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

工業設計專業

工業設計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工業設計的基礎理論與知識,具有應用造型設計原理和法則處理各種產品的造型與色彩、形式與外觀、結構與功能、結構與材料、外形與工藝、產品與人、產品與環境、市場的關係,並將這些關係統一表現在產品的造型設計的基本能力。

發展歷程


1993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中工業設計(080316)由工業造型設計(工科試06)和工業造型設計(社科1218)合併而來。
1998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中工業設計專業代碼由080316調整為080303 。
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中工業設計專業代碼由080303調整為080205 。
2020年2月,在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中,工業設計專業隸屬於工學、機械類(0802),專業代碼:080205 。

培養目標


工業設計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和良好的社會責任感,掌握必備的自然科學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專業能力和創新意識,畢業后能從事專業領域和相關交叉領域內的設計製造、技術開發、工程應用、生產管理、技術服務等工作的高素質專門人才。

培養規格


學制與學位
工業設計專業基本學製為四年,總學分建議150~190學分。各高校可根據具體情況自行設定。
業務能力
(1)具有數學、自然科學和工業設計科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2)具有制定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分析和解釋數據的能力。
(3)具有設計機械系統、部件和過程的能力。
(4)具有對工業設計問題進行系統表達、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論證的能力。
(5)具有在工業設計實踐中選擇、運用相應技術、資源、現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術工具的能力。
(6)具有在多學科團隊中發揮作用的能力和人際交流能力。
(7)能夠理解、評價工業設計實踐對世界和社會的影響,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8)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適應發展的能力。
各高校應根據自身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學科特點、行業和區域特色以及學生髮展的需要,在上述業務要求的基礎上,強化或者增加某些方面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形成人才培養特色。

課程體系


總體框架

由學校根據自身定位、培養目標和辦學特色自主設置課程體系。課程設置應能支持培養目標及畢業要求的達成。
人文社會科學類教育應能夠使學生在從事工程設計時考慮經濟、環境、法律、倫理等各種制約因素。
數學和自然科學類教育應能夠使學生掌握理論和實驗的方法,為學生將相應基本概念運用到複雜工程問題的表述,建立數學模型,並能進行分析推理奠定基礎。
學科基礎類課程、專業類課程與實踐環節應能體現以數學和自然科學為基礎,培養學生髮現並解決該專業領域複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人文和社會科學類課程至少佔總學分的15%;數學和自然科學類課程至少佔總學分的15%,實踐性環節至少佔總學分或總學時的20%,學科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課程至少佔總學分的30%。
課程體系的設置應有企業或行業專家參與。

理論課程

通識類課程
(1)人文社會科學類
除國家規定的教學內容外,由各高校根據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確定。
(2)數學和自然科學類
主要包括數學和物理學,併合理考慮化學和生命科學等知識領域。
數學主要包括微積分、線性代數微分方程、概率與數理統計、計算方法等相關知識領域。物理學主要包括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近代物理學等相關知識領域。
數學、物理學的教學內容應不低於教育部相關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基本要求。各高校可根據自身人才培養定位提高數學和物理學(含實驗)的教學要求,以加強學生的數學、物理學基礎。
基礎類課程
學科基礎知識被視為專業類基礎知識,教學內容應覆蓋以下知識領域的核心內容:工程圖學、力學(材料力學、理論力學等)、熱流體(流體力學、熱力學傳熱學)、電工電子學、材料科學基礎等。
專業類課程
工業設計專業核心知識領域包括:美術基礎、設計手繪、構成基礎、設計概論、設計形態與表現、智能設計、產品語義學、工業設計史、設計心理學、人機工程學、產品創新設計、交互設計基礎、工業設計工程基礎、機械設計基礎等。

實踐教學

工程訓練
學生通過系統的工程技術學習和工藝技術訓練,提高工程意識、質量、安全、環保意識和動手能力,包括機械製造過程認知實習、機械製造基礎訓練、先進位造技術訓練、機電綜合技術訓練等。
實驗課程
實驗類型包括認知性實驗、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等,培養學生實驗設計、實施和測試分析的能力。
課程設計
專業主幹課程應設置獨立的課程設計,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產實習
培養學生觀察和學習各種加工方法;學習各種加工設備、工藝裝備、物流系統或流程型工藝裝備的工作原理、功能、特點和適用範圍;了解典型零件、部件和設備的加工和裝配工藝路線;了解產品設計、製造過程;了解先進的生產理念和組織管理方式;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科技創新活動
組織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工程實踐能力、表達能力和團隊精神。
畢業設計(論文)
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能力,提高專業素質,培養創新能力。選題應符合各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具有明確的工程應用背景,工程研究類和工程設計類選題應有恰當的比例,一人一題。應由具有豐富經驗的教師或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指導,支持學生到企業進行畢業設計(論文)。應制定與畢業設計(論文)要求相適應的標準和檢查保障機制,對選題、內容、學生指導、答辯等提出明確要求,保證課題的工作量和難度,並為學生提供有效指導。

