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坑鎮

錫坑鎮

錫坑鎮位於五華縣中部。距縣城15公里。清嘉慶年間.因其西部山坑產錫而得名。東與平南鎮毗鄰,西與周江、小都鎮交界,南與大都、文葵鎮接壤.北與橫陂鎮相連。

歷史背景


錫坑宋時為洑溪郡1個鄉。
清歸橫陂約管轄。
民國初年為錫坑鄉。
1947年與夏阜合併為夏錫鄉。
1950年復稱錫坑鄉。
1958年並人橫陂公社。
1978年分出成立錫坑公社。
1983年改設區。
1986年11月改為鄉。
1993年11月改設鎮。轄近江、老樓、湖塘、羅陂、長塘、東升、增華、坑口、興華、壩頭10個村,154個村民小組和1個居委會。
2000年末,全鎮有4289戶、2461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744人。華僑、港澳台同胞5400多人,有“僑鄉”之稱。

農業發展


農業大力推廣良種良法,調整結構,使單一農業逐漸向商品農業轉變。2000年,全鎮優質稻示範種植2340畝,單產1157斤;98%的水稻實行拋秧種植。還興辦各類種養小庄同500個,建立近江、老樓、羅陂、長塘、增華、坑口、興華等村荔枝基地,老樓、東升、壩頭等村龍眼基地,湖塘、東升、坑口、興華等村烤煙基地,長塘等村水產養殖基地。鄉鎮企業以開辦沙石場為主,帶動建築、紅磚等行業發展。1991年興辦錫坑複合肥廠,產品暢銷縣內和興寧、龍川、博羅等10多個縣市。2000年,實現農村社會總產值4886萬元,農業產值3032萬元,鄉鎮企業總收入3310萬元,農村人均年純收入3208元。

錫坑交通


錫坑交通通信方便。1992年建成跨琴江的錫坑大橋,1999年改造擴寬惠水線錫坑段7.8公里並鋪設水泥路面。實現村村通公路。1995年開通程式控制電話。鎮利用改造過境省道契機,將圩鎮部分門店全部拆舊建新,新建農民街和新街各1條、門店l 10間,以及佔地1000多平方米的農貿市場。一個功能較齊全的錫坑圩初具規模。

社會事業


錫坑是世界球王李惠堂的故鄉,足球運動活躍。1984年,有老樓、羅陂、湖塘、近江等5個村組織足球隊,其中老樓隊連奪2屆縣“球王杯”。至2000年,又新辟足球運動場7個,新建教學樓7棟,面積1.55萬平方米。全鎮已完成掃盲任務和普及初級教育,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1982年,錫坑中學轉為公辦中學;1985年易名端本中學。鎮辦有小學10所,教職工246人,在校學生5243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3%。還建有廣播站、有線電視站、錫坑老人康樂會和文化活動中心。鎮有衛生院.村有衛生所站,初級醫療衛生網路覆蓋全鎮。
特產有全縣聞名的錫坑自製咸面,具有線細、軟韌、人味爽口之特色。
民俗活動有錫坑“神農節”。每年農曆5月26日舉行,熱鬧非凡。
文物古迹有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李惠堂故居聯慶樓,位於老樓村,始建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三式四合院布局,四角分置4個炮樓。

當地名人


李惠堂(1905-1979),字光梁,號魯衛,五華縣錫坑鎮人。17歲時因球技超人入選香港南華體育會足球隊,1923年起多次出征南洋參加遠東運動會,亞洲運動會等足球賽,屢建奇功,名揚四海,後任上海復旦大學體育系主任、國家足球隊教練、亞洲足球協會會長、國際足球總會副會長等職,並著有《足球技術》、《足球裁判》、《球圃菜根集》等書,被稱之為“足壇宿將”和“亞洲球王”。當時曾有一句俗語:“聽戲要聽梅蘭芳,看球要看李惠堂”,可見李惠堂在當時的社會影響。李惠堂故居座落在錫坑鎮,是一座典型的“四點居”民居,故居里展示一些有關李惠堂生平事迹。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記者魏凡報道)1月30日上午,“迎奧運紀念球王李惠堂”系列活動新聞發布會在北京廣東大廈召開,北京梅州人海外聯誼會會長周杰民、中國文聯副主席、原廣播電視部副部長、原中央電視台台長楊偉光、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文化交流部副部長杜海東、北京市歸國華僑聯合會副主席蘇建敏、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原黨委副書記曾妙南等嘉賓以及相關單位的負責人出席了這次發布會。
“迎奧運紀念球王李惠堂”系列活動旨在迎接2008年在北京舉行的第29屆世界奧林匹克運動會,宣傳球王李惠堂高尚的體育道德、高超的足球技巧、為國爭光的拼搏精神,振興中國足球奉獻一份力量。
從2006年起,北京梅州人海外聯誼會發起倡議,並與海內外有關社團和單位聯合,已經陸續開展了相關的系列活動。到目前為止,活動籌委會廣泛收集和整理球王李惠堂有關資料、圖片和實物等,在此基礎上,分別在梅州旅京鄉親的團拜會、在河南安陽的全球客家崇正總會年會上展出,受到熱烈歡迎。活動籌委會還與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華語台合作,聯合舉辦了“迎奧運記錄球王李惠堂”知識問答活動。活動結束時,共收到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以及我國港澳台地區的答卷5000多封。
“迎奧運紀念球王李惠堂”系列活動得到了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文化交流部、北京市歸國華僑聯合會和中國足球協會等單位的大力支持。
據悉,本次活動還將繼續開展更為豐富、貼近主題的相關係列活動項目。2008年3月份,在京召開足球界部分老領導、老教練、老足球運動員和球迷代表座談會,共同緬懷球王李惠堂,為振興中國足球出謀劃策;奧運會前,在中央電視台體育頻道,播出紀念李惠堂專題片;奧運會後,在中國體育博物館內設立球王李惠堂展板和安防李惠堂雕像;奧運會後,在奧林匹克公園內安放球王李惠堂大型塑像;系列活動結束后,編輯出版《球王李惠堂紀念畫冊》。
李惠堂(1905-1979),祖籍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錫坑鎮。1921年,16歲的李惠堂加入香港南華足球隊,先後擔任香港足球隊、上海樂群、樂華足球隊、中華足球隊等足球隊隊長,併入選中國代表隊。李惠堂馳騁足壇二十多年,曾先後率中國足球隊參加過1936年第十一屆柏林奧運會、遠東運動會;出訪東南亞、歐洲、澳洲等國家,與來訪的各國足球隊進行過幾百場足球場,共獲得包括“世界球王”在內的50多個榮譽稱號、100多枚金質獎章和120多座獎盃。他還曾5次代表國家隊參加遠東運動會,均獲得冠軍。據統計,在他足球生涯中,共射進近2000個球,為世界之最。他曾擔任過亞洲足協副會長、國際足聯副主席等職。對推動中國、亞洲及世界足球運動的發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李惠堂不僅球技高超,在足球理論方面也很有建樹。著有《球圃菜根集》、《雜果盤》、《足球裁判》、《魯發衛吟草》、《南遊散記》等足球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