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龍逄

夏朝宰相

關龍逄(前1713年—前1620年),男,生於夏廑19年,卒於夏桀32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名相。發、桀兩代夏王的宰相。故里在今惱里鎮龍相村。

因為進諫忠言而被殺,享年93歲。

人物生平


獻圖死諫
夏王朝從公元前21世紀建國,直至公元前16世紀,到了最後一個君王夏桀。夏桀很是喜愛妺喜,說話皆言聽計從。他竭力民財,修瓊宮飾瑤台。將肉砌於糟堤,將脯懸於林間。酒池可以行船,糟堤可望十里。夏桀的所作所為,遭到民眾的強烈反對,老百姓對他恨之入骨。夏桀卻很不以為然,還十分狂妄地把自己比作永遠不落的太陽。
古代有善養龍者,故有豢龍氏,關龍逄為古豢龍氏的後代,也稱豢龍。對於夏桀的暴行,作為夏朝的大夫、賢臣,關龍逄實在看不下去,他多次向夏桀進諫,要他關心百姓和國家說:“作為人君,你要謙恭待人,對人臣要互相敬信,要愛護人才。只有這樣天下才能安定,社稷宗廟才會穩固。像你這樣,趕走自己的宗族,辱沒自己的舊臣,輕其賢良,丟棄禮義,用財無度,殺人無數,老百姓都想讓你早點滅亡。人心已去,老天也不會保佑你,這樣很快就會亡國的”。但夏桀根本聽不進去。
經過長期思考后,關龍逄決定以獻黃圖,進行死諫。黃圖,是一種關於地輿、陵廟、宮觀、明堂等事的圖畫,藉此說明當前有亡國的可能,形式甚是危急。他到夏桀居住的王宮,夏桀正不知廉恥地和妺喜尋歡作樂,準備作長夜之飲。關龍逄獻了黃圖,說明來意,故意立而不去。夏桀看到關龍逄的樣子,很是不耐煩地說:“你又在這裡妖言惑眾,快下去吧!”關龍逄怒目而視,站著一動不動。夏桀早就對這個絮絮叨叨,凈說不中聽話的關龍逄厭煩極了,便什麼也不說拿起黃圖燒毀了。接著喊來賓士把關龍逄囚禁起來,不久就把他殺了。
屍骨安葬於家鄉龍城,因關龍逄官居相位,后改龍城為龍相。
夏桀殺害了關龍逄,更加肆無忌憚,再也沒人敢犯顏進諫了。這時居住在東方的商民族日益興盛起來,首領商湯在謀臣伊尹的輔佐下,率師討伐夏桀。夏桀的軍隊不堪一擊,在鳴條(今長垣縣西南)一戰便徹底潰敗了。夏桀逃奔安徽南巢,死於亭山,夏就此滅亡了。

