輞川鎮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轄鎮
輞川鎮隸屬於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位於惠安縣城東北8公里,地處湄洲灣畔,林輞溪入海口,是蓮城一帶向西延伸的一個小半島,古時因地形似網稱為南網,素有惠安縣城的“海上咽喉”之稱。全鎮共3.51萬人。
輞川鎮
輞川形如網,諧音輞,故得名。峰崎村的麒麟山上有許多白鷺。
據史料記載和出土文物證實,輞川在遠古時候就有先民居住。
宋朝,輞川隸屬崇善鄉。宋時輞川有墟市,經營海產品和糧草貿易為主。元朝,輞川歸文質鄉安仁里、歸化里的二、三、五、三十四都。明成化年間(1485年),建造輞川跨海石橋。
中華民國時,設輞川鄉。
1949年9月,劃為13個鄉,歸一區管轄。1951年6月,在此成立第十一區公所。1955年10月,十一區改為輞川區。1956年6月,撤銷輞川區,另設驛坂區,輞川改設鄉級鎮。1958年5月,撤區並鄉,設驛坂鄉、輞川鄉,而後兩個鄉合成輞城鄉。9月,人民公社化,輞城鄉改為超先人民公社一個管理區。1961年冬拆分小社,成立輞川人民公社。1984年10月,輞川鄉人民政府成立。1989年10月,成立輞川鎮,共轄25個行政村,122個自然村。
輞川鎮鎮政府駐中西街,轄25個行政村。
輞川村 | 許埭村 | 試劍村 | 居仁村 | 坑南村 |
大潘村 | 下江村 | 莊上村 | 峰崎村 | 吹樓村 |
後任村 | 小山村 | 更新村 | 峰南村 | 五柳村 |
社坑村 | 梧山村 | 玉圍村 | 后許村 | 南星村 |
許厝村 | 錢埔村 | 京山村 | 前洋村 | 后坑村 |
輞川行政村轄中街、西街、桂林、標美、東尾頭、下路街、城門頂、魚仔街、上路街等9個自然村。
大潘行政村轄大潘1個自然村。
後任行政村轄後任1個自然村。
社坑行政村轄社坑、前張、下坑南、頂坑南等4個自然村。
后坑行政村轄后坑、燒厝、東福、內透、上庫等5個自然村。
后許行政村轄后許、下庄、新厝、上店、半埭岸等5個自然村。
溪南行政村轄溪南、南位等2個自然村。
王孫行政村轄王孫1個自然村。
坑南行政村轄頭坑、上堡、南庫、上柑、坑仔等5個自然村。
前洋行政村轄前洋、后潘、前爐、下柑等4個自然村。
許厝行政村轄許厝、趙爐、下湖、北石、埭岸頭、烏門等6個自然村。
南星行政村轄南星、東庄、吳坑、前山、西許山、西許等6個自然村。
五柳行政村轄五柳、下社尾、溝墘、好樹、桃園、東埔、柯溪、南鄉、許仁等9個自然村。
吹樓行政村轄吹樓、樓下、塘頭、小坂、甘露、塔埔、巷內等7個自然村。
峰崎行政村轄峰崎、山尾、墓前、仕尾、后宅等5個自然村。
峰南行政村轄西亭、園畔、東園、西樓、草厝等5個自然村。
許埭行政村轄下埭、頂埭、土墩尾、湖仔山等4個自然村。
下江行政村轄下江、賴厝等2個自然村。
小山行政村轄小山、過宅等2個自然村。
梧山行政村轄梧山、承天、官后、西林、下墩等5個自然村。
更新行政村轄后坑、溪上、新街、官橋、大埔內、塔頭、五家、山仔尾、后新厝、菜堂、涵內、後山兜、下籃邊等13個自然村。
玉圍行政村轄圍內、坊腳、京山、下舍鋪、居仁、華山、前垵、下吳、斗門等9個自然村。
錢埔行政村轄坪埔、三叉口、三步、鐵屎巷等4個自然村。
莊上行政村轄莊上、井透、陳庄、坑北等4個自然村。
試劍行政村轄試劍、司口、坑黃、上林邊等4個自然村。
面向大海,背負糧川,是輞川鎮長期繁榮不衰的一大天賦優勢。走馬埭自古以來是“地瓜縣”的“魚米之鄉”,以“紅米飯配鯽魚”著稱於泉州府一帶,過去的走馬埭早春播種青晚稻晚秋收成,現在已改造成為一年兩熟的萬畝噸糧田耕地保護區,還有不少林業、礦藏、水等資源。玉圍、更新、三鄉、試劍、梧山等村有較為豐富的林果,如薪炭林、余柑、龍眼等。福廈路邊的更新村境內有優質的天然礦泉水。清秀的菱溪河及林輞溪貫穿輞川境內,流入東海,是輞川鎮淡水養殖的良好場所。
漁鹽之利也是輞川面向大海的一大優勢。輞川有海岸線長達17.5公里,港口2個,已建成碼頭2個。海上捕撈,灘塗養殖蟶、牡蠣、蟳、蝦、章魚、海蛤、跳魚等土特海產在泉州一帶聞名。全鎮淺海灘塗面積6133畝,水產養殖6133畝,現有鹽場4個,鹽田1.5萬公畝。輞川特產“精白細鹽”以它的獨特風味成為鄉鎮企業的拳頭產品,遠銷日本及全國各地,倍受青睞。
輞川鎮
早年,輞川一帶教育多為舊式館塾。1930年,輞川公學在東尾頭街教堂內開辦。之後,在城內蓮花山麓的靜觀寺成立蓮山小學。
