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維和

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

謝維和,男,漢族,1954年5月生,江西上饒人,哲學博士,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教育社會學家,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1980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委員。

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校黨委常委、教育研究所所長。曾任首都師範大學黨委書記、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長期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和教育學的教學研究工作。2014年5月被聘任為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2018年1月入選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

現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

人物履歷


謝維和
謝維和
1968年10月——1971年2月,江西武平縣石門公社插隊,
1971年2月——1972年10月,江西武寧縣水泥廠工作,
1972年10月——1978年9月,江西化纖廠工人。
1978年9月——1982年7月,廈門大學哲學系學習,獲學士學位。
1982年9月——1985年7月,在廈門大學哲學系和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獲南京大學哲學碩士學位。
1985年7月——1986年1月,江西大學法律系任教。
1986年1月——1988年1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習,獲哲學博士學位。
1989年1月——1992年2月,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和北京青少年研究所工作,任副系主任和研究所負責人。
1992年3月——2002年4月北京師範大學工作,歷任校長助理、副校長。
2002年4月——2004年3月,首都師範大學工作,任黨委書記。
2004年3月——2015年9月,清華大學工作,歷任校長助理兼教育研究所所長、副校長、黨委常委。

擔任職務


代表職務

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一屆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委員。

社會兼職

辦公室
辦公室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高等教育評估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全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會副理事長、全國高等學校招生與就業研究會副理事長、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全國高校遠程教育協作組副組長、教育部教育科學研究規劃高等教育學科評審組組長、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工作評估專家委員會副主任、OECD《教育政策分析》譯叢主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

任免信息


2015年9月,謝維和同志不再擔任中共清華大學委員會常委職務;謝維和不再擔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

主要成果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學原理、教育社會學、高等教育等。先後主持並完成了國家、教育部、北京市,以及世界銀行等各種研究項目10餘項,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雜誌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9本,翻譯學術著作若干本,以及研究報告若干篇。多次參與教育部組織的重要政策法規的研討和制定、參與專業、學科的調整與規劃工作。

譯作

謝維和作品
謝維和作品
《維特根斯坦哲學導論》(荷)范坡伊森(Van Peurson,C.A.)著;劉東,謝維和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5
《馬克斯·韋伯》 (英)帕金著;劉東,謝維和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知識與控制:教育社會學新探》New directions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麥克·F.D·揚主編;謝維和, 朱旭東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未來的課程》麥克·揚著;謝維和, 王曉陽等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教育政策分析.2001》,教育科學出版社,謝維和等譯,2003年12月

著作

《當代青年社會學》,謝維和等著,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
《走向明天的基礎教育》,謝維和,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教育活動的社會學分析--一種教育社會學的研究》,謝維和著,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從分配到擇業》,謝維和、王洪才著,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影響教育中長期發展的三個問題》,謝維和,《中國教育報》,2003/07/12。
《我國教師培養模式的制度改革》,謝維和,《中國教育報》,2002/03/02。
《公共利益:基礎教育改革的首要坐標--清華大學謝維和教授談公共性視角的基礎教育》,《中國教育報》,2004/4/17。
《當前中國高等教育的轉型及其主要取向》,謝維和,《回顧與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論文集》,2003。
《當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形勢特點與戰略選擇》,謝維和,《中國高等教育》,2006.(5)。
《構建教育經費新的制度平台--兼談高等學校本科招生並軌改革的啟示》,謝維和,《中國高等教育》,2006/1。
謝維和作品
謝維和作品
《中國的教育公平與教育發展(1990-2005)》,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年07月。
《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的結構分析-1998-2004年的實證研究》謝維和、文雯、李樂夫著,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01
《教育政策分析(2002)》/OECD教育政策分析譯叢。範文曜,謝維和主編,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年03月
《試論費希特的自我能動思想》,廈門大學,1985
《柵欄內外:中國高等師範教育百年省思》,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論文

