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橋

安徽省來安縣永安橋

永安橋在來安縣獨山鄉(裴集)東四里的三岔河,是目前來安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一座三孔石橋。始建於明天啟甲子年,即公元1624年。

目錄

正文


永安橋是由徽廬商人出資建立的,據傳是個豬販子。這個豬販子運豬去下江,急於擺渡過河,但渡船實在太慢。豬販子不免要發幾句牢騷。擺渡的倒是不敢說什麼,在岸上居住的當地一個富戶卻看不過去了,便回了豬販子一句:“你要是出錢,修個橋過去不就快了。”
豬販子也許是被激的,就說:“好啊,修橋的錢我出,你就管個小菜。”結果,那家富戶到後來小菜都管不起了。可見當時所耗工時是很長的。
還有個傳說,說是當時修橋人在合龍口(安裝最後一塊龍口石頭)的時候,要找個人“被龍口”,被“被龍口”的人,以後會有不好的命運。當天恰好有個新娘要過橋,石匠就說:“新橋造,新娘走,就拿新娘子被龍口。”新娘子聽到了,拔下金簪投向河中,道:“黃金簪,買路走,要拿就拿石匠被龍口”。雖然這只是個傳說,但是在現在還是有建房合龍門的鬧喜習俗,不知與此可有關聯。永安橋下,那塊龍口石現在還在橋邊呢。
永安橋的橋基是使用了數百棵桐油浸透的杉木做成的。基礎上面又用玄武岩的青石板和青條石,以糯米汁拌熟石灰灌漿砌成,這種建築方法,和南京明城牆的建築方法一致。橋為三孔,中孔最大跨度大於五米,主橋橋身約三十多米,兩邊延伸各與兩岸街道通聯。原橋通體為玄武岩,橋面用花崗岩鋪面,橋欄和橋體有龍頭、鳳尾。當年橋下可以通過帶桅杆的帆船,,一直到解放初期還可以通行。永安橋始建於明天啟甲子年(公元1624年)間,後來在清代的雍正甲寅年(公元1734年)修過一次,到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又修過一次。近四百年年來,永安橋依然能夠屹立在三汊河上,可見當年對施工質量的要求有多高。只是近年來,時有大型挖機從橋上通過,使橋面破壞嚴重。另,解放後橋欄被毀。
三汊河如今被淤塞得已經不能通航了,永安橋上的石板也被大型挖機走過後鬆動翹起,給來往行人留下安全隱患。當年繁華盛景似乎已離我們遠去。橋頭新建的低矮的合龍庵供奉的菩薩,不知能否保佑永安橋不倒,繼續為兩岸的鄉民們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