教學條件


教師隊伍

師資隊伍數量和結構要求
專任教師數量和結構滿足專業教學需要,每個專業至少應有10名專任教師,專業生師比不高於24:1。校外兼職教師占教師總數的比例應不高於25%。
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比例應不低於50%。
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比例應不低於30%。
教師背景和水平要求
(1)專業背景
從事各專業教學工作的教師,其本科、研究生學歷中,至少有一個學歷為機械類專業或相關理工基礎類專業。
(2)工程背景
專任教師中具有企業或相關工程實踐經驗的比例應不低於20%,從事過工程設計和研究背景的比例應不低於30%。
教師發展環境
各高校應建立基層教學組織,健全教學研討、老教師傳幫帶、集體備課和重點研討教學難點等機制。
各高校應為教師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條件。有合理可行的師資隊伍建設規劃,為教師進修、從事學術交流活動提供支持,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包括對青年教師的指導和培養。
各高校應擁有良好的相應學科基礎,為教師從事科學研究與工程實踐提供基本的條件、環境和氛圍。鼓勵和支持教師開展教學研究與改革,指導學生開展學術研究與交流、工程設計與開發、社會服務等。使教師明確其在教學質量提升過程中的責任,不斷改進工作,滿足專業教育不斷發展的要求。

設施資源

教學設施要求
(1)教室、實驗室及設備在數量和功能上滿足教學需要。有良好的管理、維護和更新機制,使學生能夠方便地使用。
(2)實驗室向學生開放,實驗設備充足、完備,滿足各類課程教學實驗的需求,實驗技術人員數量充足,能夠熟練地管理、配置、維護實驗設備,保證實驗條件的有效利用,有效指導學生進行實驗。
(3)建有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基地,吸引學生廣泛參與科技活動,提高創造性設計能力、綜合設計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
(4)與企業合作共建實習基地,在教學過程中為全體學生提供穩定的參與工程實踐的平台和環境。參與教學活動的人員應理解實踐教學目標與要求,配備的校外實踐教學指導教師應具有項目開發或工程經驗。
信息資源要求
配備各類圖書、手冊、標準、期刊及電子與網路信息資源,能滿足學生專業學習和教師專業教學與科研所需。

教學經費

教學經費有保證,生均年教學運行費不低於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指標體系》的要求,能滿足專業教學、建設、發展的需要,且隨著教育事業經費的增長而穩步增長。
已建專業除正常教學運行經費外,應有穩定的專業建設經費投入,滿足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室維護更新、圖書資料購買、實習基地建設等需求。
新開辦專業應保證一定數額的不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在內的專業開辦經費,特別是要有實驗室建設經費。

質量保障

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對主要教學環節(包括理論課程、實驗課程等)建立質量監控機制,使主要教學環節的實施過程處於有效監控狀態;各主要教學環節應有明確的質量要求;應建立對課程體系設置和主要教學環節教學質量的定期評價機制,評價時應重視學生與校內外專家的意見。
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及時掌握畢業生就業去向和就業質量、畢業生職業滿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等;應採用科學的方法對畢業生跟蹤反饋信息進行統計分析,並形成分析報告,作為進行質量改進的主要依據。
符合行業的持續改進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建立持續改進機制,針對教學質量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採取有效的糾正與預防措施,進行持續改進,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培養模式


