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李家堡鄉的結果 展開

李家堡鄉

河北和遼寧李家堡鄉

遼徠寧省綏中縣李家堡鄉鄉政府駐李家堡,人口2.50萬人,面積136.1平方千米,轄2個社區居委會

地理環境


李家堡鄉鄉政府駐李家堡,人口2.50萬人,面積136.1平方千米,轄2個社區居委會:名稱未定;16個村委會:李家堡、大堡子、馬營子、北石門、常家溝、石牌坊、下荊、上荊、閻家嶺、邊門、老虎圈、婁家溝、鐵廠堡、秋皮溝、新堡子、張家場。李家堡鄉還包括王鳳台(前所果樹農場),一鄉一鎮合併為一個鄉級行政單位。
前所果樹農場始建於1953年,南襟渤海,北負燕山,東鄰綏中電廠,西望萬里長城——山海關。場區佔地3萬餘畝,栽植各類果樹30餘萬株,年產水果2萬噸以上,是我國蘋果生產主要基地和國家農業部綠色食品基地,素稱“亞洲第一大果園”。農場有果樹分場12個,工副業及學校、醫院、果樹研究所等單位16個,有職工4200人,固定資產1800萬元,註冊資金1920萬元。是以果業為主,農工商結合,經科教配套的國有大二型農墾企業,為遼西地區農業及農村經濟的發展作出過巨大的貢獻。
當前,農場已從這塊資源為依託與北京一高科技公司合資成立了葫蘆島先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業將利用成熟的植物克隆技術從事農業優良種苗的開發。相信未來公司的發展必然會對葫蘆島地區農業產業化進程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文物古迹


九門口長城
九門口長城坐落在遼寧省綏中縣李家鄉新檯子村境內,距山海關15公里,全長1704米。其南端起於危峰絕壁間,與自山海關方向而來的長城相接。自此,長城沿山脊向北一直延伸到當地的九江河南岸,在寬達百米的九江河上,築起規模巨大的過河城橋,以此繼續向北逶迤於群山之間。“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中流。”便是人們對九門口長城的形象描述。
九門口,古稱一片石,明代以前就是京奉之間的交通要道。到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大將徐達主持修建薊鎮長城。修築長城后,一片石關被九門口關代替,成為關內外交通的重要門戶。1644年,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吳三桂所引清兵曾在這裡展開著名的“一片石之戰”。1922—1924年,直奉兩系軍閥在此進行拼殺。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也曾浴血激戰九門河谷。古今戰場軼事使九門口長城更加著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徠江河上的過河橋獨具特色,在百米寬的河道上,外用巨大條石包砌起8個梭形橋墩,形成9個水門,城橋上部是高峻的城牆,亦如其他長城牆體。
九門口長城過河城橋下的寬闊河床全部用方整的大石塊鋪成,石與石間用鐵腰咬合,形成規整的石鋪河床,望去猶如一片石,所以九門口長城又被稱為“一片石關”。
據文獻記載,九門口長城始建於北齊(公元479-502年),現存的九門口長城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 年),其後又進行多次修復。進行考古發掘,出土了鐵炮、石炮、青花瓷碗、大缸等大批文物,反映了明代軍事防禦情況和軍士駐守長城的生活。據當地文物部門研究人員介紹,九門口長城擁有一個嚴整的軍事防禦體系,在歷史上素有“京東首關”之稱,是兵家必爭之地。明末李自成就是在這裡與吳三桂決戰時,遭遇清兵夾擊而敗北的。
九門口長城,因其城橋下有九個瀉水城門而得名,水勢自西向東直入渤海,氣勢磅礴、壯觀,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完美結合,因而享有“水上長城”的美譽,200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中國東北地區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