謝維和著作
謝維和著作
《變形的教育符號——從“三好學生”的討論說起,《教育科學研究》2009年 第3期中國高等教育質量中的結構問題,《高教探索》2008年 第6期
談“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政策含義,《教育研究》2008年 第6期
高校教學水平評估的合理性及其反差,《中國高等教育》2008年 第11期
大學的公共性面臨新挑戰,《教師博覽》2008年 第4期
素質教育的兩種取向及其選擇,《教育情報參考》2007年 第5期
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初期的層次結構變化,《中國高等教育》2007年 第9期
還假期獨立的價值和功能,《上海教育》2006年 第08A期
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政策走向分析——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教育政策數量變化研究,《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6年 第3期
謝維和
謝維和
榮辱觀與養成教育,《教育研究》2006年 第4期教育公平與教育差別——兼談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人民教育》2006年 第6期
當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形勢特點與戰略選擇,《中國高等教育》2006年 第5期
青少年學生的發展類型與識別的有關理論綜述,《教育科學研究》2006年 第3期
素質教育的兩種取向及其選擇, 《中國教師》2006年 第1期
構建教育經費新的制度平台——兼談高等學校本科招生並軌改革的啟示,《中國高等教育》2006年 第1期
實踐教育在研究型大學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年 第1期
高校課程的變化與特點,《教育研究》2005年 第2期
變“學歷教育”為“資格教育”,《內蒙古教育》2005年 第2期
分層、標準化與證書——高等教育內部影響畢業生就業的因素分析,《中國高等教育》2004年 第8期
我看《教育研究》——為《教育研究》雜誌創刊25周年而作:《教育研究》倡導學術交流與爭鳴,《教育研究》2004年 第4期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科學發展觀與教育的改革,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年 第2期影響教育中長期發展的幾個問題,《決策與信息》2004年 第2期
對口與適應——高校人才培養與勞動力市場的兩種關係模式,《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年 第4期
區域高等教育發展的理論支撐——評《區域大學的使命》的區域高校發展觀, 《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 第4期
現代社會教師的專業發展,《教育家》2003年 第10期
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的兩難,《農村工作通訊》2003年 第11期
中國大學生就業體制的分析,《中國大學生就業》2003年 第10期
綜合課程建設與伯恩斯坦的編碼理論,《教育研究》2003年 第8期
戰略性大學與一流大學建設的新定位,《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年 第3期
論師範院校改革與發展的三重目標,《中國高等教育》2003年 第8期
深化改革做好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教育與職業》2003年 第9期
論教育理論發展的時代特點——教育學概念體系的創新與轉型,《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 第2期
教育要先導 研究應先行,《教育研究》2003年 第1期
優質教育資源的涵義,《教師之友》2002年 第12期
論哲學社會科學教育的社會功能,《教育研究》2002年 第7期
論優質教育資源的涵義與建設,《人民教育》2002年 第11期
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謝維和教授變學歷教育為資源資格教育,《新疆教育》2002年 第7期論當前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四個基本關係,《中國高等教育》2002年 第10期
教師培訓:補充還是轉型, 《教育人事》2002年 第4期
教師培訓:補充還是轉型,《高等師範教育研究》2002年 第1期
適應新的形勢,改革和發展成人高等教育,《中國考試:下半月》2001年 第8期
我國應該建立自己的教育標準,《教育研究》2001年 第11期
當前中國高等教育的轉型及其主要取向,《中國高等教育》2001年 第6期
信息社會與“新教育”(筆談):“新教育”的社會基礎和特點,《教育研究》2001年 第1期
政策分析與教育,《比較教育研究》2000年 第6期
通過發展民族教育來促進西部地區經濟開發,《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 第2期
重要的是減輕中小學生的心理負擔,《教育研究》2000年 第4期
辦網路教育需要新的人才觀教學觀管理觀,《中國高等教育》2000年 第12期
論班級活動中的管理主義傾向:——兼答吳康寧教授的商榷文章,《教育研究》2000年 第6期
論教育科學的普及,《教育研究》1999/04
北京市城鎮普通初中校辦學條件現狀調查,《教育科學研究 1998/06
深化高校教學改革關鍵在教師——學習鄧小平教育理論的一點體會,《中國高等教育》1998/11
城鎮中青年流動人口的職業流動,《青年研究》1998/02
班級:社會組織還是初級群體,《教育研究》1998/11
謝維和
謝維和
從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看中小學素質教育的實施,《北京教育》1998/Z1論高等教育對現代社會的適應,《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8/04
化解難點:加強流動人口及移民子女教育問題研究,《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 第6期
關於建立高教體制微觀基礎的思考,《北京教育》(高教版) 1997/03
關於我國教育現代化的幾點思考,《北京師範大學》 1997/02
簡論基礎教育的價值和學校的責任,《教育研究》1997/05
關於中國青年價值觀的描述,《中國青年研究》1996/03
德育:從人本身出發,《江西教育科研》1996/05
關於“素質教育”的幾個問題,《教育科學研究》1996/01
我國教育管理體系改革的走向,《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6/03
班級作為“初級群體”的理論探討,《教育理論與實踐》1996/05
論教育與社會的資源交換,《語文教學通訊》1995/02論青年社會學的學科特徵,《青年研究》1995/08
素質、發展與教育,《教育研究》1995/12
我國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走向及其分析,《教育研究》1995/10
論現代青年的分化,《中國青年研究》1994/Z1
錯位與換位——市場經濟中青年教育的難題與對策,《青年研究》1994/01
論教育與社會的資源交換,《教育研究》1994/12
論學校在教育資源配置中的地位,《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4/06

