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橋

四川省大邑縣永安橋

永安橋位於新場鎮香市巷口,橫跨出阝 江河,與邛崍西禪鄉(今茶園鄉)緊密相接,是兩縣人民來往的必經要道,也是兩縣山、丘、壩物資交流的通衢。

歷史


清代時期,出阝 江河水深流急,雙河、出阝 江等地的木材,往往以放排的方式運到新場。外地木商在此採集大批木料后,仍以放排的方式運到邛崍新津、樂山等地銷售。因此,新場的木市是遠近聞名的。而要越過出阝 江河,除冬春水淺可趟水而過外,就只能依靠渡船了。
清嘉慶年間(公元1796-1820年),史志已有建橋的記載。但只有“永安橋,在清源市”七個字。新場鎮古名清源市,但究竟是什麼樣的橋?何人所修?何時所毀?均不得而知。民國十年(1921年),新場、西江(即茶園)兩鄉士紳發起募捐重修永安橋,民國十三年建成。這座橋工程浩大,橋身全長27丈,寬一丈,橋下石砌六個大型橋墩,支撐著巨木橋樑。樑上鋪以木板,建以橋樓。樓高1.5丈,壁上彩繪人物、山水。橋中間樓為兩層,上供鎮江王爺。兩頭橋門檐角高翹,十分壯觀。遠遠望去,如彩虹騰空。河水清澈如鏡,游魚可數;兩岸群山環抱,綠樹參天,成了當地的著名景點。可是好景不長,民國二十三年夏天,出阝 江暴發了特大洪水,水淹上橋面,木結構的橋樓沖毀殆盡。人民在惋惜之餘,只好靠渡船來往了。
渡船既耽誤時間,且在洪水季節十分危險。民國三十年(1941年),已經下野的新場人、原川軍二十三軍軍長劉禹九倡議發起募捐,新修一座大型鐵桿橋。經過三年多的努力,到民國三十四年新橋終於建成。
建國后,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增加,物資運輸頻繁增長,鐵桿橋不適用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為保障群眾安全,把永安橋重建為鋼筋混泥土大橋。

現狀


2010年,隨著新場古鎮的保護與開發,修建永安廊橋。新大橋堅固、雄偉,像一條巨龍橫跨出阝 江河,成為新場古鎮一道新的風景。如今,永安廊橋已成為當地群眾和外地遊客休閑、賞景的好去處。站在廊橋上,手扶紅漆橋欄,清風徐來,古鎮盡收眼底。橋下河水唱著歡歌,肆意流淌。在遊人的歡聲笑語中,在河畔綠樹花草的掩映下,新場這個千年古鎮,重新煥發出生機與活力。