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抗戰紀念城
衡陽抗戰紀念城
1946年12月18日,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電令,正式命名在抗戰中犧牲最烈、貢獻最宏的的衡陽市為“衡陽抗戰紀念城”,衡陽自此成為中國唯一命名的抗戰紀念城。
衡陽抗戰紀念城是為紀念在“衡陽保衛戰”中的英烈而建,現紀念城主要由衡陽抗戰紀念城碑、紀念堂、抗戰牌坊、記功亭、忠勇亭、和平鍾、抗日文化牆、衡陽保衛戰銅鑄群雕像等紀念設施組成。2002年被公布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鑒於衡陽抗戰的悲壯,衡陽市參議會一屆二次大會決議,以議長楊曉麓為首,副議長歐柄堃和參議員王繼武、萬衡、王熾昌等五人組成請建衡陽為抗戰紀念城代表團,赴南京請願。楊曉麓為此親撰了請願呈文。
請願團一行於1946年10月20日由衡陽啟程,中央新聞社即行全程跟蹤,向國內外發布電訊。10月31日到漢口,晉謁國民政府主席武漢行營主任程潛,極蒙嘉許,即為電請行政院長宋子文、國民政府文官長吳鼎昌、國防部長白崇禧、總參謀長陳誠、內政部長和國防最高委員會,給予有力之主張。程並允於晉京時力為先容,面懇蔣介石批准建設。11月6日到南京,旅京同鄉百餘人集會歡宴,極為熱烈,京滬各報均發布新聞,一致倡導。隨後楊曉麓等又一一晉謁在京黨國各元老及各院部會首長,拜請垂顧並惠允支持。12月5日,由楊曉麓主持並演講,召開了盛大的京滬記者招待會,趙恆惕、張炯等出席講話,新聞界代表先後發言,均願力促其成,以奏事功。自后京滬各報社均以顯著地位或刊載新聞,或出特刊,或著社論,一致聲援。12月10日,楊曉麓一行至國民政府請願,除送呈請願呈文外,並附呈衡陽抗戰之損失及建設計劃和第一期建設綱要,當由文官長吳鼎昌代為接見。同日,國大代表左舜生、谷正綱、胡庶華等132人,又聯名呈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早賜核准。
蔣介石收到呈文後,深予重視。1946年12月15日,蔣召見楊曉麓,隨即於18日頒發三項電令,除核准“衡陽抗戰紀念城”命名外,並於同日分別電飭行政院和國民代表大會左舜生等聯署代表,准由中央一次性撥付巨額建設經費200億元,重造衡陽。
衡陽抗戰紀念城
湖南省衡陽市雁峰區岳屏公園內。
衡陽抗戰紀念城碑、紀念堂、紀念廣場、抗戰牌坊、記功亭、忠勇亭、和平鍾、抗日文化牆、衡陽保衛戰銅鑄群雕像。
衡陽成為中國政府唯一命名的抗戰紀念城,不但是地方人民當之無愧的城市品牌和歷史榮耀,也是無地域無黨派之分的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和集體榮耀。重拾一個城市的記憶,也是重構一個國家的完整記憶。
在八年抗戰中,衡陽,是當時全國僅有的18個省轄市之一。因其處於通往西南的公路網中心,其機場又是東南和西南空中航線的中間站,且為美軍在華最大的空軍基地,更因地處粵漢鐵路和湘桂黔鐵路的接軌點,是西去廣西、貴州、雲南和四川的唯一鐵路通道,故為西南的門戶和軍事咽喉。
