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李南暉的結果 展開

李南暉

清乾隆朝太僕寺正卿

李南暉:字仲晦,號青峰,又號西海雲樵,甘肅省通渭縣城關人,生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十二月十八日,七十歲時引疾卸職,回歸故居。清朝乾隆三十年(1765)出任威遠縣知縣,治縣十四載,是清代主持威遠縣政最長的一位知縣。著作有《讀易觀象惺惺錄》、《周易原始》、《太極圖說》、《慎思錄》、《憩雲集》、《活獸慈舟》、《活命慈舟》等。

人物生平


乾隆四十九年(1784)五月十二日在石峰堡事變中被殺害,時年七十五歲。乾隆帝頒旨按知府禮葬,追封為太僕寺正卿,入昭忠祠,國史館立傳,並飭令有關省縣列入“鄉賢”,一同被殺害的還有次子思沆、侄師沆均予旌表,嘉封長子宗沆承襲世職知縣。
李南暉畢身致力於求學立書、教育事業,知識淵博,望重鄉里,時人稱“南暉李爺”。在他任職十三年知縣的四川威遠縣,因政績卓著,深孚重望,敬稱“李公”。辭世后,專建李公橋,李公祠、青峰廟以紀念。據《清史稿》、《甘肅人物誌》、《隴右著作錄》、《通渭縣誌》《四川通志》、《威遠縣誌》及其它史料記載,李南暉少時家貧,“就傅”、“入庠”期間,嚴寒仍以“單布袍”護身,課餘還負“研磨”(磨面)等家務勞動,但“志氣昂昂、聰明過人、博涉群書,旋登拔萃”。平時言談、作文,常使人驚嘆。曾為關帝廟撰一對聯:“匹馬可獨行,仗此生凌霄浩氣,會風雲龍虎,別自有千年事業;雙眉可獨行,憫當時滿目群雄、同石牛腐鼠,那堪登一部春秋”。
清雍正十二年春,歲試獲冠軍,次年鄉試又中第七名,此後歷主本省秦州、河南桐柏、陝西中部等書院,桃李茂盛。
後任威遠知縣期間,仍十分重視教育事業,除視察該縣原有的風翔等五個書院,多方設法為其逐一解決經費困難外,還在縣城內增建青峰書院一所,“自捐膏火,振興人才”,並把他的“身心之學與讀書有得之言”集成《慎思錄》一書,刻石一百多塊,嵌於書院房壁,精心啟迪後人。

為人


李南暉治學嚴謹,善思慎行,不僅深究作人處事之理,懂得用中草藥給人、畜治療的醫術,著《活獸慈舟》、《憩雲集》、《天水問答》等書、而且還用三十多年的時間,潛心鑽研《周易》,造詣很深,他反覆研究《繫辭》,畫“太極河洛圖”、“八卦大象真圖”等掛於住室壁上,日夜玩味推演,終於寫出成數十萬字的《讀易觀象惺惺錄》巨著。該書圖文並茂,名聞遐邇,時人稱讚這部書“萃畢生之力成,其胸懷之高曠,志道之懇切,流露於楮墨之間”是“重訂周易”,稱讚李南暉“學問純正,踐履篤實,治行卓著,大節凜然、生平於書無所不讀,尤邃於易”,“實為隴右真儒”。
——《通渭文史》
少時家貧,十齡始入塾。勤奮好學,應對敏捷。冬日僅單衣,未見有寒相。嘗自磨一大硯以研墨習貼,蒙師王希旦見而聯句以試:“硯大文章大。”南暉應聲曰:“心寬天地寬。”王大奇之,贊曰:“此子不可羈勒。”
清雍正八年(1730),縣試、府試皆第一。次年院試優等,以生員入縣學。應制以外,通十三經,精廿一史,尤喜易理。博涉廣搜,勤心不輟。始志於經學,欲有所發明,“內以修己齊家,外以立教治人,毋徒為俗學所囿”。
雍正十三年(1735)中舉,赴京會試,屢薦未中。遂無心科舉,專意授徒治經。累聘秦州、橋陵、桐柏、中部書院山長。乾隆三十年(1765)知四川嘉定府威遠縣。在職十五載,有能名,善決獄。勤政務,究民瘼,築城池,固河堤。建萬年橋,民稱“李公橋”。修威遠縣誌,創青峰書院,捐俸以給諸生膏火。常集諸生,諭以修身窮理,淡泊寧靜。以所著《慎思錄》裁選警句,親筆書丹,命匠鐫石一百八十八塊,砌於青峰書院慎思堂壁,以便諸生朝夕省閱。乾隆四十一年(1776)金川之役,督運兵餉。時阿桂以軍功卓異保奏入覲,自以年老辭不赴。四十四年(1779)歸里,授徒為業。
四十九年(1784)五月十二日,甘回新教變起,率子思沆、猶子師沆召募壯夫百五十人助城守,累擲大石堅拒。城陷巷戰,與子思沆不屈殉身。威遠縣民立祠祀之。詔以知府之儀葬祭,贈太僕寺卿從三品,供昭忠、鄉賢祠。《清史稿》、《四川通志》、《甘肅人物誌》、《威遠縣誌》、《通渭縣誌》並有傳。通渭縣民敬為城隍,至今祠之。
平生潛心易理,幾近於痴。為秦州書院山長時,繪太極、河圖於宅壁,朝夕揣摩,久之豁然有悟,以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與三聖人繫辭,無不出自河圖。此世學未發之旨也。三十餘載孜孜矻矻,著《讀易觀象》四十卷、《羲皇易象新補》、《易象圖說續論》十卷。
微時師從鞏介亭十六載,介亭服膺河東薛暄,而南暉發揚修己復性之理,居敬窮理,克己養氣,躬行自省。《慎思錄》思致奧廣,實乃畢生心得,至今學者重之,清史稿藝文志存目。擇要義如次:
智勇功名不生於有欲之人,須先將自己心地洗除的干千凈凈,然後萬事做得。
只要日日見自己的不是處,便有日新之功矣。
君子以莊敬日強、安肆日偷是千真百真的實話。蓋莊敬則有所收斂,志以帥氣,豈不日強起來?安肆則無所約束,志與氣餒,豈不日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