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克索
漢語辭彙
拖克索,拼音tuō kè suǒ,漢語為莊園、田莊、農莊之意。《清文鑒》:“田耕的人所住地方叫拖克索”。可知拖克索不是一般的村莊、居民點,而是一種特設的農業生產的組織形式。
拼音:tuō kè suǒ
英文:tokso
據清代較早的原始檔案記載,丁末年五月,努爾哈赤派幼弟卓里克圖貝勒、額亦都巴圖魯、費英東扎爾固齊、扈爾漢蝦率兵1000人出征,襲取赫席赫鄂謨 和蘇嚕佛納赫拖克索,俘虜2000人而歸。丁末年,即明萬曆三十五(1607年),努爾哈赤於是年派兵襲取二地的拖克索,說明拖克索設置在這之前無疑。可惜《滿文老檔》的記事始於萬曆三十五年,所以難以從中看到更早的關於拖克索的記載
女真人社會中出現拖克索,從朝鮮文獻記載中可追溯到15世紀30年代。《李朝實錄》記載:明正統二年(1437年)十月,“(李朝世宗)遂傳旨曰:平安道都節制使李蕆入討婆豬賊,令大臣議功。右議政盧閈啟云:此不足賞也,蕆之所討,不過一二農幕而已,何功之有”。在關於這一件事的記載中更有不稱“農幕”而直書“田莊”者:“(九月)十一日,左右軍入古音閑地,夾攻賊田莊,賊各逃遁。”這裡所稱的“賊”,均指建州女真人,至遲在15世紀30年代,女真人就已建立起一些拖克索了。
不過拖克索在女真人生活中大量出現,還是在努爾哈赤興起以後的事。努爾哈赤興起之初,建州的拖克索數量還不多。而且農幕的所有者都是比較高的八旗首領,如:“奴酋農幕”就是努爾哈赤本人的,“小酋農幕”是舒爾哈齊的,“阿斗農幕”是努爾哈赤從弟的,“童時羅破農幕”是舒爾哈齊女婿的,“童流水農幕”是蔓遮地方首領的。但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努爾哈赤陷明撫順、東州、馬根丹、撫安堡、花豹沖、三岔兒堡、清河、一堵牆、鹼場等地區,翌年,破,,明軍及朝鮮援軍,取開原、鐵嶺,隨著軍事征戰的勝利,俘獲人口的增加,統治地區的擴展,拖克索急劇增加。據曾在薩爾滸之戰中被俘,在后金生活一年多的朝鮮官員李民寏說:“自奴酋及諸子,下至卒胡,皆有奴婢(互相買賣)、農莊(將胡則多至五十所),奴婢耕種以輸其主。”從申忠一到李民寏相隔十幾年時間,上至努爾哈赤,下至八旗軍卒,都置拖克索,而且“將胡”所佔之數量竟達50餘所。此後隨著對明戰爭的不斷發展,還不斷設置拖克索。如天命六年(1621年)閏二月(尚未進瀋陽),后金“在尼堪(即漢人)放棄的范河路”“設置八貝勒拖克索” 。說明拖克索這種農業生產組織形式在後金轄區已經相對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