產教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1)改善單一的教學目標,實現多元的培養目標——跨學科創新能力的培養
積極開展校企合作項目,把教學和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挑戰杯等融入到校企合作當中,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培養優秀的應用型人才。讓學生和一線的設計師近距離接觸,幫助學生找到更新的設計前沿思想、創新創業理念,對設計界的創新、跨界有更深入的了解。找尋多元化合作機會,讓學生對設計實踐有直觀的了解。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分工合作,提高團隊意識和效率,從而創新個人、團隊的設計過程和想法。
(2)改善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開放式教學過程——工作室制教學空間的展開
實施工作室改革,教師積極參與,根據現代企業設計、生產、營銷的工作流程和崗位的具體要求,將實訓課程整合為創意設計、設計製作、設計推廣三大模塊,改變了以前的單元課為連續的集中實訓。工作室在利用現有實驗室條件的基礎上,通過與企業合作,形成一個符合現代企業設計、生產、工藝、商務四大功能於一體的實訓模式,推進產教融合發展。
(3)改善設計人才的創新意識與體驗,實現科學的管理評價——綜合評價機制的實施
引入企業評價機制,包括學生在其中相關任務的完整度、解決實際問題的靈活度、團隊的協作度等綜合素質來進行反饋和評價。很多企業還會要求現場調查以及提交材料來有效地進行評價和反饋,促進學生綜合實力的提高。
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1)建立開放性教學模式
建立“學生主導性、探索性、合作性”的學習方式以逐步改變守舊的“教師說教式、課本式、課堂式”教學模式。教師在教授理論內容時引出課堂問題,全班以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和開放式學習,自主收集課內外資料,在規定時間內確立問題的分析結果,並進行彙報;學生討論構思過程中,教師同時也會參與其中,與學生互動交流;最後學生分組進行方案演示彙報,教師根據彙報結果進行講評、總結。
(2)構建實踐性課程平台
①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即通過高校與企業的合作,將企業的項目轉化為學校課程的產品設計實踐課題來源。②設計工作室平台:設計工作室是指由專業教師成立,學生為團隊成員的實踐教學模式。主要工作任務是對內負責教學課題與科研、對外提供設計服務的一種設計團隊。以設計工作室為平台的教學方式是將傳統的課堂教學轉移到設計工作室中,進行真實項目實踐。在進入工作室時學生首先掌握一定基礎的實踐理論知識,進而到工作室進行更高階段的集中訓練學習。每個工作室通常有自己的研究領域和方向,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教師的任務目標,兩者進行雙向選擇。③對外交流合作平台:工業設計專業對外合作交流平台的建立主要以學術交流、工作坊學習、交換生學習等形式為主。對外交流學習的方式有利於開拓學生眼界,形成合作機制的優勢互補。
(3)健全小組互評、自評與作業考核相結合多元化考核方式。
小組互評即學生分組相互打分,首先將同學進行分組,每個小組自主確立作業主題,共同調研數據,進行市場分析。前期工作完畢后,每個組員根據調研、討論的結果圍繞主題分別做系列化產品方案設計。在作業彙報時模擬真實項目彙報場景,學生代表通過演示組內的靈感來源、創作背景、設計思路、難題攻克等過程分別展示組內每個成員的設計方案,彙報結束后,由其他小組扮演客戶角色進行分別提出意見和建議並為該小組打分。自評及學生自己為自己打分,根據自己的實際設計情況,在小組中的工作任務及工作貢獻值的大小為自己打出客觀的分數。
多學科融合人才培養模式
(1)建立以工業設計專業為核心的多學科課程群
更新傳統的課堂教授知識,採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錄製微課視頻,讓學生課餘時間自習,課上解答疑惑,定期安排基礎課的實訓項目。縱向的工業設計核心課程為手繪、色彩搭配、表現技法、設計管理、產品設計、材料與工藝、先進位造技術與模型設計等,按照工業設計企業公司的設計流程來規劃工業設計學科知識的順序,讓課堂接軌社會,為學生提前適應工作的環境。
(2)建立產學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教師要注重與其他學科教師的課程交流,完善以工業設計專業為核心的其他課程基礎課的編排,打造具有工業設計專業特色的其他輔助課程,將感性經驗與理性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能為學生提供更好教育資源。同時,工業設計教師可以結合企業的設計項目,建立屬於自己的工作室,將產業和學科教學融合在一起,類似於國外包豪斯的實習工廠,這是一種新興的培養模式,可以將多個學科的知識結合在一起完成一個企業產品項目的設計。例如,當地的保溫杯公司需要設計一款時尚的多功能保溫杯,需要機械相關專業的工程知識,產品的尺寸圖可以用機械製圖方面的知識與技能來完成,能夠更好地將所學的工程基礎課知識運用於實踐,補齊設計中技術的短板,設計出更符合實際的產品。

發展前景


考研方向

工業設計專業可報考機械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方向、工業設計方向)、設計學等領域碩士研究生。

就業方向

工業設計專業學生適應當前工業設計發展的新潮流、可從事產品研發、視覺傳達設計及環境設計,可就業機械設計、結構設計、產品設計、包裝設計、廣告設計、展示設計、信息傳播、遊艇造型設計等領域。

