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同驥
林同驥
林同驥(1918—1993),生於北京,籍貫福建福州,1942年獲重慶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學士學位,1948年獲英國倫敦大學航空工程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空氣動力學及液體力學大師,在稀薄氣體力學、高超聲速、跨聲速空氣動力學和不可壓縮流體動力學等廣泛的領域中都有重要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再入飛行器防熱、再入物體的表面燒蝕和不可壓縮振蕩流等方面,為中國航天事業和海洋工程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1993年7月29日逝世於美國,終年75歲。
1942—1945年 任四川南川第二飛機製造廠檢驗員。
1945—1946年 任英國卜力司土飛機製造廠實習工程師。
1946—1948年 英國倫敦大學航空工程系研究生院學習,獲博士學位。
1948—1953年 任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及貝克萊加州大學博士后及研究員。
1953—1955年 任美國布朗大學研究員。
1955—1970年 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1957年任研究員。
1970—1974年 任第七機械工業部207所研究員。
1974—1978年 任第七機械工業部701所研究員、副所長。
1978—1982年 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所長。
1979—1990年 任《力學學報》副主編、主編。
1980年 任國際理論與應用力學聯合會理事、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學部委員,1982年起,任常務委員。
1982—1986年 任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1983—1991年 任亞洲流體力學學術會議副主席。
1990年任 中國力學學會第四屆理事會名譽理事。
福州市
幼年時,林同驥插班上過一年多小學。1932年夏,他在北京匯文中學開始了中學生活。1933年到1937年他隨家遷往南京,就讀於南京金陵中學。中學時代的林同驥聰敏勤奮,成績優異,經常受到學校的嘉獎。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他隨父遷往重慶,畢業於重慶沙坪壩南開中學。
目睹日本侵略軍飛機的狂轟爛炸,他決心投身航空事業,於1938年考入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1942年畢業后,在重慶市南川第二飛機製造廠從事發動機的修理和檢驗工作,還跟隨試飛。三年的實踐對他一生的科研思想有著重要的影響。他擅長理論研究,但始終高度重視生產實際、工程應用和實驗研究。
1945年,林同驥考取公費留學英國。他先在英國卜力司土飛機製造廠做了半年實習工程師,後進入倫敦大學航空工程系研究生院攻讀博士學位。在兩年半的時間裡,他如饑似渴地學習,經常是最後離開學校圖書館的一個讀者。
1948年,林同驥獲得倫敦大學研究生院航空工程博士學位。同年赴美國,在華盛頓大學從事稀薄氣體的研究和教學。當時加州大學稀薄氣體研究室是美國稀薄氣體領域研究的中心。林同驥在稀薄氣體領域的研究工作受到他們的重視,並邀請他前往加州大學工作。1953年,林同驥到布朗大學應用數學系從事流體力學和彈性力學方面的研究。
粘性流體力學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不久,夫人張斌以莫須有的罪名身陷囹圄達7年之久。當時他的3個子女還很小,在十分艱難的條件下,他承擔了人造衛星回收方案的研究工作。不久,他也受到迫害。然而,這一切都不能使他捨棄對科學的執著追求,射流理論、小曲率半徑噴管跨聲速理論研究等工作就是在當時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進行的。
1973年,林同驥投入了中國第一代洲際導彈的防熱研究。有關工作曾分別獲得全國科學大會成果獎、國防科委二等獎和國家發明四等獎。為表彰他對中國國防事業的貢獻,1984年,他獲得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頒發的“獻身國防科技事業”榮譽證章。
噴氣飛機
根據航空器薄殼結構和在高速飛行下產生高頻振動現象,他研究了圓柱殼的軸對稱型振動,提出並解決了高頻振動下殼壁截面的轉動慣量和橫向剪切的雙重效應影響問題。
林同驥在彈性力學方面的上述研究工作,在當時從方法上和結果上都具有獨創性。
稀薄氣體動力學
林同驥還分別研究了稀薄氣體在兩個平板和兩個同心圓柱間的高速流動問題。給出了高速流動下氣體粘性係數和熱傳導係數隨溫度變化時的滑流流場解,分析了壁面溫度比、流場平均馬赫數、粘性係數、氣體稀薄參數、普朗特數、比熱比、供應係數和麥克斯威爾反射係數等8個參數對壁面壓力、摩擦阻力和兩壁間熱傳導的影響,為考察較納維爾-斯托克斯方程高階的Burnnet方程中高階項作用的實驗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
林同驥在稀薄氣體領域中的研究成果,已為一些專著、教科書和物理學手冊所引用。
《力學進展》
50年代末60年代初,結合航天事業發展的需要,他從事高超聲速空氣動力學的基礎研究。他將高溫氣體的熱力學性質、統計力學、氣體動力學三者相結合,編寫了《高超聲速空氣動力學》講義,並親赴中國科技大學講授。該講義雖因各種原因沒有公開出版,但卻是一本較早的高速高溫物理氣體動力學專著。
自60年代後期起,世界能源危機對大型飛機提出了跨聲速巡航和對戰鬥機提出跨聲速機動飛行的要求。迅速發展的計算機為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使跨聲速流動的研究迅速發展。林同驥仔細分析了跨聲速流動的物理特性,指出在相應的不可壓縮流線和等勢線的曲線坐標系內,流場中任意點上可壓縮流動的流線與相應的不可壓縮流動流線之間的夾角很小,因此可將高度非線性的無粘跨聲速流動基本方程大大簡化。基於這一思想,獲得了無粘跨聲速內外流動問題的一系列成果。1980年,《無粘跨聲速流場分析》一文作為特邀報告,林同驥出席了第一屆亞洲流體力學會議,並應邀赴美國康奈爾大學、洛杉磯加州大學和加州理工學院講學。這一方法已成為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氣體動力學基礎》一書中有關跨聲速流動章節的部分內容。
海洋工程
林同驥在主持重大科研項目的同時,主要從事以波浪和旋渦為主要特徵的海洋工程流體力學研究。他主持設計、建造了中國第一座U型振蕩水槽。採用抽吸式空氣活塞激振以及對水槽彎段的精心設計,以較低的成本達到了很好的試驗段流場品質。通過解析求解納維爾-斯托克斯方程,林同驥給出了矩形截面直管中層流振蕩流動的解,揭示了流動的速度分佈隨著振蕩流動雷諾數的變化,由低頻高粘性類型向高頻低粘性邊界層型演化的特性,以及管道的壁面和角部對振蕩流動的影響。他領導課題組進行了不同Kc數下柱體振蕩繞流的理論分析和實驗,著重研究振蕩流中粘性旋渦的形成、演變、相互作用、流動圖譜轉換等當前流體力學研究中極為關注的基本流動現象。
戰鬥機
作為一位科學家,林同驥深知基礎研究對自然科學技術發展的長遠意義,為使國家基礎研究得到支持和發展,他積極參與建議國家設立自然科學基金制度。他作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理學學科評議組成員,為學科設置、學位制度的建立健全等付出了辛勤的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