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山

江西奉新縣會埠鎮山脈

越王山,當地常簡稱越山,橫跨江西奉新縣會埠鎮、仰山鄉、澡溪鄉,原名藥王山,方圓4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260米。

因山中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林中生長各種野生中草藥,如七葉一枝花黃精、萬年青、前胡土人蔘、五三等,因此得名藥王山。因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曾在此卧薪嘗膽長達十年,並在山上築城練兵,終於東山再起,於公元前473年滅吳,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由此,藥王山才改名越王山。整座山植被茂密,其中毛竹覆蓋率佔80%,為該鎮毛竹主要產地。

山頂上有塊面積約2.5平方公里的平地,是古代戰略上屯兵用武之地,故有越王城、齊雲峰、踢球場、青草場、點軍坪、跑馬侖和雷公塘等古迹,另有跨虎登仙石及跨虎登仙的傳說。宋嘉定年間(1208-1224年)山頂上建有寶蓮院,后在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乾隆四十五年(1822年)陸續重建,香火不斷,遊人絡繹不絕。寶蓮院在1972年被拆,目前遺址尚存。越王山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秀美風光吸引許多文人志士前來考察觀賞。

目前,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越王山旅遊資源開發,正積極將越王山作為奉新重點景區進行招商。

歷史沿革


越王山
越王山
越王山得名后,歷經後世千百年經營,古迹甚多。到明清時,奉新十大名勝,越山就佔有其二。一曰:越嶺雲旗。所謂“雲旗”,系指雲氣在人們眼中幻化成當年越王勾踐駐兵旌旗形狀,是當時廣為傳頌的奇景。一曰“雲峰虎跡”,雲峰即越王山上的琵琶峰,在琵琶峰前岩石上留有吳彩鸞、文簫雙雙成仙后跨虎仙去留澡下的麻鞋、柱杖、虎跡等,也是當時奉新縣著名的奇景。由於越山山雄景奇,仙道文化、佛家文化底蘊深厚,許多文人墨客常去登臨遊玩,並常有詩詠,題刻傳世,在越山上最著名的石刻有“跨虎登仙”石刻。最著名的詩詞有清朝詩人徐運啟作的《七律·越王山》:越王山上月輪收,翠黛青螺近欲浮,霸業盡隨蓮院水,雲旗猶帶土城秋,點軍坪上松杉老,走馬侖前鹿逐游,我欲登臨問興廢,晴嵐如許遠峰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