開設院校


地區院校名錄
北京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工商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北京建築大學中央美術學院北京聯合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耿丹學院北京工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方工業大學
北京服裝學院北京印刷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北京城市學院------------
天津天津大學天津工業大學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天津美術學院
天津城建大學天津科技大學天津理工大學天津商業大學
河北工業大學河北石油職業技術大學--------
河北河北工程大學河北科技大學河北農業大學燕山大學
河北科技學院燕山大學里仁學院華北理工大學河北建築工程學院
石家莊鐵道大學北華航天工業學院華北理工大學輕工學院河北農業大學現代科技學院
山西太原科技大學太原理工大學晉中信息學院中北大學
太原理工大學現代科技學院山西工程技術學院--------
內蒙古內蒙古科技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工業大學----
遼寧大連理工大學瀋陽航空航天大學東北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瀋陽化工大學大連工業大學鞍山師範學院大連大學
瀋陽工學院大連科技學院瀋陽工業大學瀋陽理工大學
遼寧科技大學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大連交通大學遼寧工業大學
瀋陽大學大連民族大學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與信息工程學院瀋陽科技學院
吉林吉林大學吉林化工學院吉林工程技術師範學院吉林動畫學院
長春工業大學北華大學長春大學----
黑龍江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東北石油大學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哈爾濱石油學院哈爾濱理工大學黑龍江科技大學佳木斯大學
東北林業大學哈爾濱華德學院--------
上海同濟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海事大學上海大學
上海電機學院上海交通大學上海理工大學東華大學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第二工業大學--------
江蘇東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河海大學
南京林業大學南通大學南京農業大學金陵科技學院
徐州工程學院揚州大學江蘇理工學院無錫太湖學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常州大學懷德學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蘇科技大學
南京工業大學江南大學江蘇大學鹽城工學院
江蘇師範大學淮陰工學院常州工學院南京工程學院
江蘇海洋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徐海學院江蘇師範大學科文學院西交利物浦大學
浙江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浙江農林大學麗水學院
中國美術學院浙江科技學院寧波大學寧波財經學院
浙大寧波理工學院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杭州師範大學錢江學院中國計星大學現代科技學院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浙江理工大學浙江師範大學嘉興學院
中國計量大學寧波工程學院浙江樹人學院浙大城市學院
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嘉興南湖學院寧波諾丁漢大學
安徽安徽大學安徽工業大學安徽工程大學安徽建築大學
合肥學院安徽新華學院安徽建築大學城市建設學院合肥工業大學
安徽理工大學滁州學院安徽科技學院蚌埠學院
安徽文達信息工程學院------------
福建華僑大學福建工程學院福州大學至誠學院福建江夏學院
福州大學三明學院--------
江西南昌大學南昌航空大學江西財經大學江西工程學院
南呂理工學院東華理工大學長江學院華東交通大學江西理工大學
南呂工程學院南昌大學共青學院景德鎮陶瓷大學科技藝術學院----
山東山東大學山東科技大學青島科技大學青島理工大學
齊魯工業大學泰山學院青島濱海學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濰坊學院煙台南山學院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濟南大學山東建築大學山東理工大學山東藝術學院
棗莊學院青島大學山東交通學院青島工學院
河南鄭州大學鄭州輕工業大學河南科技大學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鄭州工商學院河南理工大學河南工業大學
中原工學院安陽工學院河南師範大學新聯學院鄭州經貿學院
湖北武漢科技大學武漢工程大學武漢紡織大學湖北工業大學
湖北美術學院湖北工程學院荊楚理工學院湖北工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武漢紡織大學外經貿學院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科技學院武漢設計工程學院長江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武漢理工大學湖北師範大學湖北汽車工業學院
江漢大學漢口學院武漢工程大學郵電與信息工程學院武昌工學院
武漢工程科技學院------------
湖南湘潭大學湖南科技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南華大學
湖南工學院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南華大學船山學院長沙師範學院
湖南大學長沙理工大學懷化學院湖南工程學院
湖南工業大學湖南工業大學科技學院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涉外學院----
廣東華南理工大學廣東海洋大學肇慶學院廣東技術師範大學
廣州大學五邑大學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廣東工業大學
廣州城市理工學院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深圳技術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嶺南師範學院廣州美術學院深圳大學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東莞理工學院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廣州理工學院廣州應用科技學院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
廣西廣西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廣西師範大學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信息科技學院廣西科技大學桂林理工大學梧州學院
柳州工學院------------
重慶重慶大學重慶師範大學重慶理工大學重慶交通大學
長江師範學院重慶工商大學--------
四川四川大學西南石油大學西南科技大學西華大學
四川音樂學院攀枝花學院成都東軟學院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
西南科技大學城市學院西南交通大學成都理工大學四川輕化工大學
四川師範大學成都工業學院四川旅遊學院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四川大學錦江學院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
貴州貴州大學------------
雲南昆明理工大學西南林業大學--------
陝西西安交通大學西安理工大學西安工業大學西安科技大學
陝西科技大學長安大學寶雞文理學院西京學院
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西安石油大學
西安工程大學陝西理工大學西安美術學院西安明德理工學院
甘肅蘭州理工大學蘭州城市學院--------
青海青海大學------------
寧夏北方民族大學寧夏理工學院--------
新疆新疆大學新疆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