輞川旅遊業並不發達,旅遊資源較少。輞川鎮的主要景點有侯卿古驛道、侯卿古民居與曲水流觴、青龍橋、鯉魚島、惠泉北廠惠女雕塑。距離輞川鎮社坑村不到3公里的鯉魚島是鎮上為數不多的旅遊點之一。鯉魚島面積不足500畝,因島的形狀與鯉魚相似而得名。鯉魚島上有惠安縣級保護單位的靈惠寺、一座荒廢的炮樓及樹林。每天落潮時可以通過一條小路步行上島。而漲潮時則須乘船上岸。2005年5月中旬,當地修建了一條數米寬的海堤連通了陸地和鯉魚島。
輞川鎮面積為54平方公里,鎮政府設在輞川街。輞川古稱萬城,意為非萬貫家財不能居住,形容當時的富裕情況
位於輞川鎮居仁村的居仁提督衙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是惠安縣歷史上最高武職官、提督陳鳴夏的府衙,2002年公布為第八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輞川鎮的文物保護單位有青龍橋(宋—明,下埭村)、輞川橋(明,輞川街)、輞川媽祖廟(明,輞川街)、靈惠廟(明—清,鯉魚島)、越王宮(明,後任村)、靈安宮(明,大潘村)、五峰宮(明—現代,賴厝村)、峰崎何氏宗祠(宋,峰崎村)、居仁提督衙(清,居仁村)、程氏家廟(清,許埭村)、輞川下四家陳氏祖厝、書館(清,輞川街)、鳳山宮(明,梧山村)、麟鳳廟(清,峰崎村竹宅自然村西路口)、輞川城隍廟(明-現代,輞川村標美頂自然村)、潘氏家廟(清代,輞川村桂林中街)等古建築,以及試劍石崖刻(明,試劍村)、虎嶼岩觀音石雕像(元,錢埔村)等石刻。
輞川有著獨特的男女服飾和打扮。輞川女稱“網婆”,與泉南一帶的惠安女,蟳埔女並稱。
輞川鎮的南音堪稱惠安鼻祖,在泉南一帶享有盛名
地靈人傑、美麗富饒的輞川過去和現在都出過不少鄉賢名人。明萬曆十九(公元1591年)辛卯科舉人潘一諤,曾任四川成都、永興兩縣知縣,后升為知州,為淮王府長史,為官清正愛民,志在著述,人稱潘夫子,有《中節家學道言》、《一諤日錄講義》等著作傳世。明崇正三年(公元1630年)庚午科舉人,著名詩人曾璟,號小平,留有《小平詩文選》一百卷,《小平詩集》四十卷,晉江侍郎何喬遠云:“清源文獻當推小平第一”。清雍正甲辰科(公元1724年)陳鳴夏與三兄如雄同登武舉人,丁未科登武進士,均被選為御前侍衛。后如雄升為京營守備,調升榆林重鎮,接受水堡都司,又升為廣西桂林游擊。如今各行各業的科技人才中,輞川弟子是舉不勝舉。輞川更有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歷史文物,如以“石蓮香京城”聞名的蓮花山,風景秀麗鯉魚島、虎嶼岩的豬母洞、試劍石、跨海的文物石橋青龍橋和輞川橋等。
相關資料
(簡體中文)二里古街五百鋪(2008年4月22日).於2008年6月15日查閱.1958年興修水利時在麒麟山下和西樓村的渠道中發現有新石器時期的石錛和石鏃^(簡體中文)解讀輞川.清涼的BLOG(2007年8月31日).於2008年6月15日查閱.讀史方輿紀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惠安縣》:“輞川鎮,縣東北十里。阻山負海,民居繁密。嘉靖三十七年,縣屢被倭患,因議城之。四十一年,城始就,周四里,與縣城相犄角。”^惠安縣誌第4冊,[清]嘉慶著,13頁^(簡體中文)《輞川:古港的工業夢》,東南早報,2006年4月21日.於2008年6月15日查閱.^(簡體中文)鄉鎮村居區劃及主要姓氏(三).泉州歷史網(2007年7月24日).於2008年6月15日查閱.新華網福建頻道,2006年7月14日.於2008年6月15日查閱.^輞川中心小學的學校簡介是創辦於1884年(簡體中文)輞川中心小學簡介.惠安縣輞川中心小學(2007年8月31日).於2006年12月12日查閱.^(簡體中文)二里古街五百鋪上下一心水到渠成——輞川蓮山中學創辦記.清涼的BLOG(2007年8月31日).於2008年6月15日查閱.^(簡體中文)關於舉辦“惠安風光·惠安雕藝”攝影大賽的通知(2004年11月18日).於2008年6月15日查閱.^(簡體中文)《惠安縣輞川鎮鯉魚島的消失(圖)》,東南早報.於2008年6月15日查閱.^(簡體中文)泉州民居分述(3—8划).泉州歷史網(2007年12月31日).於2008年6月15日查閱.^(簡體中文)《惠安輞川閩南古建築群文物被盜賣》,泉州網,2002年7月29日.於2008年6月15日查閱.^(簡體中文)文物保護單位名稱(DOC).於2008年6月15日查閱.^(簡體中文)南音之鄉.泉州晚報(2002年3月19日).於2008年6月15日查閱.^(簡體中文)惠安輞川發現明清時期古建築群(2002年7月9日).於2008年6月15日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