜合技術》。論文首先闡明茶樹的營養生長有如下特點:(1)茶樹營養生長的連續性;(2)茶樹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有先後但無明顯界限;(3)茶樹有高度適應營養條件的能力;(4)氮、磷、鉀、錳、銅、鐵、鋁、鋅、氟、鋁等為茶樹必需的營養元素。文中指出:“過去栽培上把留葉當作‘養蓬’的重要措施,其實保養根系同樣是不可忽視的,……如果栽培上忽視根系的培育,將是個很大的錯誤。”在談到低產茶園改造時,他指出:“特別是水土流失較嚴重,……土是基礎,水是命脈,水土保不住,施肥、耕作也得不到應有的效果,增產更難保證。”他在科學論證茶樹營養特點的基礎上,辯證地分析了茶園土壤管理和茶樹管理各項主要農業技術措施的作用及其相互關係。這篇論文提出的基本觀點和綜合技術措施,對我國在60年代以後建立的大面積高產穩產茶園具有理論上和實踐上的指導作用。
在此期間,庄晚芳還就茶葉採摘問題發表了很多論文。他在總結龍井茶區採摘經驗的基礎上,借用茶區普遍流行的茶諺:“割不盡的麻,采不盡的茶”,“頭茶不採,二茶不發”,“愈采愈發”,從而提出了著名的茶葉“愈采愈發”的觀點。儘管他在論文中多次闡明了“愈采愈發”的涵義及其應具備的條件,可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竟被斷章取義,橫加批判。現在,科學試驗證明,“采”與“發”存在著密切的相關性。合理採摘既是茶葉的收穫過程,也是提高發芽密度的有效措施,而且不少茶樹品種還具有“耐采”的特性。這些客觀事實,足以證明他的論點的正確性。
1984年,當茶學界隆重集會,慶賀他執教50周年的時候,農業出版社出版了由他主編的新著《茶樹生理》。這部著作,總結了他長期的研究成果,並綜合了國內外的研究進展,成為茶樹栽培學的一部重要理論著作。
此外,庄晚芳對茶樹分類的研究,也有較深的造詣。早在50年代中期,他在《茶樹生物學》一書中明確指出,國外的各種茶樹分類法“均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有茶樹類型”。60年代初,他提出了將中國茶樹區分為7個主要類型的意見。1981年,他和劉祖生、陳文懷合作發表了《論茶樹變種分類》一文,以茶樹的親緣關係、主要特徵、特性和地理分佈等為依據,綜合多年的研究資料,提出將茶樹劃分為雲南、武夷兩個亞種和雲南、川黔、皋蘆、阿薩姆、武夷、江南、不孕7個變種。此後,有人通過茶樹細胞學研究,證實上述分類較為客觀。
重視茶史研究,弘揚我國茶文化
庄晚芳對中國茶史進行過深入研究。他先後在《農業考古》、《農史研究》和其他有關刊物上,發表了15篇學術論文。他遵循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他還把茶史研究和對青年的愛國主義教育結合起來。如近年他撰寫的《茶葉與農民起義》和《茶葉與鴉片戰爭》,就是兩篇很好的文章。
1988年,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庄晚芳的最新著作《中國茶史散論》。該書彙集了他多年研究的結晶,從茶的飲用史論證茶的起源和傳播,並著重研究了茶的生產發展史、栽培技術史和採制技術史等等,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庄晚芳還高度重視研究祖國茶文化的恢復和發展。他利用各種場合、滿腔熱情地向領導和群眾作宣傳。以弘揚茶文化為宗旨的杭州“茶人之家”和廈門“茶人之家”,就是在庄晚芳的呼籲和宣傳后建立起來的。他在報刊上多次發表的文章中,在向青年學生講授茶文化專題課中,都特彆強調飲茶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關係。如他在《光明日報》上發表的《茶葉文化與清茶一杯》一文,就對此作了論述。1989年,庄晚芳經過深思熟慮,提出了“中國茶德”的設想,將現代茶文化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境界,他將“中國茶德”精闢地概括為“廉、美、和、敬”四字。所謂“廉”,就是“廉儉育德”;“美”就是“美真康樂”;“和”就是“和誠處世”;“敬”就是“敬愛為人”。