定位與規律


主持講座

2007-5-3 來源: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於毅撰稿)
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是集學術研究,政策參與和政策實踐於一身的教授。5月1日下午2:30,他來到研究生活動中心,以自己在北師大、首師大和清華大學的管理經歷從三個方面,即一流大學的辦學方向、大學的定位以及大學的發展規律一一講述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進程中出現的現實問題,如大學管理、人才培養,高等教育的質量等重要問題做了務實地解答。我院沈紅教授主持本次講座。

辦學方向

教育不僅僅是政治、意識形態問題,而且是學術問題。謝教授說:“人變好還是變壞是一個方向性問題,教育如何使人轉變不好因素起著重要的作用。”他從三個主要方面談辦一流大學的方向問題。

公共性

首先,大學的政治方向和公共性。謝教授說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大學培養人才要受國家計劃調控,國家和大學的培養人才目標具有一致性。但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大學是獨立的法人實體,有自己的獨立性,有其獨立利益,如何協調大學與社會公共利益的關係,履行公共職能,是學校發展的根本性問題。

公共職能

過分強調公共意識和責任感對學生個人發展需要是否有意義呢?他談到自己曾陪同中國教育代表團參觀劍橋大學,看到過這樣一幕:一個學院正在舉行畢業典禮,頒發學位的老師這樣告訴學生:“今天我授予你學位,不是因為你出色的學業成績,而是人格。”謝教授深有感觸地說:“到底什麼樣的教育對學生最有用?我想學生選擇崗位和需求能和國家的需要具有一致性時,他將來的發展才能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肯定。”

服務方向

其次,大學的服務方向。大學如何具體實施才能降公共性和服務性具體落實到點上去。這牽扯到兩個矛盾,一是任何大學都追求兩種取向,即追求科研的矛盾和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矛盾;另一個是全球性和地方性矛盾,即全球化思維和立足於服務地方的矛盾。
另外,大學辦學的層次和平是什麼關係?他指出,辦學層次低的大學也能辦出高水平的大學,分清這兩個概念對明確大學辦學方向具有重要意義。
再次,大學的學科方向。他談到高等教育曾颳起過一陣風,即寬口徑招生。然而,學校如何保持學科和專業特色,怎樣選擇學科發展方向從而形成大學的核心競爭力要保持清醒的態度。

核心競爭力

在現代社會,單科性大學仍有較強的優勢。他笑著說:“過去我們總說‘有所為,有所不為’,現在我們應該改為‘有所先為,有所後為’,華中科技大學就從重點發展工科優勢,形成戰略性重點學科,帶動其他學科的發展取得了矚目的成就。這樣的學科發展為我們在選擇學科發展時換了一種思路。”

發展規律

大學的定位是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謝維和教授指出大學應該有三個定位:
首先,大學的基本定位,即要在地方事務經濟文化發展規劃中定位自己。
他談到首師大曾由於歷史原因教育學科發展不足,學校作出立足地方發展作出決策,將教育學科作為重點學科發展。其次,大學在同類院校中要選擇定位。再次,大學在各種職能中要有明確定位。在大學的眾多職能中,人才培養作為要作為其最基本職能。此外,大學中科研與教學之間的關係,涉及到大學內部資源的配置方式。
謝教授特別指出,這三個定位要結合起來不能有所偏頗。在三個定位中要注意三個要素,一是空間上的規定性,這一點作為學位定位落實下來很重要;二是對象,大學管理者要明確落實定位對象,新興工業的發展,如能源、材料等,對學校的學科專業設置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三是產品服務,如學科和專業提供什麼樣的課程需要慎重考慮。
此外,大學定位中要將資源約束和需求約束兩種約束機制結合在一起。
大學有其自身的內部和外部發展規律。大學發展要遵循規模、質量、效益,結構四者的協調發展,這一點要作為大學建設的基本規律和思路。

規模

一個學校到底需要多大的規模?這涉及到規模問題。質量問題是核心,大學要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人才,滿足和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結構問題,他說:“一個學校的發展,某個學科專業的落後不要緊,但要防止出現結構性學科專業失調。效益問題,如人才培養的效益等等。

合理回報

在最後的交流互動環節,我院一名博士問謝教授如何看到民辦高校是否允許得到合理回報。他說,對於這個問題,首先要區分中國的民辦高校與國外的民辦高校的性質不同。國外民辦高校是捐資型,而我國則是投資型,因而在中國民辦高校的發展問題上不能單純套用國外的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