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欖仁
海南欖仁
海南欖仁(學名:Terminalia hainanensis Exell)是使君子科訶子屬植物,喬木或灌木,高達15米;樹皮灰白色或褐色,有斑點;小枝柔弱,無毛,棕色,有縱皺紋,皮孔圓形,黃色。葉互生或枝端近對生,半革質,葉片卵形、倒卵形、橢圓形至長橢圓形,偶有近圓形的,先端漸尖或短尖。花序頂生或腋生,由多數穗狀花序組成圓錐花序式,長6-8厘米,密被深黃而帶紅色的柔毛。果橢圓形或倒卵形,成熟時變黑而帶紫或青紫色。花期7-9月,果期10月開始。
分佈於中國海南。在中國海南分佈在稀樹草原和半落葉季雨林中的特有樹種,由於它能適應高溫和耐瘠薄,在該類型區中常見群落分佈。
因其種源豐富、栽培容易、生長較快,且材質堅重、耐腐、耐浸漬,為造船、橋樑、建築等良材,是海南推廣的造林樹種之一。葉可入葯,全年可采,鮮用或曬乾。葉搗爛敷,治療腫痛,外傷。
海南欖仁
花序頂生或腋生,由多數穗狀花序組成圓錐花序式,長6-8厘米,密被深黃而帶紅色的柔毛;苞片卵形,長約4.5毫米,兩端均漸尖,先端外彎,密被深黃色的柔毛,早落;花細小,4-5數,白色,有香氣;小苞片披針形,長1.5毫米,被白色柔毛;萼筒杯狀,長1.5毫米,裂齒三角形,外面無毛,內面密被纖維狀白色長毛;花盤小,無毛;雄蕊8-101枚,插生於萼筒上,伸出花萼約2倍,花絲纖細,長4.5毫米,花藥黃色,葯隔突出;子房卵形,長約1毫米,無毛,胚珠2枚;花柱長4-5毫米。果橢圓形或倒卵形,有3翅,連翅長(1.5-)2.5-3.5厘米,寬1.5-2厘米,翅半革質,有橫條紋,無毛,基部鈍圓,先端鈍三角形,高出果核約5毫米,邊緣淺波狀,綠而微紅,成熟時變黑而帶紫或青紫色。花期7-9月,果期10月開始。
分佈於中國海南。常見於海南南部至西部海拔7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及台地,其立地乾旱瘠薄,為典型的熱帶高溫乾旱氣候條件下生長的樹種。
海南欖仁
每年12月至翌年1月為果實成熟期。種實由青綠色變為灰黃色或灰褐色即已成熟,可採下攤開晾乾,除去雜質。種子純度為70-90%,含水率為6.4%,帶翅果實約為5300粒/千克。經曬乾的種子,一般貯藏1年,發芽率不會明顯下降。
播種前必須進行催芽處理。方法有濕沙層積法,即用水浸種24小時,先鋪墊一層約5厘米厚的河沙,然後鋪上一層厚約為1-2粒果實高度的翅果,再鋪一層河沙,又鋪一層果實,一般層積4-5層,覆上最後一層河沙后,再蓋上一些稻草,充分澆水濕透。經常檢查,約5-9天棱翅變軟。將果實篩出,盛入竹蘿內,放在河水中搓擦,除去棱翅,洗凈播種,約7天開始發芽,發芽率75-87%。另一催芽法為浸泡法,即將翅果置於流動的河水中浸泡5天左右,待棱翅變軟后搓擦,除去果翅,洗凈播種,約半個月發芽,發芽率70-80%。
播種多用撤播。種子發芽后約經過半個月幼苗開始長出真葉,苗高約3-5厘米就可分床或移栽於容器內。分床株行距一般為10厘米×20厘米。1年生苗高約有80厘米,地徑1.3厘米,可以出圃造林。
培育容器苗的方法是在苗高8-10厘米時移入營養杯中培育,按常規管理,當苗高50厘米左右出圃造林。
造林應在雨季前砍山除雜,帶狀歸堆焚燒煉山。植穴規格為50厘米×50厘米×40厘米,株行距則視立地條件而定,在條件惡劣的立地上,一般為2米×3米或3米×3米。
造林后初期生長緩慢,應加強撫育管理。造林后當年雨季末期鋤草、穴狀鬆土1次,第2、3年每年在雨季前後砍雜和穴狀鬆土各1次,並在雨季前結合撫育每穴施複合肥100克,第3年結合撫育修枝整形,以培育優良於形,第4年達到一定鬱閉度后,可以2年撫育1次。
海南欖仁抗病蟲害能力較強,病蟲害較少。主要蟲害為海南欖仁刺蛾,1年2代,發生於5月中旬和9月中上旬,分別出現2次成蟲。可利用成蟲的趨光性,於6-8月間用燈光誘殺成蟲,也可在蟲害發生期間,用90%敵百蟲或80%敵敵畏1000-2000倍液噴殺幼蟲。
木材紋理交錯,結構細緻,材質硬而重。加工較困難,但切面仍光滑,縱切面具光澤,乾燥后不開裂不變形,很耐腐;心材與邊材材質相差甚微,材色鮮淡一致,波紋柔和美觀,為優良的工業用材,列為海南二類商品材。適用於造船、橋樑、樁木、枕木、車輛、機械農具、運動器械、建築、傢具等用材;並可作雕刻和其他細木工用材。由於其耐海水浸漬,海蟲不蛀,造船工業部門列為上等造船材,多用於作船底板、舵板、插板、肋骨和船槳等。
葉可入葯,全年可采,鮮用或曬乾。葉搗爛敷,治療腫痛,外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