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馬殿

歇馬殿

歇馬殿位於崆峒大道中段北側,毗陵柳湖鄉鄉政府與平涼八中,周圍聚集有桃源居,信伊樓等餐飲企業。該寺廟群原佔地較大,現主存原寺廟東南一腳,佔地約3.1畝,主建築有歇馬殿山門、聖母殿、觀音堂,土地祠,祠堂、齋房各一處,寺內主供三霄娘娘,側殿為新修的觀音堂,為佛教建築,曾得到平涼市佛教協會的重視。寺內有明代國槐兩顆,樹齡約六百餘年,樹木蔥蘢,古殿巍峨,神像莊嚴,儼然一座傳教弘法的寶地,由於受周圍建築限制,寺廟空間狹小,建築緊密相連,但卻有錯落有致,保持了寺廟原有的布局特色。現已成為平涼市區主要的文化旅遊景點之一。

歷史淵源


歇馬殿
歇馬殿
據記載,漢明帝八年(公元65年),明帝劉庄派遣郎中蔡歆、博士秦景等十二人赴天竺迎佛取經。公元67年,漢使梵僧用八匹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跋山涉水,回洛陽,途經平涼時,因陰雨連綿行進困難,就在路旁一處寬敞的店坊里駐足。蔡、秦二人深知取經是朝廷一件大事,即使馬隊不能早日回京也得把消息帶回京去,決定蔡歆先行一步回洛陽,秦景留在平涼駐地,料理經卷馬匹。因秦景是一名朝廷的外交官,有才學懂梵語,他 藉此機會在平涼譯經文,傳教義。一月後,馬隊離開平涼向洛陽進發。因白馬馱經有功,漢明帝劉庄就將新建的佛寺命名為白馬寺,平涼將駐過馱經馬隊的店坊改為佛殿,起名“歇馬殿”,以紀念佛教經文傳入中國之始。

發展壯大


魏晉以後佛法日隆,風行四方,歇馬殿建築初具規模,殿宇廊廡自成院落,僧房配殿錯落有致,松、柏、花、木鬱郁蒼蒼,成為著名的古剎禪寺。至唐代道教受到帝王的崇拜,唐高宗封老子李耳為“太上玄元皇帝”,崇道而不廢佛,佛道共尊,唐武宗的滅佛使道教居於主流,歇馬殿逐步成為道教宮觀,供奉道教的尊神:三清、四御、碧霞元君(子孫娘娘)、民族英雄衛青以及建殿有功的白馬將軍等尊神,此時歇馬殿建築蔚為壯觀,香火鼎盛。每年祭祀廟會,七月十二酬神獻戲,成為平涼北關一大景觀。因歇馬殿歷史悠久,廟會期間前來敬香的有隴東十七縣及毗鄰地區的寶雞等數縣市。歷史上歇馬殿幾興幾毀,目前僅有明洪武、萬曆等四百多年前建築的零星記載。史載宋、元以後歇馬殿一度曾為驛站,規模較大,唐“安史之亂”時太子李亨從馬嵬坡行馳平涼郡,駐於歇馬殿,后移住興教寺(后改為龍隱寺),清乾隆八年至民國二十二年,十方人士為求國泰民安護一方子民,兩次大興土木建成殿堂二十餘間,觀戲樓二十八間,戲台、香房、道舍、卷棚、飯廳共七十三間,廟院佔地十二畝。

沒落被毀


民國初年清代孝廉方正高溥明在殿院教學以益桑梓,繼有平師附小二部、柳湖學校。建國后,寺廟始為村社所有,宗教活動仍在繼續。直至文革爆發,寺廟塑像被毀,殿宇被占作它用,配殿級廂房用於建設鄉村小學,即為柳湖學校的初始校舍。

復興重建


改革開放后,宗教活動走上了正軌。八十年代初期,在原歇馬殿二位主持巨恆祿、么學禮的倡儀下,成立了重修歇馬殿籌備委員會,制定了重修歇馬殿章程,后根據我黨的宗教政策籌委會改為理事會,逐步恢復修建山門、大殿、壇、閣、祠、堂、齋房各一處,商業門店二十二間。歇馬殿是一個群眾性的宗教、文化活動中心,歷經變遷,幾興幾毀。崆峒區政府從當前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看,認為恢復歇馬殿原貌,把歇馬殿建成一個以崆峒文化為主題的群眾性宗教、文化、旅遊、娛樂場所十分必要,從2004年開始,已經著手規劃建設,制定了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的開發建設原則,力求仿古建築手法精堪,質量優良,觀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建成后的歇馬殿將與隍廟、寶塔、東湖、柳湖共同形成城區內人文歷史景觀,以擴充崆峒旅遊的體量和崆峒旅遊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