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寅

張秀寅

張秀寅,泉州觀口人,中國木偶劇表演藝術家,父兄皆泉州有名的線偶藝人。13歲拜謝有土為師,專攻提線木偶表演技藝,20餘歲,就能巧妙刻畫生、旦、凈、雜各類 人物性格。解放后,張秀寅任泉州木偶劇院院長。

簡介


張秀寅(1914~1964年),泉州觀口人,中國木偶劇表演藝術家。父兄皆泉州有名的線偶藝人。秀寅幼年受家庭熏陶,13歲拜謝有土為師,專攻提線木偶表演技藝。張秀寅學習刻苦勵精,又有父兄悉心指教,小班出師即掌握了線偶的全部操作技術。年20餘歲,就能巧妙刻畫生、旦、凈、雜各類人物性格。
解放后,張秀寅任泉州木偶劇院院長。
張秀寅參加劇團到全國巡迴演出期間,創作《火雲洞》和改編《白蛇傳》、《寶蓮燈》、《鯉魚記》等木偶戲劇本。其中《白蛇傳》的《水漫金山摺子戲,10年中演出達5000餘場。
1960年,張秀寅身患半癱之疾,但他還是親自口述泉州木偶戲的基本線規,由呂文俊將泉州提線木偶的傳統表演程式進行系統的整理,留下寶貴的木偶藝術表演的經驗。

生平


張秀寅,民國3年(1914年)9月生。父親張炳七是清末民初極負盛名的木偶戲旦角,稱“七旦”;胞兄張秀津(乳名煦目),是30年代名噪晉南的木偶戲生行台柱;外祖父林承池是清末民初木偶戲的“嘉禮才子”。張秀寅7歲時,在前清舉人楊家棟的書塾讀5年書,對平仄與聲韻的關係、音韻的押用方法,都能領會要訣,從而打下紮實的文學基礎。
張秀寅13歲拜名藝人謝有土為師。在學習中,不論唱腔、念白、線工和後台樂器,都是同科班同學之冠。他在小班學習五年又四個月,畢業時,已達到中班演員的水平。因此,他不經中班就進入他父親主持的大木偶戲班,又得到名師英曠和林庭榮的輔導。經過三四年的實踐與深造,張秀寅不僅繼承父兄生、旦行當的表演程式,而且繼承英曠和林庭榮的北(凈)、雜(旦)的表演藝術,成為林承池流派的繼承者。
張秀寅初露頭角年方21歲,此時父兄相繼辭世,戲班內外業務及家庭經濟生活都壓在他身上。民國26年,張秀寅和“嘉禮”名藝人何綻合作,取彼之長補己之短,在唱腔、道白、線工各方面更有提高。
張秀寅嗓音洪亮優美,善於變換技巧,能準確地刻畫人物性格,生、旦、凈、丑各個行當都有拿手好戲。如《哭太廟》的劉湛,《白蛇傳》的白素貞,等等。
解放后,張秀寅任泉州木偶劇院院長。1952年,泉州木偶實驗劇團與漳州南江布袋戲劇團組成福建木偶演出隊奉調進京,參加中蘇友好月的演出。張秀寅親自演出《潞安州》,當演到劇中主角陸登聞報金兵衝破水關入城,那種大氣凜然、憤慨激昂的神態以及從劍鞘拔劍揮舞迎敵的氣勢,表演得維妙維肖。當陸登退至府中,見夫人自縊,插劍入鞘,抱下屍體,念出“夫妻雙亡死何恨,陸登一劍報國恩”時,左手拈起頜下髯須,右手從腰間拔劍,從髯須下插入頸上一刎,隨手把劍揮擲台左二丈多遠。致謝幕時,許多首長和專家上台祝賀演出成功。
1964年6月,張秀寅逝世,享年5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