從抗戰第二年(1938)武漢失守時起,衡陽成為與重慶、昆明並列的戰時中國三大中心城市,其稅收列為全國第二位,因有“小南京”、“小上海”之稱。其境內的南嶽成為全國抗戰的總司令台,蔣介石在此舉行過四次著名的“南嶽軍事會議”。此外,國共合作的南嶽游干班開辦於此,全國最大的“忠烈祠”和抗日將士總神位也構築於其山之麓。同時,以湘南重鎮衡陽為戰時中心的湖南省,自武漢淪陷后,將妄圖向西南和東南亞國家進犯的日軍,死死地拖在湘北之境長達六個年頭。在這六年裡,作為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場最前沿的中心城市和堅強軍事堡壘,衡陽城巋然屹立於世,其多年遭遇著日機的狂轟濫炸,更上演著一幕幕中國與盟軍機群騰空拼殺來犯之敵,並主動襲擊武漢、上海等敵占區的威武雄壯的活劇。
衡陽保衛戰
1944年和1946年,整個世界的目光投向了衡陽,並為這個英雄而悲愴的城市戰慄。在1944年即抗戰勝利前一年,衡陽首當其衝成為日軍“ 1號作戰計劃”中打通東南亞大陸交通線的攻擊目標。6月下旬,這裡發生了一場震驚中外的城塞爭奪戰,史稱“衡陽保衛戰”。國民革命軍第10軍(軍長方先覺)守城的愛國將士和衡陽人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與10倍於我之敵血戰長達48天,聲崩雷電,氣吞山河,驚天地而泣鬼神。毛澤東揮筆寫下了“守衡陽的戰士們是英勇的”,蔣介石則書之為“全世界稀有之奇迹”。此役被譽為“論功侔於蘇聯史丹林(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這場屠城之戰,衡陽近5萬幢房屋只剩下完整的5幢,是中國境內唯一被日軍炮火全部炸毀的城市,與德國漢堡同為二戰中破壞程度最大的都市。不僅如此,大兵之後,又逢凶年。1945年抗戰勝利后至次年,衡陽又遭受到百年未遇的旱災,中國和聯合國官員勘災所見,咸認“衡陽災情,世界第一”。以衡陽為中心的湘南地區,餓殍遍野,慘絕人寰,竟密布著戰後地球上最密集的200萬坐以待斃的饑民群體,其中衡陽市縣即達44萬之眾。
這是那場民族聖戰中一個最為偉大的英雄城市,又是在戰時被夷為平地、戰後瀕於滅絕之境的最為悲慘的湖湘文化重鎮和千年文明古都。(更多信息參考“衡陽保衛戰”詞條)
《衡陽紀功碑銘》
在紀功亭旁,還刊立了湘籍名宿章士釗親自撰寫並手書的《衡陽紀功碑銘》,此系楊曉麓專程由京赴滬拜請而成。其文曰:國家禦寇之第七年,寇新熾於海上,則拼力一向,從陸路謀通西南,而衡陽適當其沖。衡陽地居大維,襟帶南脈,雅擅形勢,顧無固可負,無險可守,所謂四戰之區,如中原之滎陽成皋也。是役也,敵以十師之眾,分薄城下,環而攻之,日夜炮聲不息,而我軍人數懸絕,器備不完,僅僅以第十軍之殘卒,合居民之爭死敵者,以血肉待盡之身,當虎狼繼長之勢,如是者,相持至四十八日之久。比之有唐雎陽以孤城遮蔽江淮,外無蚍蜉蟻子之援,將饒巡遠南人之勇,人罹殺妾易子之痛者,其壯烈殆過之無不及焉。主帥蔣公謂守城卓絕乃爾, 影響深至,職是太平洋全役之一關捩,庶幾橫聳寰宇,下耀來葉,旨哉!旨哉!民國三十六年八月十日衡陽士夫奉命本邑易名為抗戰紀念之城,禮昭其實,何以加茲。士釗忝生斯土,浪跡在外,邦人見告是事,憾道阻,未由觀禮,歡喜讚歎,輒為之銘:船山執義敦儒素,老彭剛直矢無苟,化為南強期可守,不道無道惟蕩寇,巍巍斯城跨九有。(長沙章士釗撰並書)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章士釗的這篇碑銘,以及前述40餘幅題辭中有過半的篇章,數十年來不得而覓。直至2009年4月,由筆者(楊安)在國內一個大學圖書館內的民國殘報中首次全部發現,此或為海內孤本。至此,象徵48日保衛戰的48件碑文內容完整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