人物爭議


人物經歷的三種傳說
說法一
關龍逄
關龍逄
據檔案館文獻史料記載:關龍逄也稱豢龍,是古代豢龍部族的後代。夏桀荒淫無道,不理朝政,築傾宮飾瑤台,遠賢臣,親小人,諫者皆殺之。夏桀終日與美女妺喜尋歡作樂,對妹喜言聽計從還十分狂妄地把自己比作永遠不落的太陽。對於夏桀的暴行,作為夏朝的大夫、賢臣,關龍逄實在看不去。他多次向夏桀進諫,要他關心百姓與國家,但夏桀根本聽不進去。經過長期思考之後,關龍逄決定以獻黃圖進諫。所謂黃圖就是一種地圖,關龍逄想藉此說明形勢危急,夏桀應多關心朝政。關龍逄獻了黃圖,故意立而不去。夏桀看到關龍逄的樣子,心裡很不耐煩,就說:“你還有什麼惑眾的妖言要說?”關龍逄怒目而視。夏桀早就對這人絮絮叨叨、凈說難聽話的關龍逄厭惡極了,什麼也不問便把黃圖燒毀,接著喊來兵士把關龍逄囚禁起來,不久就殺了。
說法二
夏桀時大臣,因忠諫而被桀所殺。據《韓詩外傳》記載,夏桀時,建造的酒池中可以運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長,池中之酒可供牛飲者三千人。關龍逄向夏桀進諫說:古代的君王,講究仁義,愛民節財,因此國家久安長治。如今國王您如此揮霍財物,殺人無度,您若不改變,上天會降下災禍,那時定會有不測的結果。他懇請國王改變這種情況。說畢,立於朝廷不肯離去。夏桀大怒,命人把他囚而殺之。關龍逄因忠諫被殺,在夏王朝內外引起很大不滿,很多人都不敢直言進諫,只想遠遠離去。
說法三
關龍逄
關龍逄
夏王桀讓關龍逄陪他在瑤台觀看炮烙之刑。夏桀問:“觀看這種刑罰快樂嗎?”關龍逄答:“快樂!”桀反問:“觀看酷刑為何不悲傷?”關龍逄答:“天下人認為最苦的恰恰是君認為最樂的,我是君的臣,為何不高興呢?”桀說:“現在我聽你說,說得對我就改正,說得不對我就對你施加酷刑”。關龍逄說:“我看君頭上懸著危石,腳下踏著春冰,頭頂危石無不被石覆壓,腳踏春冰無不下陷。”桀笑道:“你是說國家滅亡,我要同國家一起滅亡。你只知我要滅亡,卻不知你現在就要滅亡嗎?”桀對關龍逄施以炮烙之刑,關龍逄赴火而死,葬在今靈寶市孟村村西。
不管關龍逄被殺原因如何,有一點是肯定的,即夏桀殺了關龍逄后,更加肆無忌憚。而商民族日益興盛起來,一舉滅了夏朝,夏桀和妺喜一同逃奔到安徽南巢(今安徽巢湖)死於亭山。
關龍逄半身像
關龍逄半身像

史籍記載


《舊唐書·太宗本紀》

後世紀念


墓葬

在長垣縣城東南10公里處的龍相村,原有一座大墓,據傳是夏朝末年犯顏直諫的忠臣關龍逄的陵墓。唐太宗東巡致祭,唐開元十三年(725)立碑,大書“夏直臣關公之墓”,俗稱“相國墓”,訛傳為相公墓。宋朝紹聖四年(1097)始建祠堂於靈寶縣城東關(舊址已被三門峽水庫淹沒)。歷代過往官員必到墓前拜謁,沿為習俗。清末民初,墓前還有陵廟。現僅存一座一丈多高的土冢。
關龍逄墓
關龍逄墓

石碑

明代龍相認掘地得一石碑,長約3尺,寬1尺6寸,字徑6寸,碑中有四個古篆字曰“一片忠肝”,不知為何代所刻。明朝時期,人們十分敬仰這位有史以來第一位因進諫而遭屠戳的忠臣,便將他和商末因進諫被商紂王剖心殺害的比干一同紀念。到滿清,雙忠祠經明、清兩代多次重修,規模宏大,香火旺盛,再加上祠內有高聳入雲的興文古塔,當時實為長垣一盛景。人們又將“一片忠肝”石刻移於神座前,整天香煙繚繞,遊人不斷。

詩頌

關龍逄雖遭受了“炮烙之刑”,但由於他敢為民請命,勇於犯上死諫,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擁戴。唐朝時,人們為關龍逄樹碑,碑上刻:“夏直諫臣關公之墓。”清代詩人許鵬扶寫詩讚頌:“肝膽空披死諫君,黃河曲里有孤墳,末綿夏祚終余恨,但殞微軀豈足雲。弔古三杯田橫酒,誄芳一部屈原文,慎無說壞天王聖,知是忠魂不忍聞。”民國詩人初元方亦寫下《關龍逄墓》一首:“死諫開先第一人,千秋從此解批鱗,空言盛世能旌善,坯土何曾表直臣。”
後人十分懷念有史以來第一位因進諫而遭殺戮的忠臣,亦將他和被紂王剖心而死的比干一同紀念。修建了“雙忠祠”。到了明代中期,著名文學家,號稱“十才子”的李夢陽,撰文寫了碑文。李夢陽在碑文中對這兩位以死諫君的忠臣表現了無限的哀思和深深的敬仰。因為李夢陽文章寫得好,字又寫得好,《雙忠祠碑》堪稱一絕;再加上兩位忠臣品德高尚,故人們稱此為長垣“三絕”,直到清代還有人賦詩讚頌,詩曰:“勁草堂前古柏垂,雙忠遺留使人悲。欲知直節匡前代,更讀中原三絕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