茶詩是中國古代茶文化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我國歷史上不少著名詩人,如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的蘇軾歐陽修等都曾以茶為題材,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流芳千古的美麗詩篇,使祖國茶文化更加光彩奪目。庄晚芳在積極倡導茶文化活動的過程中,還十分關注古茶詩的發掘和現代茶詩的創作與宣傳。他曾說道:“讀了一首好茶詩,正如品嘗一杯芬芳的名茶,使人心曠神怡,其樂無窮。”1989年,由他的學生錢時霖選注,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茶詩選》一書,就是在他的熱情鼓勵與悉心指導下出版的。庄先生雖已年逾八旬,但他仍興緻勃勃地參加了“浙江詩學會”。他撰寫的詩句,茶香詩韻皆濃。茲摘錄其中題為《龍井茶品評會》的絕句如下:
西湖龍井世稱珍,
炒制精工其技神;
嫩綠微芽甘亦冽,
香清味美引遊人。
(原載《浙江詩詞》創刊號,1989年)
為了弘揚中華茶文化,庄晚芳十分重視祖國歷史名茶的恢復和發展,以及新名茶的創製。為此,他多次深入茶區進行考察與指導。他和同事於1979年撰寫出版了我國第一本系統介紹全國主要名茶的專著《中國名茶》。這本書內容生動、深入淺出、文筆流暢,深受讀者歡迎。近十年來,我國名茶像雨後春筍般地發展起來,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據浙江省不完全統計,名優茶年產值已超過1億元。
熱愛社會主義祖國,關懷青年一代成長
“祖國山河如畫里,老來更愛兩文明。”這是新中國成立35周年時,庄晚芳為浙江農業大學校刊的題詞。字字表達了他對偉大祖國的熱愛,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衷心擁護。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他就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熱情地宣傳黨的政策,迎接福建解放。當人民解放軍南下福建時,庄晚芳主動向人民軍隊贈送500雙球鞋及藥品,以表達他對人民子弟兵的熱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他在上海復旦大學任教,為解放台灣,團結華僑,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在“文化大革命”逆境中,他從未動搖過對黨和社會主義的信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他更加精神振奮,壯心不已。1982年,庄晚芳就減輕茶葉稅收問題向黨中央提出了合理化建議,幾天後,就收到了複信。他十分激動地對大家說:“黨中央如此器重知識分子,我們更應該為四化建設出謀獻策。”他不但經常向各級黨政領導就茶葉產銷體制改革、改進茶葉品質、普及科學技術、加強人才培養、深化教學改革等方面提出過一系列建設性意見,他懷著滿腔熱情,不知疲倦地工作。據不完全統計,近12年來,他主編與撰寫的論著達150餘萬字,超過了他過去40餘年的總和。正如一位詩人在慶賀庄晚芳執教50周年時所贊:
碩果秋林滿,群賢祝賀忙;
庄公志愈健,黃花晚更芳。
庄晚芳平時助人為樂,熱心培養中青年一代。1979年,農業出版社約請他寫兩本科普讀物,這對他來說,是輕而易舉的事。但他卻將這個任務主動讓給兩位中年教師去承擔,並給予具體指導,仔細審閱和修改初稿,使他們得到鍛煉的機會。1983年11月,浙江省茶葉學會召開理事會,醞釀推選中國茶葉學會理事候選人,他主動要求退居第二線,並積極推薦中青年同志上第一線。他的意見受到與會者的稱讚。此外,他對來訪者和登門求教的中青年,不論職位高低都毫無例外地熱情接待。對來自全國各地的信件、論文和譯稿,他都認真校閱和修改,並及時函復。特別是當他嚴重的氣管炎複發時,也不肯停止工作。這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博得了人們的稱讚和尊敬。黨和政府對他作出的傑出貢獻和他的崇高品德,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表彰。1984年,他榮獲陳雲同志親筆簽署的表彰狀,這個榮譽他是受之無愧的。

人物經歷


1908年8月20日(農曆)出生於福建省惠安縣。
1927年畢業於集美高等師範學校。
1930年考入中央大學農學院,1934年畢業,獲農學學士學位。
1934—1937年任安徽祁門茶業改良場技術員。
1937年任中央大學農學院助教。
1937—1938年任福建省農業改進所技士,福安社口茶場技師。
1938—1939年任福建省貿易公司晉江辦事處主任。
1939—1940年任福建省茶葉管理局副局長。
1940—1941年任福建省建設廳技正。
1941—1942年任東南茶葉改良場技正。
1942—1943年任中國茶葉公司研究課課長。
1943—1948年任福建省農林公司總經理、董事長,兼任協和大學教授。
1949—1952年任上海復旦大學農學院教授。
1952—1954年任安徽農學院、武漢華中農學院教授。
1954—1991年任浙江農業大學茶學系教授。
1955年任浙江公安廳十一處茶葉技術顧問。
1956年被選為浙江省茶葉學會第一、二、三屆副理事長,第四、六屆名譽理事長。
1964年被選為中國茶葉學會第一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1980年任商業部茶葉加工研究所名譽所長。
1988年任司法部全國勞改系統茶葉協會名譽理事長,浙江“茶人之家”名譽理事長,浙江茶葉集團公司顧問。
1989年任杭州中國茶葉博物館顧問,福建省三明市茶業公司顧問。
1990年任福建茶藝館顧問。
1996年逝世。

主要論著


1 庄晚芳.東南茶樹品種初步調查.萬川通訊,1942(2).
2 庄晚芳.茶樹扦插的必須條件.中國茶訊,1950(8).
3 庄晚芳.中國的茶葉.上海:永祥印書館,1950.
4 庄晚芳.世界最北的茶區.茶葉導報,1953(2).
5 庄晚芳.茶作學.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56.
6 庄晚芳.茶樹生物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
7 庄晚芳等.幼齡茶樹修剪時期試驗.茶葉,1957(1).
8 庄晚芳.茶樹根系的研究.浙江農學院學報,1957.
9 庄晚芳.關於茶樹品種的研究方向、方法及其組織領導問題的意見.茶葉,1959(1).
10 庄晚芳.論愈采愈發.茶葉,1959(1).
11 庄晚芳等.茶樹水仙品種生物學特性的研究.浙江農業科學,1960(2).
12 庄晚芳等.茶樹一些生物學特性的初步觀察.中國園藝學會茶葉論文選集.1960—1963
13 庄晚芳.茶樹栽培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61.
14 庄晚芳.關於茶葉愈采愈發的問題.中國農業科學,1962(2).
15 庄晚芳.論茶樹營養特點及茶園管理的綜合技術.茶葉科學,1964(1).
16 庄晚芳.一日千里的中國茶葉.香港大公報(連載),1977.
17 庄晚芳.談談茶樹種植密度問題.湖南茶葉,1978(12).
18 茗叟.略談王褒的《?約》.茶葉季刊,1978(3).
19 庄晚芳等.茶樹栽培學.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
20 庄晚芳等.中國名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
21 庄晚芳.關於我國茶葉生產區劃的初步意見.茶葉,1980(1).
22 庄晚芳等.論茶樹變種分類.浙江農業大學學報,1981(1).
23 庄晚芳.茶的始用及其原產地問題.農業考古,1981(2).
24 庄晚芳.茶樹原產於我國何地.浙江農業大學學報,1981(3).
25 庄晚芳等.飲茶漫話.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1.
26 庄晚芳等.茶樹生理.北京:農業出版社,1983.
27 庄晚芳等.徑山茶宴與日本茶道.農史研究,1983(10).
28 庄晚芳.從栽培角度談發展烏龍茶應注意的問題.中國茶葉,1983(5).
29 庄晚芳.略談茶樹分類和原產地問題.茶葉,1986(1).
30 庄晚芳.皋蘆考釋.農業考古,1986(2).
31 庄晚芳.茶葉文化與清茶一杯.光明日報,1986年10月11日.
32 庄晚芳.發揚茶葉文化,促進精神文明建設.茶葉1987(1).
33 庄晚芳等.茶樹栽培學(第二版).北京:農業出版社,1988.
34 庄晚芳.中國茶史散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
35 庄晚芳等.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茶業卷——栽培篇.北京:農業出版社,1989.
36 庄晚芳.中國茶德.茶報,1989(3).
37 庄晚芳.茶葉與鴉片戰爭.中國茶葉加工,1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